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经启示录026:能离一切相才能成佛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须菩提理解了佛陀的教诲,为什么会喜极而泣?须菩提为什么说能够听到金刚经而且信心清净的人能够证悟实相,为第一稀有?须菩提对于成佛的必要条件和本质做了怎样精准的概括?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怎样训练自己“离一切相”的能力?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金刚经》的离相寂灭分第14。第14篇是《金刚经》当中最长的一篇,我们得分几次来翻译和讲解,今天先来读第一段。
01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02
前边的13篇,佛陀和须菩提师生二人,要么你问我答,要么我问你答,不知不觉中就把空性、离相、无住的妙法讲清楚了,说明白了。
须菩提理解得非常深刻,而且觉得就像找寻了多少年,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亲人一样,喜极而涕。
如果是拍电影,这个时候一定会给须菩提一个大大的面部特写。我们来看。
这时,须菩提听闻佛陀讲解《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心中便深深地领悟了这部经的要义和它的妙处所在,于是喜极而泣,泪流满面地向佛陀顶礼赞叹。
他发自肺腑地说:世上最稀有的、最伟大的世尊啊,您所说的这部无比深奥、又无比微妙的经典,是我通过修行获得慧眼以来,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
03
世尊啊,如果有人将来也能够有机会听到您讲的这部深奥而又微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也能够对这部经生起无比清净的信心,那么他就等于有了能够证悟实相的智慧了。
而且,还应该知道这个人是非常难得的,他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世尊啊!其实所谓的实相,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感官感知的,可以描述的,有一个固定标准的,所谓的实体形象。其实,实相就是非一切相,就是离一切相,就是不执着于一切相啊!
所谓实相的概念,只不过是佛陀您为了引导教化众生,临时假借的这么一个名称而已。
我们看,须菩提不仅仅领会的非常深刻,而且还替现场的其他同学,也替未来的我们做了一次归纳和总结。
04
更难能可贵的是,伟大的须菩提不仅仅想到了他自己的领悟,更想到了未来众多的修行者,能够将心比心,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
想到今天的我们能不能够读懂这部经,所以他接着对佛陀说:
世尊啊,我今天在这里能够听到您亲自讲解这一部《金刚经》,所以相信、理解、接受,并且完全按照经文中的教导来修持自己,这应该还不算是太难。
但是如果未来500年以后,甚至是末法时代的500年当中,如果有哪个众生也听闻了这部经典,而且也能够完全地相信,充分地理解,彻底地接受,并且完全按照这部经典中的原则方法去修持自己,那他可真是极度难得的第一稀有之人啊!
你看今天的我们,哪有机会亲自去聆听佛陀的教诲啊!所以我们非常赞叹须菩提的大悲心,他能够想到别人也需要听闻这部经啊,也需要理解行持这部经啊。
他能够想到未来的我们读这部经,读懂这部经,理解并且完全接受、相信这部经的难度。
须菩提还继续向佛陀解释:为什么这么说呢?能信解受持这部经,说明他已经领悟了空性,内心已经不再有对我、对人、对众生、对寿者这四相的分别和执着了。
也就是说,虽然没能够当着佛陀的面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但是假如今天的我们能够读到了这部经,而且能够相信理解这部经,那一定是有慧根的,一定是对空性有感觉的,一定是分别心很轻很弱的人。
05
须菩提继续他的分析和归纳,那为什么说信解受持这部经典,就不会有四相的分别和执着呢?
因为啊,所谓的我、人、众生和寿者,都只是暂时存在的,注定要消失的虚幻之相,并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实相。真的能读懂了这部经,就会彻悟这一点。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凡是能离开对一切现象的分别和执着,能够全然接受,又彻底放下的人,就是真正的觉者,就是成佛的境界。
须菩提最后的这句归纳含金量最高,价值连城。他告诉我们成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所谓成佛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能够离相。
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都不再有好坏善恶的分别心,不会有好恶心,不会有执着心。看破了好坏一体,生死一如的本质。
这样的话不就相当于看破了吗?
看破了之后,对所有的现象就都不会挂怀,都能够全然接受,这不就是放下了吗?
心里面没有任何牵挂了,所有的好坏善恶都不在乎了,那个心不就自在了吗?心能够获得彻底的自在,就是成佛的境界。
06
读了这一段经文,我们应该由衷的感恩我们的学长须菩提。
为什么我们要尊称他为学长?因为我们都是佛陀的学生,须菩提比我们早,功力比我们强,慧根比我们深,领悟的比我们透,所以我们尊他为学长。
这一段经文当中,须菩提把佛陀的教诲做了最为精准、最为清晰、最为明白的总结和归纳,核心是三点。
第一,这部经太稀有、太难得、太殊胜了,就算是修得了慧缘,也不代表能够听到,能够领悟,所以他才会喜极而泣。
这不是告诉我们,只要是我们有机会接触了这部《金刚经》,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缘,不要白白地浪费掉。
第二点,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有人有机缘听闻了,并且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行持这部经文,就说明这个人一定不简单,就一定是有比较深的慧根,就是人群当中极为难得的根器比较好的人。
其实我们可以把须菩提讲的这一点,再结合这个时代,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做一下引申。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部经,还愿意读下去,能够基本理解意思,那就说明咱们也不太简单了。如果没有一定的慧根,我们是做不到的。
但反过来再想,如果咱们不能够像学长须菩提那样深刻领悟,甚至也能够喜极而泣,那说明我们的慧根还不够啊!尤其是我们还没有修行到须菩提的慧眼呐!说明我们信解受持的功夫还不够到家呀!
我们应该高度珍惜,不能浪费和这部经典的缘分,要继续用功,读的更多,理解的更深,领悟的更透,甚至能够做到人经合一。
也就是经典生活化。我们读经不是只是停留在文字,我们要落实到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待人接物,也等于把我们的生活经典化。
这样我们就慢慢地离开了那个平庸的、愚痴的境界,离开那个盲从的境界,可以一点一滴的爱护和培养自己的慧根。
这一段经文当中,须菩提给我们的第三个归纳总结,我认为也是含金量最高的归纳。
是告诉我们,所谓的成佛就是能够看透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幻相,能够彻悟实相非相,从而对一切相都不再有分别心和执着心,能够彻底地看破、放下,并且获得心理上的大自在而已。
成佛不是那么玄乎的,就是能够看破一切现象都是假象,都是暂时的,都是会消失的,从而对一切现象不再像普通人那样,去分别、去计较、去执着。
这样的话,心里不就自由自在了吗?这不就是佛的境界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