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了那么多的冰嬉,咋就没人说说滑雪的历史?

 新用户3690zfAY 2022-01-26

想当年《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一场冰嬉,引得无数文章科普这项冰上运动的历史。今年,北京冬奥会也快开始了,滑冰和冰嬉的历史文章又一次刷屏,但是怎么就没人去关注一下冰雪运动里的“雪”呢?要知道,滑雪这项运动在中国也是历史源远流长的。

古人类在恶劣的冬季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狩猎、行走与迁徙,催生了滑雪的产生。但是关于滑雪运动的最初诞生地,各国都存在争议。在挪威境内靠近北极圈的地区,发现了公元前2000余年的岩画,绘有两人着滑雪板、手持棍棒的画面;另外,在瑞典和芬兰的沼泽地带发现的古代滑雪板,据考证是 4000-5000年前古人类的遗物,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滑雪运动起源于北欧;20 世纪 20 年代,在俄罗斯东北部出土了8000年前的滑雪板的残片。 

我国滑雪专家单兆鉴称,日本札幌市滑雪博物馆珍藏着一副阿勒泰地区用马小腿皮及木板制成的滑雪板,认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发祥地之一。苏联的“滑雪运动”教材认为“最早采用滑雪板作为代步工具的是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人们”,西伯利亚地区指的是从贝加尔湖到阿勒泰地区。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住在阿勒泰地区的人们,拥有山羊角,冬季在雪中奔跑”,而“山羊角”指的就是滑雪板。

“山海经”第 18 卷“海内经”记载:“有丁零国,其民从膝下有毛,蹄善行。”,“新唐书”记载:“拔野马,产良驹,俗嗜猪射,乘木逐鹿冰上。”又载:“吉嘎斯,当地北白山之旁,俗乘木马弛冰上,以木籍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蒙古秘史”记载,乃蛮“其语言与畏吾尔同,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颇知田作,遇雪则跨木马逐猎”, 据考证,“吉嘎斯”、“丁零”、“乃蛮”都是久居阿勒泰山中的古老民族,“乃蛮”为我国的哈萨克族的祖先。

阿勒泰市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滑雪围猎场面

实地考察发现,古人在洞穴彩绘的人物滑雪图像,证实古阿勒泰人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已学会了滑雪。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长途跋涉向东考察,其到达的终点可能是阿尔泰山系的西缘,他当时所描述的“看守黄金”和“有山羊脚”人的活动区域,应该在阿尔泰山系以南,这里自古就是黄金盛产地(今阿勒泰地区)。希罗多德在他的《世界史》第四卷中也指出:“住在阿勒泰地区的人们拥有山羊角,冬季在雪中奔驰”。描述了当地人具有在冬季利用滑雪器像山羊一样在山谷中疾走的习俗,该文可能就是有关滑雪的最早文献。这段记载与中国史书《山海经》对古阿尔泰丁灵族滑雪的描述基本吻合。

阿勒泰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区气候,冬季降雪频繁,雪量丰沛,存雪时间长,山地、森林较多,具备滑雪和制造古老滑雪板的条件。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先民们在与饥饿作斗争时选择了狩猎,在与恶劣环境、风险作斗争时选择了制造工具,生活在这里的远古狩猎民族利用环境、地势和气候特点,借助于马皮雪板与雪的小摩擦力,滑雪可以更快、出其不意地接近猎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事滑雪活动的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有丁零、室韦、黯戛斯,及其他们的后裔民族,以及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中国文献中对滑雪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其国猎兽,皆乘木,升降山隥,追走若飞”;“人好猎兽,皆成木马,升降山阴,追赴若飞”;“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黠(结)骨南,依山散居,去敦煌九千里,有渠号,号王号,其人雄健,能射猎”。书中反映出早在隋唐时期阿尔泰山脉地区就有滑雪狩猎的居民。居住在阿尔泰山北的结骨(黠葛斯)人、贝尔加湖南的拨悉弥都有乘木马狩猎的习俗,史书中形象地将滑雪板称为“木马”、“骑木”,滑雪叫做“乘木马”。

《文献通考·拨悉弥》载:“田多雪,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盾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着雪而滑,如着履屐,缚之足下,若下阪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木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新唐书·回鹘传下》描绘了木马突厥三部落用滑雪板的姿势:“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之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以上文献记载了不同区域的古人在冰天雪地之中,可以熟练地运用滑雪工具出行,以及捕杀猎物的场景。

战国时期,丁零民族的滑雪活动主要发生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隋唐之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滑雪活动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唐代的女真族,原来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当时,在他们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驰行的“竹马”,这种“竹马”在冰雪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人站在“竹马”上,手握一根曲棍,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这种方法与现代滑雪方法已经非常接近。

在《文献通考·黯戛斯传》记述都播时载有“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领斤。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籍足,屈木支腋,缴辄百步,势迅激。”根据《通典》对拔悉弥部族和《文献通考》对都播部族滑雪活动的记述可以看出,隋唐时期,这两个丁零后裔部族的滑雪器具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和发展。滑雪板的板头有了明显翘起,可以绑在脚下,板仍然较宽,板底开始附有毛皮,以增加滑行速度和攀登时的摩擦力,所运用的滑雪动作也较为科学。

新疆9位牧民脚踩用松木、马毛和牛皮制成的古老毛皮滑雪板

13一14世纪,古代北方民族的滑雪板又有新发展,波斯人拉施特在其所着《史集》介绍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兀良海时,这样写到“他们制造一种叫做察纳的特别的板子,站立在那板上用皮带做成缓绳,将它拴在板的前端,然后手拿着棒,以棒撑地,滑行于雪面上,有如水上行舟。”从这段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居住在巴儿忽真一脱窑木地区的古代北方民族的滑雪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设计更为巧妙,脚和滑雪板之间是用皮带制成的缓绳固定,并且这种缓绳是固定在滑雪板上的,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17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依然从事着滑雪活动,他们的滑雪板也基本保留了13、14世纪古代北方民族滑雪板的构造,例如,底附动物的毛皮,用动物皮革制成绑脚绷带等。

明代以前的冰上活动多是以生产与生活为前提的,进入明代,冰上运动形式更为多样化、专业化。冰雪活动已经成为北方寒冷地区的传统运动项目,至明清时期已盛行于市,成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冰雪运动文化。流行于古代民间的滑冰、滑雪运动,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皇家的休闲娱乐项目。由于清朝皇帝的喜爱与重视,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冰上雪上运动项目,标志着我国古代冰雪运动的开展达到高峰。许多冰雪项目与清朝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有关,例如前些年被很多人写过的冰嬉。随着社会的进步,冰上运动的娱乐性、可操作性越来越超过雪上运动。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也是依靠滑雪来增强体质,抵抗日本人。滑雪板在当时已经是世代定居在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满族等滑行于冰雪之上的一种交通工具。它是用硬木制成的长条木板,栓在鞋上,用两条木杖支撑疾行于冰雪之上,可以追上奔马。

雪板当地人叫踏板或叫鞑板。联军用的踏板都是由木匠出身的战士用水曲柳、色木等硬质木料制成的长4尺、4—5寸宽的木板,支撑于雪地上的雪杖,则是用就地取材的硬木小杆和藤蔓缠成的托雪圈。

自从1941年以后的冬天,每年大约组织一次滑雪拉练活动,每次约两周左右。一般的把队伍带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山林里,除了组织近距离的滑行外,有时还搞些花样表演。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滑雪技术,除了正规训练外,还在江边上用雪堆成自然障碍,从江岸的高处斜坡上,向下冲降滑行,尽管有时摔伤了,战士们仍然坚持苦练本领。《救国时报》中一文,这样写道:“第七军的发展扩大,鞑板队(滑雪队)可以说是个大功臣”。

截图来自电影《智取威虎山》

旧中国时期,中国提供场地修建滑雪场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黑龙江玉泉修建我国第一座竞技和旅游滑雪场(即现在阿城体校滑雪场)。这种滑雪场只供殖民主义者享用,中国公民无权使用。解放初期建设的滑雪场,不对旅游者开放,而是作为体育训练和举办赛事之用。改革开放以来,滑雪旅游快速发展,逐渐在普通消费者中普及。

1957年在吉林省通化市江南滑雪场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滑雪比赛。1959年举行了首届全国冬季运动会。1979年11月国际雪联决定接纳中国为临时会员,1981年5月16日决定接纳中国为正式会员。

1980年2月我国第一次派队参加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1984年7月中国滑雪协会正式成立。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滑雪运动是在冬季开展的室外有氧运动,不但可以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再加上人工造雪技术的普及,滑雪场的费用也所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滑雪旅游人数的增加。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体育史话》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编委会;《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单兆鉴,王博;《滑雪旅游产业》唐云松,赵宏宇,李松梅;《中国滑雪运动资料选辑》中国滑雪协会编;《中国古代滑雪运动考述》田立山;《阿勒泰岩画与滑雪文化研究》彭金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