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10:孔子评价三首相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各给春秋时代的三位首相以怎样的评价?为什么说孔子加给子产的惠字特别难以做到?管仲那么了不起,孔子也很赞赏,但为什么不肯给管仲仁的评价?孔子为什么不屑于评价楚国的公子申?孔子的评价能看出圣人区别于普通人的哪个品质?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也许是和别人闲聊,孔子评价了春秋时期的三位首相,被弟子们记录在了《论语》的宪问篇里。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01
也不知道是谁来讨教孔子,想听听他老人家对春秋时期三个国家首相的评价。
先问的是郑国的贤相子产,孔子回答说:哦,这是一个能够施恩惠于百姓的人呐!
人家又问他怎么评价子西,这个子西有不同的说法,因为春秋时候有三个子西,更多的人认为是楚国的公子申。
孔子听到问子西的时候,应该表现得比较不屑:他呀,你说的是他呀。不好评价,或者是不愿意评价。
人家又问他对管仲的看法,他的回答是:这是一个治国的人才呀!他把伯氏的封地骈邑,有300户这样的封地给剥夺了,让人家一家只能吃粗茶淡饭,人家一直到死,对他都没有怨言。
孔子还举了个例子,证明管仲治国方面的才能。
02
看起来平淡无奇,随便聊天,那么这一小段《论语》对我们能有什么启发呢?
读了这则《论语》,我首先是想到了《大学》当中的一句话: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孔子为什么是圣人?我们为什么是凡人?孔子在看别人的时候,评价别人的时候,他没有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没有从自我的好恶出发,完全是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
也就是说,一个君子的这种品行德行,已经完全融入到他老人家的血液里了,每一次待人接物,每一次言谈举止都自然而然的符合中道。
对三位首相的评价,处处体现了一个字,体现了一个字。
03
那咱们先来看看,孔子给子产评价的这个“惠”字。
孔子对郑国的贤相子产评价一直很高,认为他是古之遗爱。子产去世的时候,孔子都会为他落泪。
在《论语》里还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四点咱们上一讲里面已经提到过。自己行的特别正,对君主特别敬重,能够广泛地施恩惠与百姓,使用民力的时候非常有分寸、有节制。
把历史书翻一翻就知道,做到首相、宰相这个级别的人,能够做到这其中两条就已经不容易了。子产能够做到四条,尤其是后两条更难。
做宰相的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像子产这样爱民如子的,有几个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能够以百姓心为心的。
历史书上一定有这样的人,但是一定不是最大比例的。所以这个“惠”字可见孔子对子产评价之高。
04
那我们再来看看,管仲这个“人”字。多数的书上都把这个“人”解释为人才。
也有的专家说,孔子认为管仲有个人的样子。还说那个时代做到这种地位的人,能做出一个人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似乎也说得通。
还有人认为孔子说的这个“人”,通仁德的仁。但这个要打问号,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同样在《论语》里面八佾篇中,孔子对管仲是有负面评价的。如果把这个仁德的“仁”强加给管仲,显然和孔子的本意是有差别的。
八佾篇里面有这样的话,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可见孔子对管仲有三个方面的负面评价,第一个是气量不够大,第二个不节俭,第三个不知礼。如果贴上了这三个标签,显然就不能用仁德来评价管仲了。
但是管仲他的治国之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他能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非常不简单的。
而且那孔子还特意举了个例子。
现在人在企业里面、在组织里面,不要说把人家的封地、家产全部没收,就是罚人家一点儿款,给人家降一个级,人家不咬牙切齿恨你一辈子就不错了。
而管仲作为一国之相,能够把人家一个大夫的封地全部给没收了,让人家一家子吃糠咽菜,一直到死,人家还没有一句怨言。
一方面说明管仲处事一定是绝对公正,让人家做到了口服还做到了心服。另外一方面,你得想到,他的处事、管理、待人一定很有艺术,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手段。
要不然的话,做不到人家不恨。说明他的治国之道、治国之术,应该是很高明的。所以把这个“人”字理解为人才,更确切一些。
05
那咱们最后再讲讲,孔子为什么不屑于评价子西?好多书上都说春秋时代有三个子西,孔子具体讲的是哪一个子西没有明确交代,但多数专家都认为,这里面谈到的子西,应该是和孔子同时代的楚国的公子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这个公子申和管仲与子产,都担任首相职务。而且还特别说明,这个公子申阻止楚昭王重用孔子。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孔子就确实不太好评价楚国这个公子申了。
一方面,这个人和另外两个评论的对象比,差距太大。可能在孔子看来,就不值得一评,不值得一提。
第二个,如果评价这个人物和自己同时代的,还在世,就不太好评价了,因为还没有盖棺,还难以定论。
第三个,如果真的是公子申,他跟孔子之间有过交往,有过利害关系,这个时候孔子评价他,深也不是,浅也不是,还不如不评价为好。
06
读了这则《论语》,让我们感慨做一个宰相之难。那么企业当中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总裁、总经理,也是一个原理。
能不能够得到孔子这个“惠”字和“人”字?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更不要讲孔子评价子产的君子之道四。
还有一点,我们仍然是由衷地赞叹孔子,圣人他已经将中正融入血液。这是一个仁人君子的本质,任何时候都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得非常的得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