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67:孔子的偶像是谁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我们敬仰孔子,那孔子敬仰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今天的人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更何况是权力,但你能想象吗,有人为了天下人,为了孝顺父亲,成全弟弟,让出本该属于自己的高位,居然逃离到荒蛮之地!他是谁?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

我们都认为孔子学问大、境界高,那么孔子当年认为谁的境界更高?值得他学习和敬仰呢?《论语》的泰伯篇的第一条告诉了我们答案。

0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 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呢,他的德行应该达到了极致。三次来让出天下,也可以理解为多次让出天下,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称赞他。

我们先了解一下泰伯是谁?绝大多数人不读历史,就不知道泰伯是谁?但是多数人都知道周文王,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文王是泰伯的侄子。

泰伯他的三弟叫做季历,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爸爸。泰伯排行老大,季历排行老三,他们的父亲是周的创始人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爷爷。

当初,周还是个很小的诸侯国,古公亶父已经看出来商朝气数将尽,因为商纣王昏庸无道,古公亶父已经动了念头,将来要取商而代之。

有一种说法是泰伯不认同父亲古公亶父这种取商而代之的做法,因为这是犯上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古公亶父知道自己是没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的。

他看好季历的儿子姬昌,觉得他这个孙子不简单,将来能够帮他完成大业。但是按照规矩,他的位置必须传给老大泰伯,泰伯再传给他的孩子,怎么样也传不到姬昌手上。

02

泰伯看出了父亲的意思,领会了父亲的意图,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帮助自己的父亲实现目标,传位给自己的三弟季历,从而能实现最后再把位置传给周文王,也就是当初的姬昌。

怎么让呢?你不能明着让,要暗着让。自己主动地逃避到吴地,当时还是荒蛮之地。不仅逃走了,自己父亲死的时候不肯回去奔丧。而且免丧以后断发纹身,坚决不返回周地。

就是他的这个让很坚决,很不露痕迹。我们可以看到泰伯的这个让,首先是替天下人考虑,对天下人有利。因为商纣王确实太不像话了。

第二个要替父亲考虑,要尽到孝道,要帮助父亲实现他的愿望,而且还不能够让父亲有思想压力,受到舆论的指责。

第三,他替自己的弟弟考虑了,也要让自己的弟弟继承这个位置没有压力。既没有思想压力,也没有外在的舆论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泰伯这种让,是完全没有他自己的,他是委屈自己来成全父亲,成全弟弟,成全天下人。

孔子认为泰伯的这种做法,是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03

我们今天如果站在泰伯的立场上去考虑下,他为什么要这么让?为什么要不露痕迹?为什么让的这么彻底?

泰伯他的德行背后是他的道,泰伯一定是个得道高人。因为一个得道高人是能够看透事态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他也知道殷商气数将尽,也看出来了自己的侄子姬昌将来能成大事。

位置传给三弟,再由三弟传给自己的侄子姬昌,往下发展对周有利,对天下人有利,自己应该顺势而为。

把个人的得失荣辱,就放在一边。泰伯的这种做法已经达到了佛家最倡导的那种“无我”之境,为了天下人可以牺牲我一个。

大家知道虽然周文王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完成了古公亶父的那个梦想,统一了天下。周武王统一天下之后,封泰伯的这个后代封地为吴国。

泰伯的这种境界,在今天也许会有,但是真的很难见到,至少我没有见到。

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还是那些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的人,因为在名与利面前,哪个肯让呢?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谦让,主动谦让,甚至忘我的谦让,就是因为自己的智慧还不够,我们看不透变化,看不透天道好还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