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63:义是做人的根本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义”字是君子的根本?为什么有礼,谦逊和守信不能算君子的根本?孔子的话和大学中“成于中,形于外”有何关系?生活中快速判定君子和小人有哪四个角度和标准?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卫灵公篇里还有一则,是孔子谈“义”字的。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01
我们可以拿这则《论语》跟上一则做个对比。上一则是,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一则是描绘小人的状态,另一则是勾勒一个君子的形象。
这段话意思是说,君子是以道义作为根本的,是按照礼节来实施,去做事的,是用谦逊的方式表达与沟通的,是用诚信的方式来做成事情的,做到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前一则《论语》和这一则《论语》,正好做个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在孔子的心目当中,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本质差别就在于,能不能坚守这个“义”字。
咱们说过“义”,就是代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且要做得恰到好处。该做的事要做,在该做的时间做,要做到该完成的标准。
一个是做不做的问题,一个是分寸尺度的问题。
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就是合理,合理的行为准则就是大家公认的礼节。所谓的礼,就是绝大多数人对于行为合理标准认定的共识。
02
那么,我们要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孔子他坚持要说“义”是根本?他为什么没说礼,也没说逊,更没说信是根本呢?
礼是外在的行为,逊是与别人谈话交流时的态度与方式,而信则是让自己语言和行动能够相互印证。
而这一切,只要一个人内在坚守了道义,礼也好,逊也罢,还有信,都会自然而然做到,不需要刻意。
但是,在生活当中,有的人说话很谦虚的,但他的谦虚可能是伪装。也有一些人言而有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他们可能做的是不义的坏事。
也有人外表看起来彬彬有礼,但是处久了,了解深了就会发现,可能他们内在毒如蛇蝎。
所以一个人内在有了“义”,这个义,就成了他的价值观,就成了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
这样的话,就会做到《大学》书中讲的:诚于中,形于外。内在有义是诚于中,外在表现的是礼,是逊,是信。
03
那我们放下了2000多年前孔子的话,再读一读今天社会上的人。我们怎么去快速的辨别谁是真君子?谁是小人?或者是伪君子呢?
我们这边有几个方法,可以供大家做个参考。
观察分析总结了N多个人,第一个感受是,小人永远是先问这个事愿不愿意干,想不想干。
而君子碰到问题,先问自己的是,应不应该做?应该怎样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小人总是想不想,君子优先考虑该不该。
04
第二点,小人往往是以个人的感受为中心,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感受上。
而一个君子关注自己感受的同时,他能够兼顾别人的感受,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他会以天理国法为尺度,为底线,而小人可能就没有底线。
第三点,小人因为格局小,目光短浅,所以只看眼前,只是看眼前三寸远,往往不愿意或者根本就看不到事态未来的走向。
只图当时的痛快,不管将来会不会有痛苦,或者是暂时逃避自己应该尽的义务。而君子,他是能够兼顾当下和未来,会容易找到平衡。
05
第四个方面,小人往往需要外力的介入,才能够管控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他靠别人监督,甚至靠别人审判。而君子,它是自我监督,自我检视,自我审视。
如果做了错事,小人不被别人发现,会因为侥幸而开心,君子会深深的自责。
但是绝对意义上的真君子,那是稀有动物中的稀有动物,我们这些人都是半君子半小人。
所谓的人格修养,就是能够千方百计的让小人的那些特质少一点,让君子的特征多一点。这不就跟金子的提纯是一个道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