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27:人到四十应成德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到了四十岁还被周围的人厌恶的人也就那样了呢?为什么人在四十岁时容易面临精力、财力和能力不足的多重压力?为什么弄不好会活得很狼狈?人应该怎样做,才能从容应付四十岁以后“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局面?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阳货篇最后一章,孔子谈了一个人到四十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01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对着谁说的这句话。他说:
一个人已经到了40岁,还被周围的人厌恶,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办法再进步了。
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语境去理解、发挥一下。一个人到了40多岁,还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没有人说他好,这辈子他就白活了。
02
我们《论语》从头读到尾,发现有三次孔子谈到人生的40岁。
一次是说他自己,记载的“为政篇”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这肯定是晚年讲的,孔子说他自己40岁的时候,就不困惑了,不迷惑了,看问题能够看得透了,看得远了,看得明白了。
另一句孔子的话,记载在“子罕”篇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讲,年少的人很可怕呀,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但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还没有成就,那就不值得惧怕了。
孔子的这个说法和这章当中“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很接近。
也就是说,人到了40岁左右就应该有足够的智慧了,能够看透世事,就应该有所作为了,能够被人称道。
就应该在人格、德行上趋于成熟和完善,能够为家人、为组织、为社会带来自己独有的价值了。
也就是,所有自己的责任都能够很好地承担和履行了。
一个人如果到了40岁,还看不明白人和事儿,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家庭和社会责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还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同,那么这辈子也就那么回事儿了,也不太可能有大出息了。甚至可以说,这辈子怕是白活了。
03
读到这个地方,我就有一个感慨,很多话并不是因为他是孔子说的就权威,是因为孔子说的话,在日子里能够找到印证。
《论语》是抽象化了的生活,生活是生动形象化了的《论语》。就是到了今天,孔子的话仍然成立。
那我们就要问一下,为什么人到了40岁必须得活明白?
其实呢,人到了40岁的时候,人生的责任开始成倍地增加,可是自己的身体精力却开始过了最高点,慢慢回落和下降。
我们想想看,一个人已经到了40多岁,他在单位里必须能够独挡一面,必须能够挑大梁,否则他随时可能就丢掉饭碗。
还有40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中,都一定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都是那个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饼,上下一起承受压力。
我们再想想看,人到了40多岁,父母的年龄肯定大了,需要做子女的经济上支持,精力上的赡养,有了病还要照料。
这个时候儿女往往都到了青春期,也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把自己搞得焦头乱额,把一家人搞得鸡飞狗跳。
04
到了40几岁的时候,如果自己的能力和收入还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台阶,但生活却处处要用钱,自己钱又不够用,家里人再埋怨你一下,人就很容易爆发,甚至崩溃。弄不好,都会把家搞散了。
在单位,那些能力更强,资历更老的人,在自己头上,而比自己年轻的人都比自己有冲劲,学东西又快,追赶得又很凶。
这个时候万一自己所处的行业和自己工作的企业,出现大的调整,很容易最先被挤出局。要不然就不会有中年危机的这个词汇出现。
也就是说40岁前,如果在智慧、能力、作为上没有上升到新的高度,没能够受到家人和同事的认同,没有能力承担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那么可能面临着屋漏偏逢连阴雨的局面。
自己的精力,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力都招架不了,都没有办法去应付突然暴增的压力。
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了,今天的生活,活生生的就告诉我们,到40岁的时候还没活明白,还没干明白,还没干出点样来,真的是很麻烦。
05
我们这一讲以朱熹先生对这章《论语》的解读做结尾,他老人家说:四十,成德之时。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
人到40岁的时候,一要成人,二要成业,三要成德,否则就来不及了。
所以,二三十岁,精力旺盛的时候,人一定不能够贪图安逸,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到了40岁一事无成,这一生就平平庸庸的浑浑沌沌地结束了,约等于白活了。
真喜欢
就点亮右下角在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