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81:一个文字最难得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古代大人物死后的谥号,也就是总鉴定,只有一个字。而“文”的谥号特别特别难得。为什么?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圈

一般的人可能都会说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但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这八个字的出处。

这八个字出自于《论语》的公冶长篇,我们来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霸子贡问自己的老师,说:孔文子他凭什么被追为“文”这样的谥号呢?

01

大家知道,古代的大人物死以后,都会得到一个鉴定,就连帝王都逃不掉大臣和史官的那支笔,要给他一个字,要这一个字对他一生进行评价和概括,而且这一个字一背就是几千年。

荣也是几千年,辱也是几千年,这就是谥的力量。谥号!

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说孔文子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去世以后被谥为“文”。

02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个“文”。按照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历史上能称为“文成”“文正”的就那么一二十个。

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心学”大师王阳明,他死后的谥号叫做:文成。清朝末年的半个圣人曾国藩,谥号是:文正

我们最伟大的圣人孔老夫子在唐玄宗的时候,被封为“文宣王”,有个“文”字。到了宋真宗的时候,被封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

等到了元朝元成宗的时候,封号又加长了!“大成至圣文宣王”。传到清朝,清世祖顺治帝的时候,孔子的封号就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不管哪位帝王为孔子封号,都离不开一个“文”字。可见一个“文”字,能得到这样的一个评价是多难!

历史上有一个皇帝也得到过“文”的谥号,那就是汉朝的汉文帝,著名的文景之治,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03

我们普通人的评语最多就是写完了塞进档案袋里,可是这些大人物的评语和鉴定是要被写进史书的。

那既然可以写进史书,按照孔子对孔文子的评价,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这个“文”的评价。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叫孔圉。我们看孔子是以孔文子为榜样的。那么我们孔圣人告诉自己的弟子,要像孔文子学习,第一是非常非常的聪明和智慧,有很好的先天条件。第二,后天又非常地勤奋和努力。

04

如果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生活当中太多这样的两种人,一种是敏而不学,人很聪明,但是不肯学习,讨厌学习,懒于学习。

还有一种人是学而不敏,很用功、很勤奋,但是聪明度、领悟能力要弱一些。

不管是曾国藩、王阳明还是我们的孔老夫子,都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是先天有很好的慧根,后天非常地勤奋和努力。

05

那是不是聪明和勤奋就可以呢?还不够,“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想能够达到“文”的评语,还要谦和敬。

就是自己没有自高自大的傲慢心理,不自以为是,有非常难得的平等心。在待人接物上面,非常地谦虚和恭敬,绝对不会自以为是,也绝对不敢去瞧不起任何一个人。

其实,这就是佛家讲的平等心,就是没有分别心,能做到这一条,实在是太难了,这是得道之人才能拥有的境界。

我们虽然达不到孔文子的高度,但是至少可以让自己再勤奋一点,至少可以让自己再谦虚一点,在别人面前至少让自己再放得恭敬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