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51:做官学习两促进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你知道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子夏的语录吗?你知道还有前半句吗?一个人官当大了,钱赚多了,对学习会有哪两种极端的表现?为什么迷恋经验,迷恋招数,不愿意明道的老板会把自己玩儿死?理论家和实干家融于一身,为什么最可贵?
绿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一句话“学而优则仕”。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出处,这句话是《论语》子张篇里的第13章。原文是,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01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孔子去世之后,自己也做了老师,他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名言。
一个人做官,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应该学习和提高自己。一个做学问的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争取去做官。
读了这章《论语》之后,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首先,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还有前半句,那就是仕而优则学。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这上半句。
第二,这句话的版权属于孔子的弟子子夏,而不是他的老师孔子。
02
孔子的授业弟子中,除了颜回、闵子骞、原宪,少数的几个人之外,多数人基本上都做到了“学而优则仕”。子路、冉求这些人都做了官,而且做的都很好。
在那个时候,很多诸侯国的卿大夫,乃至他们的国君,都会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请教,这也可以看成是“仕而优而学”。虽然已经贵为卿大夫仍然保持着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我们可以把子夏先生这句话理解为,即使已经当上了官,在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前提下,还有余力的情况下,不能忘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
而一个人在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时候,能够把学习抓好,能够把学的内容学透,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找机会争取出来做官,做事。把自己所学的东西都发挥出来,去服务国家,去造福百姓,去成就自己。
也就是说,学习的时候要想着有一天去做官,做了官也要想着有余力的时候,还要继续学习和提高。
03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商业空前发达的时代,所以,咱们还可以把子夏老师这句话稍微改一下。
在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商。
今天很多人会把进入工商业,作为个人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追求的方向和途径。
而且工商业也为有学问、有志向的人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工商业也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更多的造福百姓,甚至成就自己。
04
今天这个时代有很多老板都是实干家,白手起家的时候,凭着胆子大,凭着吃苦精神,不断地摸索,并借助时代的大势而崛起。
但是,这些人发达了之后,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
第一种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一种,他们会从刚开始的自卑到找到感觉之后的自信,再从做大做好之后的自信转化为膨胀和自大。
这些人有相当多的会鄙视理论派,鄙视学者,认为这些人只会耍耍嘴皮子,只会玩玩笔杆子,没有他聪明,没有他胆大,没有他能抓住机会,没有他会赚钱。
而且他会通过鄙视这些有学问,但是没有他有钱的人,来树立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另外一种,会从自卑到自信,然后再从自信到自信。这样的人越成功越谨慎,越谦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知道自己的短腿,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和提升。
要么去院校学习,要么请老师,请顾问到企业里边教自己、教骨干、教员工,至少有意识见缝插针的去读一些经典的书。
这第二种人真的是有,但也真的不算多。
虽然前几年大学的各种总裁班很火,培训机构也卖力地宣传,但是绝大多数人去听课都不过是赶赶时髦,凑凑热闹。
有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出去散散心、喝喝酒、交交朋友。这些学习最后都变味了,而且变得很严重。
05
咱们把子夏先生这句话好好地琢磨琢磨,再去看一看今天很多从云端跌落的老板,从成功走向衰败的企业,就可以去深度地反思。
孔子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企业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董事长不懂事,为什么董事长不懂事呢?因为他不敬畏天理,他只是重视自己的经验。
昨天成功的经验可能会在今天把企业送上死路,有多少老板是顺着自己的经验走,把以前认为正确的事情重复做,过度去做,让自己陷入困境的呢?
所以,一个真正懂事的董事长,不仅仅要会做事,更要明天道。明道之后再去优术。如果只是迷信那些招,迷信那些套路,早晚会把自己玩死。
一个有道同时又能够有术的老板,才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更良性,活得更长久。
官员也好,老板也罢,最了不起的就是既是实干家,又是理论家。既能说又能练,那是一个真把式。
如果能做到这样,岂不是更好。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循环和提升,让学习促进自己的实践,再让自己的实践指导自己的学习,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这样循环不断地提升,是不是更智慧的选择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