分享

青冢祭游

 人在西京 2022-01-26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关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网上抄来抄去的基本都一样:这四个词语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且分别编织了四则传说。后来,这四则传说成为了这四个词语的典故来源。

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沉鱼落雁,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可以看到,庄子本意是鱼、鸟、麋鹿见到毛嫱、丽姬这样的大美女,并没有觉得美,而是惊恐得赶快逃跑。说明不同类之间的审美是不同的,本意是不觉得美丽,后来人们化用成正面意义,赞扬美丽,并且附会成鱼、鸟见到人类美女,看呆了而忘记行动。

闭月,化出自曹植《洛神赋》:仿佛兮如轻云之蔽月。形容洛水女神之美丽,“蔽月”后来误为“闭月”。

羞花,化出自李白《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罗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可见,羞花本来是形容西施的,后来改为杨玉环。

不得不说,四则传说的场景编排得很巧妙,与四位美女的生活场景很契合,所以流传至今,以至于替代了原始典故。

-----王昭君其人-----

本文的主角是对应“落雁”的大美女——王昭君。

关于王昭君,正史记载资料少得可怜,最早出处《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就这一句话,说汉元帝把当时身份为“待诏掖庭”的王樯赐给单于做皇后。待诏掖庭是什么?古代秀女进宫后临时呆在掖庭,等待皇帝诏见。诏见后皇帝满意的,可能进封为嫔妃;一直不诏见的可能就转至各宫做普通宫女了。

后来东汉末史官应劭补充注解:王樯,王氏女,名樯,字昭君。东汉末甘陵府丞文颖补充注解:本南郡秭归人也。说王昭君是秭归(现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的一户姓王人家的女孩子。

王“樯”,现在讹为王“嫱”,这一定又是多情的文人士大夫编改的,觉得“嫱”比“樯”要好,更能体现出美女身份。

至于“昭君”,有人说是汉元帝给她的封号,希望她远嫁匈奴后能昭显汉帝的威德。不管是“字”还是“封号”,肯定都是朝廷给的。因为古代女子小时候是没有“字”的,只有到出嫁那天,由长辈或者夫家给予“字”,所以古代未婚女子也叫“待字闺中”。王樯作为民女身份选秀入宫,不能代表就是嫁给皇帝,但极有可能朝廷会统一给秀女命字。 

-----王昭君在匈奴的一生-----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做了阏氏,也就是皇后。但需要注意的是匈奴的皇后往往好几个,所以地位并不如汉朝一位皇后的后宫独尊地位。

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二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胡俗,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继位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生二个女儿须卜居次云、当于居次。约11年后,复株累单于去世,一年后昭君也去世。

之后,昭君长女云和女婿须卜居次,以及昭君的两个侄子王歙、王飒经常来往汉匈两国,须卜居次云经常入宫伺候太皇太后王政君。

上面这些资料也是正史记载的,除此之外,再没有史料有关于昭君的记载。至于画师毛延寿等传说,当不得真。

-----关于匈奴与和亲-----

匈奴这个民族出现很早,据考古,夏商时期就有匈奴活动。战国时与华夏边境开始发生冲突,秦国为何最终能统一六国?经济上得益于商鞅变法,军事上得益于与匈奴等戎狄的不断战争历练。最早的长城就是秦、赵、燕三个最北边的国家修筑的长城,用于防御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

中原华夏与蛮夷诸国,历来打打和和。而和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和亲。有史记载,早在夏朝就有和亲,如夏桀娶了施国进献的美女妺喜,侯国女妲己嫁给商纣王等。早期的和亲,蛮夷进献美女给华夏更多一些,这应该算是“和亲顺差”,反映出国力强弱。

汉朝立国不久,刘邦志得意满地御驾亲征匈奴,结果被打了个“白登之围”,差点丢了性命,靠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险,回来后连忙嫁了个宗室公主给冒顿单于做阏氏。从此开启了大汉匈奴的和亲之路,直到汉武帝之前,汉匈和亲都是“逆差”,屈辱求和的成分很重。雄才大略的刘彻登基之后,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倾全国之力才算扳回局势,中止和亲,以武止战。之后,匈奴也由盛而衰,至呼韩邪单于,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庭示弱,自请为藩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昭君出塞。

所以,按当时实际情况,昭君出塞并没有多么宏大的历史使命,论功劳和所受的苦难,昭君远比不上在她之前67年出嫁乌孙的解忧公主,那是正牌的刘家宗室公主,出嫁乌孙50年,为大汉联合乌孙夹击匈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昭君出塞流传至今,而为大汉解了很多忧的解忧公主却鲜为人知,整个两汉,汉匈和亲足有几十次,为什么只有昭君流芳后世?

也许更多的因素还是民族情绪。昭君出塞,那是大汉天子赐给附属国国君一名宫女,是赏赐,是扬国威、宣国恩之举,不像嫁解忧公主明显带着结盟目的,更不像以往汉匈和亲大多带着屈辱求和的色彩。

-----后世纪念-----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词足有700多首。

最早咏叹昭君的是西晋首富石崇《王明君辞》,为避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为王明君。石崇出身公侯世家,本人也是朝廷高官,聪明能干,才学也高,爽朗爱交友,有情有义有个性,十足的魏晋风度。曾因和国舅王恺斗富而声名远播,因拒绝司马伦党羽孙秀索求其宠妾绿珠而遭忌恨,后司马伦叛乱临时取得政权,就听信孙秀把石崇杀了,绿珠为了报答石崇知遇之恩,自杀殉情。

正是石崇凭着魏晋风度与才情,用情义无价的价值观挖掘出沉寂二三百年的凄美题材,开启了咏叹王昭君的先河,后世历代文人士大夫纷纷挥笔泼墨,接力发挥,构成了洋洋洒洒的咏叹大幕。

其中被认为水准最高的作品,大多认为是杜甫的《咏迹怀古》和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杜甫的《咏迹怀古》: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青冢,就是昭君之墓。为何叫青冢?一种是主观解释:北方冬天草木枯黄,只有昭君墓上的草是青的,故名青冢。这种解释显然不符合实际,笔者刚从呼和浩特的青冢祭游回来,隆冬的青冢上基本没草,纵有也是枯黄的。另一种说法比较客观,北方隆冬,草木凋零,远望昭君墓,灰蒙蒙的一个土丘,有灰青色调,故名青冢。

除了内蒙古,山西和河南也都有昭君墓,没有考古,不知道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昭君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