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03:容易还是不容易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说了四件几乎每个人都要做,也都会做的事,都要面对的关系,却说他自己都没有做好,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说人人要做、人人会做的事要想做好却又是最难的?我们今天面对亲人、面对友人有哪些事做得很荒谬?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生活在社会上,基本都要面对四种关系,承担四项责任。

到底是哪四项责任?我们可以先看看2000多年前孔子的说法,记载在《论语》的子罕篇里。

01.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他老人家说,出去做官,就要尽职尽忠地侍奉上司,侍奉公卿;回到家里就要尽孝道、悌道,对自己的父亲、兄长尽到责任。

遇到丧事不敢不勤勉,做到不遗余力,不敢不尽自己所能;而且能够抵制住酒的诱惑,喝酒的时候能够做到不过量,不喝醉,不会酒后失态。

这些事儿,哪条我做到了呢?

最后这句“何有于我哉”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这些事哪样我做到了呢?表明孔子自谦,说明这些日常的事情,自己也没有能够做到完美,做到恰如其分。

另外一个说法是,这些事对我有什么难呢?表明孔子觉得这些事情,对他来说已经得心应手,都能够做的很恰如其分了。

综合上下文的关系,还联系到孔子在《论语》中的其他论述,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因为这四种关系,这四项需要承担的责任,几乎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今天的我们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用心地观察一下生活,反省一下自己,发现能够把这四种关系理顺的,把这个四个责任都履行的非常完美的,极为罕见。

所以,我们更多地应该理解为是孔子的自谦。

02.

孔子说的“出则事公卿”,拿到今天来看,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出门去工作呀?

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面对自己的上司啊,自己的老板。即使老板你也要面对你的董事会呀,面对你的主管部门啊。

再引申一点,扩大一点,大家都要面对自己的客户啊,那是衣食父母啊!

入则事父兄!在孔子的时代很重视在家中侍奉父母和兄长,这是孝悌之道。而且孔子(应该是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到“为人也孝悌,其能犯上者鲜矣”。

就是一个人在家里对待父母对待兄长很守礼,能够很好履行做儿子、做弟弟的责任。这样他在社会上去工作之后,去做官,能够犯上作乱的概率非常小。

可见一个人处理好家庭关系也很重要。所以曾子也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句话本质就告诉我们怎么处理好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去承担好自己该承担的家庭义务。

03

关于第三句“丧事不敢不勉”,我查了很多资料,大部分解释的都比较简单。说碰到丧事的时候,不敢不尽力而为,做到有礼,符合礼制。

我想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古代的人特别重视丧事。

最近我正在读写《礼记》。《礼记》这本书里面有太多的篇幅去告诉怎么办丧事,实在是太复杂,太麻烦。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抄,都搞不清楚,记不下来。所以那个时代办丧事,确实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着操持。

而且,古代的儒者,尤其是孔子时代的儒者,帮人家办丧事是他的工作之一。

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丧事是人生当中最大的事情。

所以碰到有亲戚、有朋友家里有丧事的时候,无论如何要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因为那是跟逝者最后的一次交流。

还有谁家里面碰到丧事,肯定是最痛苦、最难过又最手忙脚乱的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这句话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力上、责任心上成果让它尽可能的理想。

另外一点还可以理解为,在朋友困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伸把手。

第四句“不为酒困”,我们联系今天的生活方式,可以把它引申为,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和管控自己的欲望?

这个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而且是物欲横流的时代。

我们每天睁开眼睛见到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是怂恿我们、鼓舞我们去消费、去享受的。

每天身边要面对无数的诱惑,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度地去消耗,过度地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肉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衡都会受到破坏。

我们可以把孔子讲的不为酒困,引申扩大为抵制住诱惑,增强自己的自律性。

04

刚才咱们谈到孔子是自谦之词,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人人都要面对,仿佛很容易。

说起来谁不会呀?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呀。但是真能做好,做到恰如其分的又有几个人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容易的事,越不容易做好。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大家看,孔子讲的这四件事情,这四种关系,这四项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每天面对的,谁能几十年如一日?

不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吗?在职场里面,又有多少人是两副面孔啊?老板面前做人,老板身后做鬼。

还有,又有哪个人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从来心情都很平静,永远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永远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太难了吧!

前两天刚看到一篇报道,安徽的一个城市,老人在家里已经去世挺长时间了,一路之隔,另一个小区里住的大儿子都不知道。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家里的猫和狗,远远好于对待自己的父母?

有几个人还能够保证每天跟父母见一面,吃一顿饭,就算不在身边,保持每天通一个电话,聊一个视频?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太多的人用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讨好那些不一定很重要的人。

反而是冷落了、疏远了那个对于我们来说最最重要、最最亲近、最有恩情的人。

05

还有今天的丧事不要讲说重视和庄严,很多时候,不管是农村和城里,变得越来越不庄重甚至荒唐。

遗体告别,很多来访的宾客还在告别厅外面谈笑风生。

逝者刚刚火化,还没有下葬,大家就在饭店里面谈笑风生,高谈阔论,已经没有对逝者、对逝者家人的基本尊重。

古代那些复杂的丧礼,固然有它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是我们今天的人是不是已经做得太过分了,已经严重的背离了天理?

几件事容易吗?当然容易。每天可以花三个小时,在外面跟朋友跟客户喝酒,却不愿意花三分钟的时间跟父母通一个电话,见上一面,问候一声。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视酒如命,喝起来就没有把门的。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对于欲望的放纵,让很多年轻人早早地就变得非常虚荣,就过度地借贷。

自己的内在良知完全被私欲所蒙蔽,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过度地放纵欲望,没有培养好自律性,很有可能这一生就彻底毁掉了。

大家看,是不是越容易的事情,越不容易做好。

谁能做到每一件事都恰如其分?与每个人的互动,在言谈举止上都恰到好处?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06

我们每个人,我说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拳击手,一个叫天理,一个叫人欲,时时刻刻在搏斗。

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

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贪婪和恐惧之间在权衡,在做自我的思想斗争。既想得到,又怕失去。

先问自己该不该做?还没有问完,欲望马上告诉他:想做。总是在想不想、该不该之间犹豫徘徊,摇摆不定。

读了孔子这段话,更加让我佩服另外一个人,就是比孔子小2000多岁的王阳明。

王大圣人确确实实领悟到了天理、大道,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欲望,扫除的一干二净,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欲望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那就是天理。

所以他老人家提出来,要事上练心,要知行合一。我可以把王阳明的话再引申一下:

我们应该在每件小事上,去体悟那个我们必须坚守,没有人可以违背的法则。领悟了这个法则之后,再用这个法则,去指导我们人生当中的每一件小事,这就是知行合一。

虽然不见得能够完全做到,但是可以趋向于做到接近于天理。

面对各种问题,各种关系的时候,常想一想孔子的告诫,一阴一阳之谓道。

想想自己,再想想别人;想想利益,再想想义务;想想眼前,再想想长远;想想收益,再想想风险。

那样的话,就算达不到孔子、王阳明的境界,至少可以比普通人离他们更近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