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04:唯上智下愚不移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只有上等智慧者和最下等愚笨之人不容易被改变?孔子和老子各把人分成哪四类?他们的分类方法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上可下、忽上忽下的墙头草?人群中的精品、半成品和废品该怎样区分?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阳货篇里,孔子告诉我们“性相近,习相远”,紧接下来的一章和“性相近,习相远”也有关。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虽然我们所有的人先天的本性很近似,后天习气相差很远。可是人群当中有两种人,是不容易被别人影响的,不容易被别人改变。
孔子说:只有那些上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愚笨的人,是不容易被影响和改变的。
01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得先搞清一个问题啊,上智和下愚是如何界定的呢?
很多书上都说,历代的经学家们在这个上智和下愚的标准上争论不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读了《论语》,我们就会知道孔子也曾经把人分成四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和困而不学者。
如果我们用孔子自己的说法来界定和衡量,可以简单地认为生而知之者为上智,困而不学者为下愚。
中间的两种,学而知之者,应该为中上;困而知之者,应该为中下。中上和中下都是中等智慧的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人。
02
除了个人的觉悟能力,学习和改变、修正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不同外,我们还可以顺着孔子这种说法,再发挥一下。
孔子说的上智应该是那些慧根很深厚,悟性很高,能够自己觉悟这个世界上最本质的那些规律,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天理和大道。所以呢,他们待人接物,所有的言行就会高度地自律。
因为他们的自律性特别强,所以他们的人格修养只会往上走,不会往下走。
而我们普通人,我们这些中等智慧的人,脑子还没笨到底,有那么一点灵光,但是又没有那些上等智慧的人那样的觉悟能力。
有的时候能管住自己,有的时候管不住自己,有的时候跟着好人学,有的时候就会被坏人带偏。我们这种人是可能上也可能下,而且是忽上忽下,就像墙头草一样。
孔子讲的“困而不学者”这种下愚的人,就是已经顽固不化了。油泼不进,针扎不进了。
这种人既不能够像上智之人那样自觉和自律,也不能像中智之人有觉悟,有追求,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能够通过他人的影响而改变。
完全是利欲熏心,目光短浅,拒绝任何人的影响和改变。不管谁想要影响他们,改变他们,那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烛。
03
我们放下孔子的这种对人分类的方法,再去读一读道家的圣人老子,看看他对人有怎样的分类方式。
《道德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更多的书上,更多的学者会把这句话解释为,统治者最高的境界,就是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他,根本不关心他。
因为他统治的太好了,大家都自然而然,都安于自己的本分,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需要焦虑,不需要越位。
次一等的是亲而誉之,老百姓知道他、喜欢他、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因为害怕,从而对他产生敬畏。
第四种是水平最差的,老百姓不仅仅不亲近他,不称赞他,也不害怕他,甚至还要骂他,侮辱他。
04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人们对大道的领悟程度,和面对大道的态度不同,可以分成四种。
太上不知有之,就和孔子讲的上智一样,这些人体道、悟道、与道合一。在他们的思想当中,没有道与不道,因为他所有做的事情都自然而然,合乎大道,不刻意,不勉强。
而其次,亲而誉之。就是知道有大道的存在,对大道尊重、向往,但是还没能够达到彻底悟道、体道、与道合一的境界。
因为对道有向往,所以愿意约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这种人虽然达不到自然而然、不勉强、不执着的境界,但是整个人心和言行都是向上的。
第三种水准的人是对大道有敬畏心,害怕被惩罚,所以会被动地去亲近大道,去学道,甚至用大家公认的道德法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他跟第二种亲而誉之最大的差别是能够被改变,但是非常的被动。
最差的一种就可以约等于孔子讲的下愚,其次侮之。对天理、对大道不仅不理解,不相信,甚至还要去嘲笑侮辱那些遵守天道的人。这些人盲目的自大,而且顽固不化。
05
我们把两位圣人对人的分类,而且都是四类,放在一起看就有意思了。
人分为上中下三类,而中间这类最有意思,还可以再分两类,第一类叫中上,第二类叫中下。
中上的人有自觉自律,更容易向上提升。而中下的人,境界要低一些,很容易被负能量给带走。
我们普通人坦率的说,都是一堆墙头草。咱们内在没有坚韧的根,头脑当中往往缺乏主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06
那上智这些人为什么不容易被改变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上智之人,他的慧根应该很深,他的悟性应该很高。
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相比,他们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内在的本质,能够透过眼前看到事态长远的发展走势。
他们对无形无相,但是亘古不变的天理,能够深刻地领悟,尤其是能做到笃信、笃行。
所以,一定是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是有主见、有底线、有标准、有自律,因此不容易也不太需要别人在外在来对自己施加影响,就能够做到与道合一,所以别人感觉这些人不容易被改变。
07
那我们要再问一下,为什么下愚之人,反而更难被改变呢?
实际上,下愚之人是属于慧根极浅,悟性极低的人,是目光极其短浅的人,是私欲彻底战胜天理的人,因此一定会愚痴,会顽固。
他们的认知是和常识、和天道正好相反的,特别容易见利忘义,容易见近忘远,见己忘人。
如果我们把孔子和老子讲的上智,太上之人称为我们人中的精品,那么这种下愚之人就是人群中的废品。而我们这些绝大多数人可上可下、能上能下、忽上忽下的人,只能叫做半成品。
其实最最需要提醒自己,提升自己的,恰恰是我们这些半成品。
这就像烧瓷器一样,烧好了,能够成为精品。稍微不小心,火候不到或者火候过了,可能就成为废品。
我们要提醒自己,接受正能量的引导,要提醒自己每天主动地修理一下自己,这样的话,才不至于让自己滑落到下愚的废品人群中去。
真喜欢
就点亮右下角在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