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启示录045:其实人人都只爱他自己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叔本华说“每个个体其实都只是对自身感兴趣”。那既然人人都是自私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无私?为什么说管理和营销的心法都是放下自己,关注对方?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圈

叔本华说:

当我们审视内在时,我们首先就会发现每个个体其实都只是对自身感兴趣;每一个体更多时候太把自己放在心上,而不是除了这些之外的其他东西。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直接地认识自己,而对于其他一切,他却只能是间接了解而已。

01

叔本华讲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每个人内心最关心、最在乎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做个试验。当你拿到一张大的合影时,上面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第一件事一定是先找你自己,或者找跟你最亲近的人。

这是人的本性,而佛家称之为:我执。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去掉这个“我执”,要认知到那个“无我”,达到无我的状态。

我们普通人没有办法达到佛祖那种境界,能够彻底忘掉自己。但是,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一点,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在都只关心他自己,我们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才越需要关注对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方内在只关注他自己。假如说你在跟他打交道的时候,你的言行也只考虑你自己,那两个人永远合不到一起,很难合拍。

02

我们今天是一个商业空前发达的时代,只要是商业就一定会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管理,第二个是营销。

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销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问题出来了,管理者和老板关心自己,员工和客户也关心自己。

老板不愿意去关注员工的关注,不愿意去关注客户的关注,那么,永远也不能够合拍儿。所以,管理和营销的秘诀、心法都是佛家的那两个字:无我

03

也就是说,一个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上,充分地去体会被管理者的感受,去了解被管理者他的渴望和他的恐惧。他想要什么?他害怕什么?

所以你在制定管理的政策的时候,用他想要的东西去激励他,做你想让他做的;让他恐惧的、害怕的措施,来堵住他去做那些坏的事情,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企业在营销的时候,面对客户也是一模一样的原理。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换上顾客的脑袋。就是老子讲的: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当全方位的沉浸在客户的这种状态里边,理解了客户的一切,理解了客户的苦恼,理解了客户的向往,理解了客户的梦想,这个时候我们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才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才更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才更容易获得客户的青睐。

04

现在很流行稻盛和夫的书,其实老人家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做出了那么大的业绩,最本质的思想就是:利他

那利他本质不就是无我吗?不就是去掉一部分我执吗?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吗?应该努力去关注下别人的感受吗?

管理和营销的本质都是无我和利他,能够在对方面前摆出他们的得失和利弊,这样的话,才能引导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去做出选择。

05

说一个人到了地狱,想看看地狱是什么样子的?地狱里面有一口大锅,锅里面煮着面条,每个人都有一个勺子。

但是这个勺子特别特别长,每个人都去舀这个锅里的面条想送在自己嘴里,但是都做不到。结果把这个锅搞得一塌糊涂,每个人都没有吃到一口面条。

这个人又想去看看说天堂是什么样子呢?结果发现一模一样,也是一口锅,也是每个人一个长勺子。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勺子、自己的筷子把这个面条弄起来,送到别人嘴里,别人再把面条送到他嘴。

06

其实天堂和地狱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心念。我们想让人真的能够百分之百的大公无私,彻底做到佛家、佛祖那种忘我的状态,还有困难,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至少我们在看见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要去想一想别人。在保护自我的时候,至少不要伤害到别人,其实这就是和谐。

不管是教育还是法律,终究是要把人引导到这条路上来,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找到一条中点,一条中线。

一方面,保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合理的诉求;另外一方面,去通过整合别人的长处,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时候,反过头来再成就自己。

其实爱自己、在乎自己是人的本性,但是最聪明的爱法和在乎方法,应该是拿出一半的精力,拿出一半的资源,去爱别人、去成就别人。因为那会成就未来更加伟大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