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比较文学》2022年第1期主要论文摘要

 人和月 2022-01-27


《中国比较文学》

2022年第1期(总第126期)

图片

学术前沿:新世界文学

“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

方维规

    在纷然杂陈的新世界文学概念中,两种取向尤为重要:一种是研究作品如何进入其他文化语境亦即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过程,例如翻译、流传、阅读等;另一种研究关注与迁徙和杂合相关的后殖民作品,例如英语和法语非洲文学中的跨文化现象。时行的跨文化转向,引导人们深入考察那些凸显叠合和交织的作品。新的国际文学景象使世界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作品的翻译和阅读模式,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的交织,以及作品的国际接受和流传,都要求对世界文学这一分析范畴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重点分析和评估国际学界的一些代表性观点。

“后理论时代”的“新世界文学”

郝 岚

    “新世界文学”始于1990年代,与“后理论”同步出现,体现了相同的知识态度和批评气质。“后理论”面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使得“民族”“族群”等单一概念无法概括和命名最新的现象,新世界文学积极回应时代提出“全球本土化”等跨界概念;理论界也认识到大数据的兴起和认知方式的改变,新世界文学引领了“远读”和“缩放阅读”讨论;它们都受惠于解构主义对语言和文本的关注,因此都体现出对语文学回归的热情;“后理论”的多元主义,与新世界文学的视角主义也有同构关系。

世界文学视阈中的法语文学空间

车 琳

    世界文学空间中存在多个不同的语言文学区域。由于早期的民族国家形成原因、宗教原因、移民原因或长期的殖民经历,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少数太平洋岛屿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的法语文学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空间以法国为中心,以语言、文学和政治三种权力为统治力量,身处其中的作家经历着语言归属、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考验,在同化和异化中进行两难的选择。在后殖民语境中,法语文学空间正在经历动荡和变化,向心性和离心力两股力量将在一段时期同时发生作用。在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从世界文学视阈中重新审视法语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认知和理解。

阿普特翻译研究转向

——从不可译到修复性翻译

莫亚萍

    阿普特“不可译”概念是国内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然而除了被标签化使用,该概念的理论来源与历时进展少有人擘肌分理。当国内学界仍盘桓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不可译”之说中时,阿普特近期已跨越本学科,在考察政治文化议题的现实中,提出了“修复性翻译”新论。此论迅速在国际学界引发热议。“不可译”与“修复性翻译”有机关联,历时性地考察两者,既可见阿普特构建翻译理论的四个阶段,亦可见阿普特翻译研究的承继性转向:早期重翻译政治研究,以翻译透视事件;近期重政治翻译研究,以事件反塑(包括修复)语言。转向过程不仅折射出交叉领域理论共生的可行性,还凸显出阿普特反单语、反霸权,倡多样、倡公正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切。

“道法自然”的西方回音

——以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德、英美文学为中心

王苗苗

    作为道家哲学思想之重要来源的《道德经》,被西方世界视为信仰之文化典籍。本文重点爬梳、分析道家思想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及其历史和思想根源。《道德经》在那个时期西方的译介以及法、德、英美文学中著名文学家对于道家思想的容受,不仅能见出道家思想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意义,更能在其“为我所用”中呈现当时西方人接受道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源于尼采对现代性的强烈批判,在对现代文明和现实社会产生极度失望与迷惘时,很多西方人渴望在他乡找到救赎的希望。“道法自然”及“无为”“不争”等思想,为深陷精神危机的西方人提供了新的启示。他们对“道”的仰望,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特 稿

变:作为新文科探索先驱的中国比较文学

叶舒宪

   本文着眼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文科发展历程,将比较文学视为自下而上形成的新文科运动的探索性先驱学科,梳理其伴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展开的学术史过程,盘点其对文科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创新成就,聚焦到36个理论命题的率先提出,其中大约19个命题已发展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构建的实际案例。本文继而思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如何承前启后,在新文科变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当下,继往开来,以更加高度的理论自觉,更加明确的中国视角,进一步发挥本学科对全国的理论创新引领之标杆作用。

后理论时代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张隆溪

   研究比较文学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比较的基础是什么。19世纪的比较文学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用实证方法研究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但这种实证主义方法自20世纪以来已显得陈旧过时,且因易为狭隘民族主义所利用,更被战后世界的学界所抛弃。文学理论为互相之间不一定有事实联系的文学比较提供了基础,使中西比较成为可能,但文学理论的过度发展离文学越来越远,已经引起大多数学者不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理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扎实的文本证据为支撑,重新建立中西比较的基础,发展中西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是我们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翻译研究

翻译作为中国言语的试验

——论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诗学

文贵良

    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对中国现代书面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在语法规范方面,区分“他”“她”“牠”,区分“的”和“底”,系统采用西方标点符号;在语体方面,着重对语调的塑造;在语音方面,区分“国音”和“京音”,在书面语中引进“国音”;在审美趣味上,以“滑稽诗”和儿童逻辑彰显现代书面白话的儿童趣味和智性。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成为“五四”新文学初期有意试验现代书面汉语的成功之作。

中国文体四分法的先驱:论晁德蒞译介中国散文与文体风格

蒋 硕

    晚清上海徐家汇天主教神父晁德蒞编译的拉丁文5卷本《中国文化教程》是一部供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的课本,也是一套中国古代经典的文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当时来华传教士和欧洲汉学界均产生了影响。该书第四卷是20世纪前中国散文最大规模的西译,译者集中翻译中国散文得益于他对中国文体的精准把握和创造性认知。晁氏结合西方文类学,将中国文体大体划分为包括经典圣书在内的5大类,是现代学术中国文体四分法的先驱,亦为西方文类三分法提供了有益参照。一般认为,中国文体四分法晚至民国时期才由中国学人讨论确定,但是晁氏的著述将这一探讨提早至晚清。他的成果对中国文体学、文学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文学关系

F.R.利维斯在中国的接受与意义

曹 莉

   本文梳理了20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教育家F.R.利维斯在当代中国的接受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利维斯批评在中国学界的阶段性消长进行了历史性辨析,指出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脉络决定了利维斯及其批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大众文化与晚清《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

石 燕

   大众文化是《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中隐形而不容忽视的支配力量。从粤语插图译本《辜苏历程》到白话报刊《大陆报》译本《鲁滨孙漂流记》,进而到画报插图通俗读物《无人岛大王》,晚清《鲁滨孙漂流记》的中国化离不开插图和报刊等大众媒介与大众媒体的交替和交叉运用,对译语语体形态通俗化(方言与白话)的积极尝试更是贯穿晚清《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化的内在线索。大众文化不仅参与并形塑了晚清乃至百余年来《鲁滨孙漂流记》的文本形态,也成为这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学汉译中一种日趋强势而持久的操控因素。

跨学科研究

从阈限书写进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李永平 李泽涛

   文学人类学从历史边缘、附属、间隙、未定等地带发掘出人与物的“新元素”即阈限书写。文学人类学中的“阈限性”指涉着神话叙事中的时空通道、民俗仪式活动中的身份转换和族群认同中的边界效应。“阈限性”促使文学人类学研究遵循一种新的价值观并催生出新的视域——阈限学。“阈限学”出场的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们认识文化文本(Culture as Text)提示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二是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边界”可能孕育着彼此的链接“通道”;三是助力人们在事物“模棱两可”的过渡、转换的界面中获得自我澄明之境,追求澄明之境的“和”与“和解”“融汇贯通”,而非唯我独尊的“同”;四是有利于人们在观照他者文明时摒弃“中心-边缘”范式,从西方佛卢瑟、德勒兹、加塔利、海德格尔以及朱利安的“间性”论视角重新认识世界。

诗画互摄:但丁·罗塞蒂对诗画关系的新探索

易 霞

   但丁·罗塞蒂是前拉斐尔派的领军人物,他一生致力于诗画双重艺术实践并以之探索诗画两者之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其诗画艺术呈现出绘画向时间性延伸、诗歌向空间性拓展的“出位之思”的美学特征。一方面,罗塞蒂运用多幅同主题画作、音乐性以及文学叙述这3种从显性到隐形的方式来展示绘画向时间流动的潜能;另一方面,在文字向空间的流动上,艺术家既以诗歌形式呈现的空间感来模拟画的物理空间,又运用艺格敷词给原画作补充心理空间。正如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代表了西方“诗如画”传统的转向,罗塞蒂又以诗画的时空互摄完成了对“诗如画”传统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对诗画关系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罗塞蒂的诗画艺术在对二元对立等级观念的拒斥中成为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书写,以其独特的“出位之思”的审美趣味彰显出前拉斐尔派于所处时代的先锋性。




如需阅读论文全文,请订阅 / 邮购本刊,或登录本刊官网(clc.shisu.edu.cn)、中国知网查阅。

祝愿各位读者新春吉祥如意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