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中医|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

 茂林之家 2022-01-27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以组织破坏、粘连、增生,以及斑痕的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从而导致了临床上常见的输卵管的堵塞,包块形成,输卵管伞端闭锁,输卵管积水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妇产科学》,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1)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2)血常规、血沉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白带常规等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生殖。肝肾亏虚,胞络失养,气滞血淤,故见是症。当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湿热瘀结型:主要表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伴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当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治,方用银甲丸加减,药取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冲服)、桔梗各10克,生鳖甲(先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药浴,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钟;药渣趁热布包热熨下腹部,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中成药可选用金鸡胶囊,或康妇灵胶囊,或三黄胶囊合云南白药胶囊等,口服。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伴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当以疏肝行气,化瘀止痛为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取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0克,甘草5克。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或鸡血藤片(糖浆),或云南白药胶囊等,口服。

3.寒湿瘀滞型:主要表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伴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泻,形寒肢冷;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当以祛寒除湿,化瘀止痛为治,方用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药取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各10克。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或桂枝茯苓丸,或少腹逐瘀丸等,口服。

4.肾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伴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色暗夹块,夜尿频多;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当以补肾活血,化瘀止痛为治,方用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药取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另煎)、生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各10克。中成药可选用六味西红花口服液,或红花如意丸,或杞茸助阳口服液,或复方滇鸡血藤膏等,口服。

5.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伴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暗或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当以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为治,方用理冲汤加减,药取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白芷、延胡索、苏木、怀牛膝、续断各10克。中成药可选用黄芪口服液,或补虚通瘀颗粒,或丹黄颗粒,或丹黄祛瘀胶囊等,口服。

Image
Image

常规治疗时,根据《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配合下列特色治疗方:

1.中药直肠给药疗法:根据上述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后,将药物浓煎取汁,每次50~100毫升,温度38~40℃,中药直肠滴入,每晚1次,14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2.中药外敷疗法:根据上述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后,将药物(或粉碎成粗颗粒或打粉)放入大小适中的布袋,温水浸湿后,隔水蒸30~40分钟,暴露治疗部位,在局部垫1~2层毛巾将药袋置于上面,趁热敷于下腹部或腰骶部,直至药袋由热变温后停止治疗。治疗时间30~40分钟。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3.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根据上述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后,将药物浓煎取汁,每次50~100毫升浸入治疗垫,置于治疗部位,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直接渗透和吸收。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