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小凡 ‖ 我家的自行车

 乡土大河南 2022-01-2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家的自行车



作者 | 窦小凡

原创 | 乡土中原

当村里的自行车都销声匿迹的时候,我家的自行车还没有退休。这辆车子如同一位进入暮年的老人,行动迟缓,锈迹斑斑,浑身粗糙,找不到一处光亮。它是自行车中的丐版,构造简单,所有与车轮转动无关的零件统统消失;它破烂丑陋,不需要上锁,放哪儿都绝对安全。
它最先来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然而,最先的往往代表着荣耀和骄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舅要出门谋生,把他新买的自行车送到了我家,我们的小院因为有了一辆崭新锃亮的自行车而熠熠生辉。村里的小年轻都来看新鲜,这儿摸摸,那儿按按,可惜谁也不会骑。有两位跃跃欲试,但是面对这么贵重稀罕的玩意儿,谁也不好意思张口。
我哥那时候十五六岁,我妈经常说他“狼一群狗一伙的”。他一把车子骑出去,后面都跟一个小部队,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摸一把。眼见新车子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母亲心疼不已,悄悄把车钥匙放进一个装“酵子”的小篮子里,然后高高挂在墙上。
当又一群小年轻来到我家要骑车子玩的时候,我妈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说:“我也不知道钥匙放哪儿了,改天吧!”
 “我知道!”我从屋里冲出来,手指向那个盒子。八、九岁的我还是如此愚钝,不领会大人的意思,全然不顾母亲无奈的叹息,跟随人群向东场飞奔而去。

因为年纪小个子矮,我还骑不上自行车,只会“掏腿儿”。那种只蹬半圈儿,把身子扭曲成麻花的奇特造型,竟然也可以让车子自如前进。
我姐比我大四岁,她可以像大人一样骑着车子在打麦场里转圈儿。也许是一个人转圈儿骑车太无聊, 她提议我坐后面,要带着我遛几圈儿。看着齐胸高的车后座,我知道要坐上去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我拽着车后座跟着跑,我姐边骑边传授经验:“你扶着车子,然后使劲儿蹦起来就坐上啦!”好吧,我瞅准机会,一下子蹿起来,谁知道用力过猛,从车后座一跃一过,然后结结实实地落在了地上。我没有想到自己这么敏捷,竟然能凌空一跃;我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抗摔,落到地上竟然毫发无伤!姐妹俩嘻嘻哈哈地又疯跑起来。

这辆自行车是我家的宝贵财产,父亲对它精心呵护,擦拭、上油、维修。它也一直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服务。
那时,父亲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割草喂牛,每次都是骑着车子满载而归;给我们往学校送被褥送粮食,更是离不开它;家里的蔬菜多得吃不完的时候,母亲骑车带上一大袋子,上街卖掉换回几个零花钱……这辆自行车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把它比作吃苦耐劳的小毛驴,真是恰当不过。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带大梁的自行车风靡每个家庭。平时一家三口坐上绰绰有余;在车后座的一侧挂个篓子,既不影响带人又可以带货;如果挂两个篓子,就成了一个超级小货车。

到了新世纪,这种自行车早已被淘汰,而我家这辆车子也破旧不堪,家里人都嫌弃,没有人愿意骑它,但是父亲仍然舍不得扔掉,因为“骑上还会跑”,这辆车子成了他的专属座驾。有时候我觉得老父亲骑着这么破的车子于自己脸上无光,劝他骑我的新车,然而父亲毫不介意:“骑你的车我得操心哩,我的车子放哪儿都不用担心!”
直到几年前父母进城时,才把这辆老爷车以五块钱的价格卖给了收废品的。
这辆自行车在我家三十年,它陪着我们长大,和我们一起走过了磕磕绊绊的岁月,也见证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沧桑巨变。像所有曾经陪伴过我们的老物件一样,温暖而亲切,令人难忘。

作者简介

窦小凡、女,社旗兴隆张岗村人,现居焦作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