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人到中年混得不好?看看这3个步骤,会让你越混越好|诸葛亮|孟子|齐宣王|石匠

 专家视点 2022-01-27

年轻时,见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人到中年,司空见惯。人生如此,也是自然”。乍一看来,此诗的作者似乎看透了人生,颇有些佛教大师的味道。

但其实不然,作者绝非佛家弟子,更非无能之辈,年轻时琴棋书画远近闻名,意气风发,傲里夺尊。

只是因四十岁左右留职停薪下海经商小有挫折,所以沉沦。此后足不出户,只靠妻子薪资度日,对唯一的儿子也未尽父责,不足六十而终,令人惋惜。

又有一本地老乡虽曾居高官,诗文作品网络飚红,但退休之后却只身返乡,十几年来为老家的乡村振兴事业四处奔走呼号,现虽年逾古稀但却鹤发童颜。



同是人生,为何迥然不同

由此想起孔圣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对人生历程的一般概括,似为宿命之论,未得其要。翻开《鬼谷子》,结合两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圣言,似有所悟:中年是人生的关键节点。

所谓“人到中年”就是已到了“三十而立”以后的年龄阶段,就如现代的大学生已经就业,正式步入社会,开始了成家立业、铸就整个人生的历程。这时你已经走完了小一半的人生路,优良可差看似定局。

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就像本文开头的那首打油诗那样,也就顺然安心宿命了。然而中年这个年龄段也是“危机四伏,风云多变”的时节,比如工作不顺、子女不才、家庭破裂,等等。

那么,人到中年该怎么办呢?关键是既要有智慧的冷静,更要有冷静的智慧,而其中关键的心理因素是“定力”,对此鬼谷子有三句话为中年人醍醐灌顶。



己必自度才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

简单的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人到中年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大的才能和智慧,以及你的优劣长短,再和你所知的人比较一下,然后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正确对应,才能有望成功。

“夜郎自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非常典型。人到中年但凡有所小成,特别是在一定范围内有了影响就觉得了不起,飘飘然,就开始自以为是,觉得人不如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长此以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对自己的真正实力估计过高,对成功的人也不谦虚学习请教,怕被人抢了“风头”,主观武断以表现自己。这样必然难再有大的发展,能够安身立命就不错了。

过去,在一个远离大海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人赠予两个人一篓鱼和一杆鱼竿,让二人自选其一。得到鱼的那位马上捧起鱼篓,咧开大嘴叉还没尝出啥滋味就把整篓鱼吃了个干干净净。



放下鱼篓之后,他就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舔着保障的大肚子呼呼大睡起来。醒来之后发现再也没鱼吃了,于是坐等那个赠鱼的人再次出现。但那个人再也没来,结果活活饿死了。

另一个得到鱼竿的人向着大海方向孤单地走去,但总也望不见海,饥饿交加,最后也倒地也死了。同一天,另外两个人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也被赠予了一篓鱼和一杆鱼竿。

他俩商议后一起带上赠品共同向海的方向出发,每次饿的时候只吃一条鱼,虽不饱但没有饿死,最后终于到达海边开始了渔业生涯。几年后他都娶了妻、生了子,成为远近知名的富人。

两组四个人,同样都是为了得到鱼,但两组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值得深思。所以,人到中年之后,为防止和克服类似这种“小富即满,随遇恩安”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坐以待毙”的情况发生,就需要“励志”。



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力和特长,分析衡量所处环境的优劣和适宜发展的空间,不要满足现状,消极沉沦,而要重新鼓起斗志,找准新目标,扬帆再出发,就一定能够再开创一片新天地。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

鬼谷子此语的意思就是,必须要看清当前的总体形势和自己身处的环境,把握并抓住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开始行动。所以,凡成大事者不但要有胆,更需要“有识”,而要“有识”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比起青少年时代,中年时代的学习似乎更为必要。只有学中干、干中学,事业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系列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诸葛亮当时已是中年,为何能谋此世纪决战之胜?关键在于其少年“学富五车”,否则哪有刘关张三顾茅庐而后终三分天下之果!所以少年学习是人生之初最必须的。



当你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等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你已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再世诸葛亮。

由此推而广之,当你后悔少时不好学的时候,中年时代再学也不算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么一则新闻:一个老人从目不识丁变作家,60多岁识字,70多岁出书,由此可见,只要你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知识,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

虽然学习知识是长出息的基础和根本,但也可能因为中年时已有较多阅历而淡漠,即使一事无成之后也再无从想起当初的志向而懵懵懂懂,一再沉沦。



在此我们要提醒每个中年朋友,每当这时一定要头脑冷静,“观天时之宜”,理性客观判断形势,抓住契机,兼听众意,力戒武断自负,及时根据事态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计划,振兴必有望。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对于一事无成或遇有挫折不甘沉沦再想成大事的中年人来说,在反思了鬼谷子的上述两句话之后要立竿见影,知错必改,一定要使自己成为“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的人。

鬼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若图东山再起,事业中兴,对于哪怕是最愚笨的人也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定要利用和充分发挥他的最大长处。

切不可自以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不承认和接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还远离和嫉妒。如果这样,你就再也无望了。



鬼谷子驭人之术很多,此为其中之一。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是身康体健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长处。网罗招募自己所需的各种人才,并很好地发挥他们的长处,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要建一座大宫殿,招募了许多工匠。鲁国来了一位很好的石匠,但齐宣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和睦相处一起干活,他感到很不顺手,痛苦不堪。有一天他觐见齐宣王时面带难色。

见此,宣王问他“你是嫌工钱少吗?”答:“不是。我只想打石砌墙。”宣王道“木匠也是人才,那边更需要人,你还是继续去做房梁吧。”石匠悻悻而去。

孟子听说此事急忙赶来拜见齐王说:“你让石匠去干木匠的活,如果他把大木材砍小了,你肯定会发怒,对吗?”接着又说:“如果您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是不是要请玉匠而不是请木匠来雕琢呢?”



宣王明白了,凡是用人要用其所长不用其所短,否则事情就会成“一锅粥”。孟子走后,宣王差人立刻通知这个石匠,让他去干他的老本行。

如果说人到中年依然大事无成、平平淡淡,而又要想实现大志向的话必然要用人、知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善任”,各取所长为众长,才能助你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