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从未走远,有家的地方便是年!

 茶境 2022-01-26


  

回家过年

年尾将近,春节要来了。

春节,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新年节日,它寓意着成长、团聚,散发着喜庆、希望,是许多人一年到头最盼望的节日。

每年,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一词总是多次被人们提及。鞭炮不能放,春联少有人贴,人们在微信上转发各种祝福语言……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年味从未走远,它一直都在,也永远不会消失。人们对过年,一直有着最质朴和最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回家团圆。

因为年味的本质,就是团聚的心。这种团聚,一直是人们固定而坚实的情感需求。


点击下方名片,和百万诗友一起
读禅语,听禅意;
共悟人生,净化心灵

家和人情在,福满过大年。

冯骥才曾说过:“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谐。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

候鸟要归巢,人们要回家。每到年尾,这就会一直成为萦绕在人们心间的念头。


图片

人们计算着时间抢车票,生怕买不到。到站下车的那一刻,闻闻家乡熟悉的气味,见见久违的亲人,就好像鱼儿回到了水里,卸下所有的防备和表演。

妈妈置办的年夜饭摆满了一大桌子,爸爸从花市搬回来的花把家里装扮得亮堂堂,好像走进这个家门,就会有那种强烈的意识:年,要来了。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背负一切,离乡背井三百多天;我们与原本亲近的人变得日渐疏远;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也想回到家乡。

因为我们知道,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在等我,这千里之遥的情感,连接着各地漂泊的心。有你在就是年,有情在就有年味。


图片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人情味正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而回家团圆,是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

BBC纪录片里曾说,春运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亿万人同时迁徙的壮观,只为了春节的一次团圆。”

梁实秋曾回忆自己儿时的过年,祭灶,大扫除,置办年货,买水仙花……他说祭祖是过年的高潮,儿孙叩头如捣蒜,撤供时想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而吃,是年最重要的节目。年菜家家几乎都一样,一锅纯肉,加蘑菇、加粉丝、加山药各成一碗,吃到年十五,也是吃倒了胃口。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感叹道:“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


图片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就像一个重复了几千年的动作,它早已形成了我们血脉里的记忆,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也许,家是一种感觉,我们执着于过年回家,不是为了那个“年”,而是为了那个“家”,我们对过年时的家有渴望:想要团聚,想要温暖。

冯骥才说,年意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图片

特别怀念小时候过年,坐在木门前的小石阶上,嘴里含着一根细长细长的煮熟了的猪尾巴,看着爷爷和爸爸你一下我一下的劈柴火,奶奶在厨房烧着热水灶台里一直滋滋作响..........

那一年,我还只是一个够不着灶台的小孩;

那一年,爷爷奶奶都很健朗;

那一年,十几号人聚在小小的火屋里;

那一年,我们只有电视里的央视跨年晚会;

那一年,会在零点转钟的时候煮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那一年,塞到口袋里的红包瘪瘪的,却意外的滚烫;

那一年,总以为说了离别的话,马上就会再一次团圆。

小时候,盼过年,盼的就是有新衣服可穿,有糖果可含,有鞭炮可放。

长大了,盼的不再是新衣服上身、糖果的粘牙和鞭炮的震耳,盼的是能够回家陪在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能够为父母多做点家务活。


图片

随着不断地长大,过去的时光仿佛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总是在嘴边说着年味越来越淡,但是对于老人们而言,团聚就是最浓的年味儿。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笑一颦,皆是我们生命的底色,是我们觉醒的开始,是奋发的动力,是离开和回来的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回家的理由。疫情,让很多人改变了回家过年的习惯。但也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家的意义、与家人的相处。



希望从今往后,大家能如心中所愿,顺利去到那个,让你感到灯火可亲,团圆温暖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有故土,遨游四方,一路平安。

心有所依,总有归期,便是团圆。

心有所安,阖家欢聚,便是年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