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76:用智慧唤醒智慧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为什么孔子说他曾整天不吃不睡地思考,却没有益处?为什么说孔子自我检讨的毛病,今天还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什么那些大家的书可以帮我们俯视工作和生活的困扰?老板喜不喜欢读不读书差别大吗?为啥说很多公知只有知,没有行,易成公害?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孔子作为大圣人,其实他当年自己学习上也走过弯路,他对自己有过检讨,记载在《论语》的卫灵公篇里。
0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啊,整天整天不吃饭,整夜整夜不睡觉,在那里冥思苦想,认真思考,结果没什么用,没什么帮助,没什么好处,还不如老老实实去学习。
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想自己独立思考,想通过自己冥思苦想找到原因、找到方法、找到答案。但很多时候都会像孔子一样,把自己累得够呛,最后是从迷惑走向更加迷惑。
其实,孔子讲的当年他自己走过的弯路,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正在犯的错误呢?孔子说的这个毛病,不也是我们今天很多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吗?
02
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有一句名言,几乎念过中学的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记载在《论语》的为政篇里。
不能不学习,也不能不思考,学习和思考相当于一张纸的两面。
我经常跟培训的成年人交流,学习不思考,效果不会好;思考不学习,脑子有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学习不思考,不就简单地变成了一个别人知识的容器吗?不就相当于吃什么拉什么吗?根本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转化。
而假如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在那里,自以为是,自大,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那他不会有思维盲区吗?每个人不是都有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吗?
所以,主动地向别人学习,向圣贤学习,和自己的独立思考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03
著名的荀子在他的《劝学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讲的特别好。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整天在那里胡思乱想,还不如花点时间学习、读书;踮起脚尖想看得远一点,其实不如找个高的地方爬上去,看得更宽广,看得更远。
那个高处,不就是有思想高度的那些书籍吗,那些老师吗?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是一位大家,她曾经回复一个高中生,这个高中生在心里全是抱怨自己的苦楚和不满。
杨绛先生除了对他的鼓励之外,在信的最后加上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不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的病根儿吗?只是胡思乱想,没有认真去读书。
如果我们找到好书,认真去读,就会发现我们那点问题,人家早就看明白,早就想透了。
读一读这些大家的书,就相当于站到了高处,就可以俯视我们生活当中面对的问题,可以看得清楚,想得明白。
04
就我个人而言,人生有一大遗憾,一大庆幸。
遗憾的是,快到了40岁,才开始认认真真去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思想经典。
我们中华文化那么有深度,含金量那么高的经典,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去读,是一大遗憾。
但庆幸的是,虽然前半生没有好好去读,但终于在40岁的时候开始觉悟。
能够静下心来,坐在冷板凳上,去亲近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智慧的人。通过读书的方式来跨越时空,聆听智者的教诲。
我们多读几本经典,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些智者比我们看的更深,比我们看得更远,比我们看得更透。
我们找到他们的书来读一读,就可以让自己站在高处,俯视眼下的一切,可以大大减少我们自己去摸索的成本和代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05
很多老板、官员赚了不少钱之后,官当大了之后,喜欢到学校里面去读书,这个习惯非常好,哪怕有些人只是为了扩大社交的圈子。
回到学校读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书上的那些道理来和自己这么多年的体验相互印证,相互参照。
可以让自己去反思,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是做错了。做对的事情符合什么道理,做错的事情违背了什么法则。
俞敏洪先生有一档电视节目叫《酌见》,他和冯仑先生的对话当中有一个内容,我印象非常深刻,讨论的应该是老板念过大学和没念过大学的区别。
冯仑先生很智慧,他说:念过大学的老板更愿意相信道理,而那些没念过大学,不喜欢读书的老板,更相信经验。
读书思考是理性,相信经验,更多的是体现于感性。
历史也好,还是当今的现实也罢,都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一个人过度的感性,他可以走得很快,但容易跌跟头。
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恰到好处,才有可能走得更稳健,发展得更长远。
06
其实谈到学习和读书,我们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概念:读书可不一定是指读有字书,还包括无字书。
学习是有价值的,但是学习也是有副作用的。
有多少人读了十几二十年书,最后把自己读成书呆子。只去读书,只相信书本还不如无书。
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会喘气的移动硬盘,会走路的mp 3,没有独立的思考,只是成为了别人知识见解的容器和传声器,是非常可怜的。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让我非常的痛心,南京大学在读的博士跳楼自杀。
都已经读到博士了,还有想不开的事吗?那这个书不就是白读了吗?已经读到博士了,在取舍上,看问题,还不能看得淡一点,看得开一点,看得长远一点?那这么多年的书,读还不如不读了。
实践是感性的,体验很多时候也是感性的。而读书、读人,有的时候就是理性的。
感性和理性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即让我们有原则性,同时又不丢失灵活性,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难的。
07
那么谈到读无字书这个问题,我们还在延伸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公知。
网上那些公知说起来头头是道,骂起人来字字见血。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人如果真的去给他放到具体的管理岗位上去,他们十有八九比他们批评的对象表现还糟糕。
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感性认识,缺少亲身实践。
生活和工作要比书本复杂的多,有些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是是非分明的,也没有办法能做到符合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
所以,要对在一线实践的人,保持必要的理解和宽容。那些说的头头是道,感觉句句在理的公知,很有可能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人。
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很强调“知行合一”。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公知只是知而已,离做到还差得远呢!
所以真正的学习,既要读人、读事,也要读书,要事上练,书上学,合二为一。知与行相互促进,否则的话就容易走极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