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酱豆子

 济宁文学 2022-01-27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故乡的酱豆子

作者:姜佃广


有一位手巧的同事送我一罐自家腌制的酱豆子,金黄色的酱豆,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用馒头沾酱豆细嚼慢品那熟悉的家乡味道,欣喜、惊讶、酸楚一起涌上心头,思绪穿越时间遂道,回到了与酱豆子相伴的青涩岁月,至今让我心存眷恋,难以忘怀……

小时侯农村生活是十分清贫的,酱豆子是人们最为普遍的下饭菜,每年的夏天母亲就会撮出三四斤黄豆,仔细拣出其中的杂质、发霉粒,在大盆里泡上一宿,第二天一粒粒豆都已泡的发胀,看上去圆润饱满金黄金黄的,冲水后倒入锅里生火把豆煮透,然后发酵晾干,就成为制作酱豆子的主料。之所以对煮豆印象颇深,是因为每次煮好豆后,母亲总是先盛出一些拌上盐,有时撒上少许的花椒面等调料,满口溢香,那个年代黄豆的产量低,甚是珍贵,供吃的黄豆很少,吃的时候是一粒一粒的吃,在吃下一粒黄豆时要咽下因馋而泌的口水,有时真的像孔乙己着慌一般,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保护豆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制作酱豆子的辅菜最多的是冬瓜和白菜,因为每家每户自产白菜和冬瓜。母亲制作酱豆多用白菜。在我读初中时,因是住校,所以一日三餐都是在学校吃。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学校的菜品多,想吃啥直接刷卡就行。我们要用麦子兑换学校的饭票,每张饭票上写着馒头的个数,最多是两个馒头。喝的是照人汤(白面清汤),有时也喝玉米粥。中午学校也提供炒青菜,但品种很少,也就一两样,主要是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享用。同学们大多数是从家里背来了咸菜,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堆放在窗台上,像是出售酱菜的商店。有时同学们俩一伙三一群的“聚餐”,菜当然是从家带来的不同的咸菜,这样也享用到不同的口味。在诸多的美味中,酱豆子占了大多数,因为家家都会做,且咸不宜变质,同样的做法不同的人家做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有冬瓜的、白菜的等等。我带的菜基本没换过样——就是酱豆子。在吃的时候总是先挑黄豆吃,最后再吃剩下的白菜或冬瓜,浓浓的酱豆香和朗朗读书声伴随我度过飞扬的青春时代……

当下,尽管各种各样的青菜供应充足,但酱菜仍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配餐佐料。酱菜也成为拜访交流、走亲串友的一种时尚礼品、甚至是地方的代言产品。母亲制作的酱豆子已深深印刻在我青涩的青少年时代。很佩服同事制作酱豆子的手艺,让我重拾故乡的味道和那个时代的记忆,思念也同酱豆子一起在我脑海里发酵。

作者简介:

姜佃广,男,山东梁山人,医务工作者,喜爱文学,在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