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83:没有一天不进步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当年未必读过名校,那他为什么能成为万世师表呢?孔子的学习和我们普通人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对于家长和师长而言,什么事情比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更重要呢?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

高考的录取工作开始了,考上985、211的同学和家长会兴高采烈。发挥不正常,成绩不理想,没有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家长和孩子会有些失落,甚至不开心。

那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上了985、211的人就一定能够保证未来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是不是考不上一本,甚至上不了二本的孩子,注定这一生就要平凡和平庸?

01

这个答案可以在《论语》当中去寻找,泰伯篇里有一句孔子的语录,只有八个字,可以给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一个答案。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他自己,每天学习总感觉到像赶不上一样,学习的时候像追赶什么?总感觉自己速度不够快。

而且学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学问之后呢,又很害怕丢掉。

孔子他自己用八个字,描绘了他个人求学的态度。如果不认真去推究这八个字,很容易就放过去了。但是读完这八个字,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孔子当年家境非常差,父亲早早去世了,母亲颜徵在抚养他成人,他当年上过当时的985、211吗?

他上过当时最好的官学吗?他受到过当时最好的教育吗?孔子为什么成为孔子呢?

再问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谈上过985、211的那些同学,就是985、211那些大学里面的教授,又有几个人,甚至哪个人敢和孔子相比?

他们有那么好的做学问的条件,为什么没有成为孔子?

02

学如不及,就告诉我们孔子他老人家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他在追求学问、追求知识的过程当中,是学而不厌,求知若渴的。

我们可以想想看,一个考上985之后,以为万事大吉的孩子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混日子,混张文凭拉倒。

和一个读了一个普通的学校,读了一个平凡的专业,但是他持续地学习,不断地求知,利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可以把这个学习的习惯保持10年、20年。

如果这个孩子他的目标再非常明确,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持续不断地努力和累加,最后会不会有可能比211、985毕业的孩子更有成就?

考上一所名校,只是增加了我们成功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成功和幸福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绝对的必要条件。

相比于能够上名校的人而言,一个目标明确,持续不断学习的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每天设法提升自己,进化自己的人,更值得敬佩,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从“学如不及”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到孔子他老人家,已经把学习变成他的生活习惯,他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放弃任何一个向任何人求教的机会的。

他老人家,别人唱歌唱的好,他要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跟着学。鲁国的附属国郯国,郯子来到鲁国,他利用一切机会向人家求教。

还在自己弟子南宫敬叔的支持下,千里迢迢坐着马车一起去洛邑去向老子问道。

学如不及,这四个字读完了之后,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够做到像孔子那样把学习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地坚持下来。

如果真的有了这个习惯,上不上名校已经不重要了。

03

学如不及这四个字,还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孔子成为孔子的秘密,那就是他自己有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孔子他从小就喜欢周礼,遵崇周文王周公旦,这也是他尽全力学习周礼和推行周礼的原因。

孔子有他的偶像。可是我们今天的人太多的去追逐那些娱乐的明星。孔子却是一直在追赶古圣先贤的脚步。

从这个角度说,做家长的、做师长的,是不是有必要能够和孩子多聊一聊,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尽可能早地知道,他想活成谁的那个样子。

能不能让孩子在10几岁的时候,就能够想象出他30岁时的样子,40岁的样子,50岁的时候干什么?

成为什么样的一个角色,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不光是孔子,就是近现代那些有大成就的大师们,看过他们的经历和报道就会发现,这些人对自我利益、自我生活享受,都是非常非常不看重的,他们都是有大抱负、大情怀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生成就和我们在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给自己选择的人生偶像有非常大的关系,比上什么样的大学还重要。

如果我们给自己选择了一个好的榜样,并且能够一年365天,10年,20年一直向着偶像的方向去追赶、去努力,就算达不到自己榜样的那个境界,也会比普通人好上很多很多。

04

再来看“犹恐失之”。

孔子跟我们普通的人相比,可不是“我知道了”就拉倒了。

经常有老师和家长骂孩子,“左耳听,右耳冒”,“我刚刚跟你说过,你就当耳旁风。”

也就是说,很多人他是知道了,但是他很快就忘掉了,他没有把学到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心里。

孔子他老人家是学而时习之的,他的学习是深度的学习,而不像我们普通人会满足于“这个我知道了”,这个道理我明白。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儿,理解是另外一回事儿。理解了和理解透了,又是不同的。

理解透了和能够应用出来,能够在实践当中产生好的结果,差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孔子他的学习跟普通人的学习相比,他更善于内化,更善于转化和进化,最后实践化。

他不是满足浅层次的一知半解,知道之后他要进行自我的内部消化,外来的知识和自己内在的智慧进行碰撞,然后产生新的思想。

对所学到的东西进行升华,而且通过不停的实践能够达到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和理事不二。我们普通人和圣人最大的区别是,知和行是分裂的。

我体会非常非常深刻,心里明明知道跟别人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但是真的临到了事的时候,还是做不到心的平静。

所以,孔子这八个字我是不想轻易的放过去的,特别想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朋友,告诉每一个我能告诉的人:

咱们的孩子就算考不上211、985也没关系,因为那并不是成功和幸福的根本保证。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能让咱们的孩子、企业里的员工,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有一个鲜活的榜样,能有持续不断向着目标的努力,能有把知识深度理解和在实践当中反复运用的能力。

不是讲大器晚成嘛!也许没有考上名校,反而能够成就一个因为目标专注,因为坚持不懈,因为不投机取巧的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