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泰特美术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冷言婉拒的西戈

 唐茂恒 2022-01-27
图片

常有人调侃他是被泰特美术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倒霉蛋,西戈倒是觉得,“大可不必这么说,我只是个寻常日子里的诗意捕捉者……”

是“高产”,更是用心


图片

1974年1月19日,英国画家爱德华·西戈留下了一封遗嘱便因病匆匆离开了人世,在遗嘱中,他要求销毁他在诺维奇工作室的三分之一的画作。

不过据统计,即使销毁了这部分作品,他仍留有大约19000幅水彩和300幅油画。从留存的作品数量便可以看出,西戈着实是称得上“高产”的画家,高产的背后,正是他日复一日的勤奋创作与无穷热爱。

图片

图片

在西戈逝世四十多年后,他的风景画在英国乃至世界上刮起了一阵热潮,在他的一幅幅画作中,人们仿佛回到了多年前雾气迷蒙的英国,那份遥远的诗意,仍能将人打动。

图片

图片

提起熟知的英国风景画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亦敌亦友的威廉·透纳和约翰·康斯太勃尔,透纳的画作大气磅礴,康斯太勃尔的风格平淡优美,二人互为补充,为英国的风景画领域留下了许多经典。

图片

威廉·透纳作品

图片

约翰·康斯太勃尔作品

而在他们之后的爱德华·西戈,虽然生前并未盛名于世,甚至曾经一度遭受泰特美术馆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官方艺术机构的冷遇。幸而兜兜转转,他的作品收获了英国皇室的青睐,他本人也被授予了“大英帝国伟大国民”的称号,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殊荣,也为西戈相对较为坎坷的创作生涯增添了些许安慰与鼓励。

图片

与接受过良好美术教育并且生前便颇负盛名的的透纳和康斯太勃尔不同,西戈的艺术创作道路走得并不太平顺。幼年因心脏病辍学的他鲜少有知心的同龄伙伴,每天对着卧室窗外的风景描描画画就是他的全部生活,然而这份热爱却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能够一路坚持创作,全靠他自己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探索。

图片

因为不被父母理解以及病痛缠身,西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仅有的几次得到其他艺术家指点的机会就是他创作道路上的关键指南,但他凭着自己的悟性,将他人的指导尽数吸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可谓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图片

能与自己热爱的绘画相伴已是幸事,面对那些无法预料的失意,也许正是因为西戈选择了淡然置之,他的画,才更有一种纯粹而质朴的美。

淡烟流水,诗意生活


图片

西戈的风景画创作题材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内容,他将自己所见的景色与人物尽数放入画中,天空、海景、花园、街道、行人……都是他观察和描绘的对象。他的画基于对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的再现,却并未选择太多偏向写实的表现手法,而是更偏向具象表现。

图片

图片

尤其是他的水彩风景,有淡烟流水、雾气弥漫般的质感,也有虚实相生、透明轻快的表现,画面简洁却并不简单,无论是用光还是用色,都是他删繁就简、用心提炼之后的结果。

图片

图片

显而易见,在西戈的作品中,光线感和空气感的表现是他十分看重的,他的水彩虽然不似萨金特的水彩那般有着张扬明丽的质感,但无论是哪一种色调,哪一种情绪的外化,他都能够将其把握,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图片
图片

画面中的明暗对比以及色彩错落,让整个画面避免了平而无味,落笔的每一个笔触和色块看似随意,实则都经过了细致的构想与安排。也正是因为他极力营造光影变化下的环境与人物,人们将他的创作风格归为了印象派或后印象派。

图片

图片

以所见表所感,西戈将他生活中的点滴感触倾注于作品中,他的作品也不免带上了些许他个人的情思与哀愁。如果说透纳的画是他追逐自然、感受自然的一次次实验,如果说康斯太勃尔的画是他热爱故乡、铭记故乡的一次次追索,那么西戈的画正是介于二者之间。

图片

图片

从少时就疾病缠身,他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感受远方的诗意与美好,但他又不只是描绘家乡的寸土。他热爱自然,就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感受自然。生命中的坎坷并未让他放弃创作,但不免使他的身上带有一丝悲剧性的意味,直到64岁时,他最终还是因病离开了人世间,他的创作才就此停止。

图片

图片

西戈画作中所流露的情感就是他的生活带给他的感受,有热爱,有迷惘,还有一些深藏其中的哀伤。这些丰富的感受恰恰让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是扑面而来直接打到观众身上的,而是需要沉浸其中细细体味。

图片

艺术家就是要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美”,而每个艺术家所创作的“为我之美”皆因其生活境遇与阅历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百花齐放的艺术世界里,爱德华·西戈更像是个低调的记录者,不求多么惊艳绚丽,但求让生活,多那么一些真实而又朦胧的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