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去悼念陈毅元帅,紧抓粟裕的手说了一番话,令粟裕百感交集

 海曲上人 2022-01-27

1972年1月6日,开国元帅陈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讣告一出,所有与陈老总相熟的老战友无不悲痛落泪,从此,再也听不到他慷慨激愤的声音了。

中央政治局经过研究决定,在1月10日为陈老总举办追悼会。追悼会当天,毛泽东拖着重病之躯,亲自送别老战友。两个月前,毛泽东突发急病,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因受身体健康状况限制,他一直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这次参加追悼会,可见其对陈老总的深切哀悼。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见到了陈毅的老搭档粟裕大将,他颤微微地拉住粟裕的手,沉痛地说了一句话。此话一出,粟裕脸色暗淡,心中百感交集,一时间泪如雨下。

文章图片1

陈毅

毛、陈、粟三人是井冈山的老战友,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派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先部署,率领残余部队在井冈山建立起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而此时,朱德、陈毅正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艰难跋涉中。南昌起义部队在攻打广州时,遇敌人重兵阻击,损失惨重,被迫后撤。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到达大余县,在这里朱德,陈毅获知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于是心中萌生了去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一处的想法。

1928年4月底,在工农革命军的接应下,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安全抵达井冈山,两军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井冈山会师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会师后,毛泽东、朱德、陈毅在砻市龙江书院进行了会面,这是陈毅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他握住毛泽东的双手激动地说:“润之兄,我们很早就盼望上井冈山了,今天总算是如愿了。”

两人虽说是初次见面,但实际上陈毅对毛泽东仰慕已久。早在1920年,陈毅赴法勤工俭学时,就从蔡和森的口中听说了毛泽东。蔡和森对毛泽东推崇备至,令陈毅印象深刻。后来,陈毅拜读了毛泽东所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时间惊为天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志同道合之感,只是当时时局混乱一直没有机会与毛泽东相识,这次相见,也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文章图片2

朱老总、陈老总

在井冈山期间,陈毅与毛泽东在工作上配合得相得益彰。

当时,南昌起义部队的一些同志心高气傲,觉得相比井冈山上的部队更具优越性。事实上,早在赶往井冈山的路上,这种不团结的苗头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朱德、陈毅商议前往井冈山,队伍里的一些同志,对此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强烈。他们觉得躲在山沟沟里,是逃跑主义,是不光彩的行为。

陈毅详细地向大家分析了当时起义军所处的不利局面,最终说服了不少同志,但不团结的隐患依旧存在,到井冈山后果然就爆发了出来。

面对日益凸显的团结问题,陈毅心急如焚。一天,他赶紧找到了毛泽东,详细介绍了问题所在。他忧心忡忡地说,必须要加强南昌起义部队的思想工作,保证团结。对于陈毅有理有据的建议,毛泽东非常认可,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全权处理。

随后,陈毅一有时间就把大家集中起来开会教育,他向战士们讲述了“单支箭易折,多支箭难断”的故事。听完故事,大家都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战士们的思想渐渐统一起来。

除了工作方面,毛、陈二人配合默契之外,他们还是要好的诗友。两人性格相似,又同样文采斐然,在闲暇之余经常一起喝酒,吟诗作赋,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毛泽东就曾写信对陈毅说: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三个相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陈毅的重视。

陈毅对毛泽东也评价甚高,他曾感慨道:“润之胸有大志,必成大事。与润之交往,如饮美酒,快哉!”

文章图片3

陈毅、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被排挤出中央领导集体,陈毅当时担任前委书记,权力比其大得多。但他并没有因为毛泽东受到打压而远离,依旧毫不避讳与其接触。而且,他深信毛泽东的指挥能力,在一次提交组织报告时,他坚定不移地赞扬了毛泽东的功绩,肯定了他和朱德成了工农红军的重大意义,并放言称“不学朱毛,迟早要摔跟头。”

陈毅提倡大家向毛泽东学习,但其实他本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对毛泽东也有深刻影响。

在革命事业最艰难的时刻,革命道路该走向何方,曾困扰着许多人。有人曾问毛泽东,对未来的中国革命有何看法?

毛泽东沉默良久,念了一首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这首诗是陈毅1936年所作的《梅岭三章》之一。当时,他率领的游击队遭国民党重兵围困,弹尽粮绝,处境十分危险。为了表达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心,就写下了这首浩气长存的绝命诗。

毛泽东能张口背诵这首诗,可见他对陈毅的革命意气、革命决心的肯定。另一边陈毅对毛泽东的诗歌也是倒背如流,他尤其喜欢《沁园春雪》一词。不仅自己喜欢背诵,还经常讲给儿子听。陈毅家中挂着一幅雪景图,他空闲在家时,总是抱着年幼的儿子,一遍欣赏画卷一遍背诵《沁园春雪》,还一字一句的向儿子讲解词中的含义。

对《沁园春·雪》,陈毅有过这样的评价:“这首词不仅是中国词史上的高峰,更是无产阶级诗歌的雄伟高峰,再没有人能超越了。”这不仅仅是在赞赏诗词,也是在感慨毛泽东无人可比的胸怀和气度。

文章图片4

《梅岭三章》

不过,陈毅、毛泽东虽然惺惺相惜,但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陈老总来自四川,性格就像当地的辣椒一样热烈火爆,他曾几次向毛泽东提出反对意见。毛泽东从不计较陈毅与他吵架的事情,他明白这个性如烈火的四川汉子向来有一说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革命事业。有一次,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对陈毅说:“你就是再反对我,我也要同你合作。

若说诗词是陈毅和毛泽东亲密关系的催化剂,那么他和粟裕的深厚友谊更多的来源于军事。

陈粟二人渊源极深,他们曾一起参加南昌起义,后来又一路跋涉上了井冈山,并肩作战击败了国民党的数次围剿。红军长征之后,他们又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分别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只不过由于职位、作战区域不同等原因,他们一直没有更深入的交往。

他们有史可查的交往记载,始于抗战开始后在新四军期间。

抗战爆发后,陈、粟分别领导新四军一、二支队与日寇展开激战。1939年两支部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为副贰,两人自此开始了密切的合作。1940年除夕夜,陈毅专门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的门框上,用羊叔子和诸葛亮两位著名的军事家来称赞粟裕。

皖南事变后,陈毅升任新四军军长,粟裕则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领导苏中军区的作战任务。两人配合默契,打出了许多经典战役,直到1943年,陈毅和新四军两人的合作才算是告一段落。

文章图片5

粟裕、陈毅

解放战争期间,两人再次携手作战。1947年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和粟裕再次分别担任一、二把手。在他们的领导下,华野相继取得宿北、鲁南、孟良崮等战役的重大胜利,歼敌数十万,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

有一次,《大众日报》前来采访陈毅,陈毅对于自己在作战中的贡献只字不提,将所有的功劳多归于粟裕一身。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不认同毛泽东急速渡江的作战方针,陈毅此时站出来说:“如果不是怕淹没了你的才华,我就站出来顶缸,反正我经常反对主席。”后来,陈毅的儿子回忆说,父亲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自己在作战中只发挥了政委的作用,打胜仗全靠粟裕的指挥。由此可见,陈毅对粟裕的器重与关怀,以及其大公无私的高贵品格。

而粟裕自1927年结识陈毅起,在思想上一直就很钦佩对方,长期以来明确地把陈毅当作自己的上级,无论是八年抗战还是三年解放战争都是如此。他曾说过:“我长期在陈毅的领导下工作,心情是舒畅的。”

正是由于两人的惺惺相惜,默契配合,华野才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陈粟集团才能与刘邓大军、陈谢集团并称解放军三大集团。后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句谚语也在军中广为流传,这句谚语也象征了他们终其一生不离不弃的真挚情义。

文章图片6

陈毅、粟裕

1971年1月16日,操劳一生的陈毅被确诊为肠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在患癌第二年的1月6日,陈老总就永远地离开了中国人民。

1月10日,党中央为陈老总举办了追悼会。追悼会定于当天下午三点,毛主席由于身体原因,本来并没有打算亲自参加。到了十号中午,毛泽东吃完午饭,照例开始午休。然而仅仅躺下一会,他突然坐起身,摸索着穿上拖鞋,对听到动静进来的工作人员说:

“备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语罢,就向门口走去。

工作人员了解毛泽东的脾气,明白劝阻并没有用,赶紧打电话到西花厅通知了周恩来总理。

不多时,载着毛泽东的汽车就到了追悼会现场。毛泽东步履蹒跚地走进灵堂,此时,周恩来、粟裕等人都已经到了。陈毅的夫人张茜见毛泽东进来,赶紧迎了上去,用嘶哑的声音问道:“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泽东握住张茜的手,缓慢、沉重地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张茜听到这里更是泪流满面,这是对陈毅一生的最大肯定。

文章图片7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追悼会开始后,毛泽东带领大家向陈毅的遗体庄重地鞠了三个躬,并且不顾大家劝阻强拖病体,参加了追悼会的全程。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看到了粟裕,回想起当初自井冈山时期的峥嵘岁月,不禁悲从心来。他紧紧握住粟裕的双手,轻声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

听到这句话,粟裕脸色一暗,心中百感交集,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哽咽着回答:“是啊,当年要不是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带我们上井冈山,我们的部队早就跨了,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听到这里,周围的人哭成一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