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93:年轻吃苦是吃补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被人说成是天生的圣人,孔子他自己怎样解释?伟大的孔子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你知道大圣人孔子干过仓库保管员和管理牛羊的活儿吗?孔子把他的多能归结于少年的贫贱,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师长又有什么启发?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在《论语》的子罕篇里有这样一则,是孔子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

01.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应该是主管宫廷事务的官员,有一天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们孔老师啊,他应该是个大圣人吧,他怎么会如此的多才多艺呢?他怎么什么都知道呢?
子贡当然要维护自己老师的声誉,他回答说:这应该是老天想让我们老师成为圣人,又是老天让我们老师多才多艺吧。
子贡的回答就是,我们老师天生就是个大圣人。这件事被孔子听说了,孔子他自己是怎样解释的呢?
太宰他了解我吗?我年少的时候非常的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小事情、小本领。一个君子难道需要懂那么多吗?其实,一个真正君子需要懂得的,要去做的并不多。

02.
无论是发问的太宰也好,还是回答太宰的学霸子贡也好,他们都认为孔老夫子天生就是个大圣人,那是天才中的天才,所以他才什么都知道。
但是孔子自己可不这样认为,他自己最清楚他是怎样炼成的。
了解孔子的成长经历就知道,他的父亲72岁,母亲18岁的时候生下的他。孔子3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
母亲颜徵在能够把孔子拉扯大,应该多不容易,孤儿寡母的。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仓库保管员这样的活儿,还干过看管牛羊的工作。
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是吃过很多苦的,干过很多非常基层、非常普通的工作的,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
其实把孔子自己的解释读完了,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年少时吃的苦,对于一个强者而言,就相当于是在吃补。
年轻的时候吃的苦、受的罪,最能够成就一个强者。

03.
那问题出来了,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不幸的人很多呀,吃苦受累的人也不少啊,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够出类拔萃?能够成大器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逆境是强者成功的助推器,但它同时也是弱者毁灭的粉碎机。
强者和弱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志向。
一个强者,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他会发狠,我要改变我的命运,我不要向命运低头,我不相信我永远这样子,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局面,所以他会给自己一个志向。
有了志向还远远不够,因为有志者是立长志的,无志者是常立志的。
一个强者,不仅有了一个明确的志向,而且他跟普通人相比,有更强的毅力,更加的坚忍。
虽然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是他可以咬着牙挺过去。
弱者可能也有志向,但是当打击来临的时候,当挫折出现的面前的时候,可能就举手投降了。
所以,另外一位大圣人孟子的话就是孔子他的真实写照,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每一个中国的初中生都读过这段文字。其实孟子说了这么多就是,老天爷要想成就一个人,一定要先折磨他。
这个人能不能够成就,关键就是看他能不能够把一次又一次的吃苦当成吃补,把一个接一个的绊脚石看成是垫脚石,变成垫脚石。

04.
读了孔子自己的解释,又想到了孟子的说法,就让我们感慨今天教育的不足。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因为受到一点挫折,想不开跳楼自杀的。而且据在大学里面工作的朋友讲,现在这个现象还不少见。
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为什么这么脆弱呢?
很简单,就是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没有经受过挫折和打磨,所以当挫折和打磨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们心理上接受不了。
那我们再继续追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打磨呢?
答案很简单,家长和师长都有责任,但是家长的责任更大一些。
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嘛,所以就不忍心让孩子去吃苦了,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所以对于孩子的要求尽可能多地去满足,吃苦受累的事尽量少干。
是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用来学习了,让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考试成绩,甚至能考上一所比较理想的学校,但是在能力的培养上确实是缺失了。
我们家长都太短视了,不明理。
一个不明理的家长,看不透孩子人格的成长、意志的培养对未来他的人生成长要远远重要于成绩。
因为家长有了这样的心态,学校就变得更加地缩手缩脚,不太敢像以前那样管孩子,甚至老师现在都没有人敢教训孩子。
不是出现了老师管孩子管得严一点,被家长投诉,老师失业的吗?还出现了,因为老师管孩子,家长想不通,最后把老师逼自杀的吗?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怎么变的这么的畸形呢?
本质都在于大家不明理,如果我们所有的人只关心成绩,只关心考场上这次考试,我们就会忽略孩子将来面对人生大考的时候的必要能力培养。
今天的孩子在学校里面,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体育课都不被看重。
实际上,好的体育课设计能够增强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对抗性的比赛可以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
所以特别希望能够把教鞭,能够把戒尺重新还给老师,能够从家长到校长,一直到孩子本身都重视体育课。
能够一点一滴地从幼儿园开始,打磨孩子的韧性,培养他的毅力。
中国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真的都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05.
其实,从孔子自己解释的这段话当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来一个问题,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一定是上通天理,下接地气。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圣人?后世的那么些儒生,为什么达不到孔子的高度?
为什么很多读书人最后变成了书呆子?为什么很多做了官的读书人,把自己培养成伪君子?
学问、道理都是从生活一点一滴当中归纳出来的,而学问和道理,又必须回到生活工作当中的一点一滴中去。
所以,孔子发感慨呀,多乎哉?不多也。
其实真正要想成为一个君子,更关键是他的智慧和德行,他能不能够明天理?他能不能够在生活当中,在待人接物当中完全遵守天理和大道?
一个真正的君子,他的智慧和德行其实是不多的,但是就是因为它少,反而更难。普通人是领悟不了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这也就是后世的佛家,为什么特别倡导生活禅。近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倡导人间佛教,原理是一样的。
儒家也好,佛家也罢,乃至道家,所有的道都是要回到生活当中,去渗入到那一点一滴。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去读圣贤之书,又要去体察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生活和圣贤之书,要相互参看,相互贯通,相互融合。
如果能做到了,就是孔子、王阳明这些圣人的境界,达到知行合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