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深,怎知浅?

 树洞书社 2022-01-27


       有多少人看过《易经》,研究过《周易》,再简单一点把《道德经》读的滚瓜烂熟的人有多少?


       或者说熟读《论语》有三百遍?
       精读《大学》《孟子》《中庸》等有多少?

       如果不曾了解其深度,怎知你现在读的书深浅?

中国文化所有的诞生和演化都来源于其根本的“诗书礼易春秋”,这是知识文化的源头,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一些知识或者道理,大多都是来愿意其中。

把握知识的源头,
就把握住自己的命脉(立身之本)。



       从没有想过说要读《易经》,因为算命卜卦的书难懂而且神神秘秘的,总觉得有点玄乎。当你开始认真读《道德经》了解阴阳,天地时候,你不得不去想象一下《易经》讲天地雷火风票泽的是什么?

对应的

你开始关注易经里面的一些知识,并且有意无意都会关注一些不可言传的内容。

听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易经》开始上瘾,也着手入门《易经》知识。

没有博览群书,就不会有深深浅浅,更不会有机会研究《易经》《道德经》这样的大品等!


往深处看,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比较并且吸收其更优秀知识,去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迭代的工具!

如果没有读通俗易懂的书,你也许不可能由浅入深学习,也不会有机会深入思考得出你的思想结论,为你所用。

知识本身是零散的,我们读的过程是把书中的知识内化到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当中来,不断的稳固你的知识结构,让其因此足够结实,从而可以很好的应对一些专业问题。

就像建房子一样,我们读书年代,已经把数理化地基打好,你选的专业甚至把基本结构框架也建设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的知识架构也越来越结实厚重,越来越完善,因此也更难被外来的知识打破重建。

这里涉及了一个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认知结构是如何?



       固定型思维依靠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实也可以过得挺好,除非外面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不得不做出调整。

      比如日本人木工建的房子基本都是轻巧木质,房子不会建的很高,因为日本容易发生地震,海啸台风等,所以建的轻巧,可以保护民众的安全,又可以简单及时重建,即使木板掉下来,被砸中也不会有很大问题。

       但这种建房工人在大陆,比如中国内陆,这种建房技术可能就不被使用,甚至不被看好,建的这种房子基本就不耐用,住不了多久就要被虫子蛀,而且每隔十年就要换,成本也挺大。

面对环境和需要,建房工人的技术也需要更新,甚至是打破重建!同一种知识体系,在不同的环境也会产生不同价值。

知识结构框架应随着时代进步做出调整,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原有的房屋结构做调整,比如加固地基,室内重新规划以及拓展平面,让自己和家人住的更舒心。

固定型思维的人可能觉得这房子挺好,遮风挡雨的,虽然拥挤了,但刚好家人可以一起聚聚,这样的无理由的借口阻止自己和别人改变。

成长型思维的人,可能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从第一性原理开始,从新建立一个房子,也就是会有两个房子,不同的思维模型建立的知框架,也就是现在很多人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


如下这本书就讲到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

成长型思维会有很多思维分枝模型,甚至几个独立的思维框架模型,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只有一道思维模型,他就靠一招吃个遍,一套手法,一个特长,其它他都看不起!



书要读,而且要不断的读经典好书,读千古之书,再读一些晦涩难懂之书,见人欲,窥天道,回归本原。

当然固定型思维不代表就不会深入研究一门学问,往往固定型思维的人一旦认准了某个方向,就会下定决心深入研究和学习。

成长型思维的人也可能会深入研究一门学问,也会深入浅出的学习和分享。

其实人的思维也包括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只是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同时在某件事情上做的态度和看法也会不同。

比如一个开明的人,在某件事上就特别固执和坚持,一个固执的人,在某件事上就显得特别开明,这些都和时间环境以及自身当下的某种心情也有很大关系。


最后的话:

不知深,怎知浅!
没见过海洋,总觉得家门口的池塘水最多,没吃过海鲜,总觉的猪肉最好吃。

如果吃过山珍海味,尝过人间冷暖,也就没什么了。

人总归是见过世面,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才会足够保持谦虚,做一个学生心态,始终保持精进。

橙子码字已经有将近十年了,也得到很多朋友的赞赏和表扬,也得到一些老师的认可,目前举报写作班已经有第八期了,目前正在招募第九期,如果你有这个打算,愿意一起来学习,抓紧时间来报名:


付款后截图后发给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