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76:能用方是真学问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论语》书中哪句话能看出孔子反对死读书?为什么说工作中最需要的是能干明白的人,而不是光能说明白的人?为什么说要想获得真学问,要靠老师,更要靠老师傅?为什么很会讲课的老师到了官场和商场上容易碰一脑袋大包?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孔子教学生,特别讲究学以致用,应该不会是像今天学校这样,只是照本宣科。《论语》的子路篇里有这样一则,能够证明他老人家的这个态度。
01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一个人呢,能够《诗经》300多篇,都能够滚瓜烂熟的背出来,这已经很难得了。
可是呢,交给他政务,给他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办,他却办不明白;让他作为外交人员去出使四方,他一个人不能够应对。
他书读的再多,背的再熟,那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不是和今天很多企业里边,一些领导训斥有些名校毕业生的话,很相像呢?
虽然你们上了清华,上了北大,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甚至有了硕士乃至博士的学位,但是你看看给你一个事,你办不明白,搞得一塌糊涂。出去让你拜访客户,把客户全得罪掉了。
其实,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是生活、工作、人事上的事情,本质从来没有发生改变。
02
《诗经》是春秋时代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和著作,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据记载,当时的外交人员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经常直接背段《诗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
《诗经》应该是当年公务员的必修课,是外交人员的必读书。因为那个时代,贵族们交往,喜欢赋诗言志。
而且《诗经》可不简简单单是歌词,那里边关于祭祀,关于各种动物、植物、生活习惯、风俗都有记载。
我们今天可以读《论语》,读《孟子》,那个时候都还没有呢?更不要谈,像我们今天公务员培训的各种教材了。
其实孔子这段话很好理解,虽然他老人家没有提“知行合一”四个字,但是这一段《论语》里边,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学习不能满足于知道,要能够做到,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
03
书上的知识是呆板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需要运用知识,是需要有灵活性的。如果不能够有实践,不能够变通,不能够灵活掌握,书读的越多,人就会越呆,就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很多当老师,当时间长了的人,一旦让他离开学校,到机关去工作,到企业里去上班,往往会碰一脑袋大包,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时间太长了。把书本上的知识背熟的人,张嘴就来的人,会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很有水平,很了不起。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知和行是两回事儿,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是人群当中的少数人。
在职场里面,在官场里面,都是要去解决具体问题的,不是需要一个在旁边指手画脚,讲的头头是道的人,需要的是能够把事情办明白,而不是把道理讲明白的人。
04
其实,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作为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应该有两种意识:
一种意识叫做书上学,读书、听课属于这种,但是更主要的要在事上学,要读无字书。
一个人要想能够达到孔子讲的办理政务可以通达,处理外交可以独自完成,应付各种局面,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实践知识、体验得来的知识,必须要合而为一。
另外呢,我们还要检讨教育方式,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学,还应该到实践当中,跟老师傅去学。老师往往是讲的好,师傅往往是干的明白。
我们在做房地产销售的时候,一开始很习惯给一个新人配一个有经验的师傅,要跟着师傅学,而不是简单地去看书,简单地去背诵。
还是原来那句话,知行合一。说的就是自己做的,做的就是自己说的。虽然我现在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和大家一起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