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逢利 | 家乡的年俗

 微湖渔夫 2022-01-27

图片


我的家乡是坐落在鲁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刚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盼过新年。因为在那物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不仅意味着有好吃好喝的,而且玩得也比平时更丰富多彩,如果年前年后再赶上一场不期而遇的皑皑大雪,那就更完美不过了——庄稼人都懂得,“瑞雪兆丰年”。下大雪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勤劳朴实的农家人又增添了一份丰收的希冀与信心。
俗话说,入了腊月就是年。新年便是从腊月这天正式拉开了序幕。腊月初一这天就要开始摆供果放鞭炮。到了初八这天早晨,我们从学校上完两节课回来,母亲就已经把热气腾腾、稠乎乎香喷喷的“腊八粥”熬好了。“腊八粥”通常是用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等五谷杂粮作原料用慢火熬熟。盛出腊八粥之后,孩子们通常着碗先要用筷子蘸着抹在院子和大门口的枣树干上,并念叨着:“腊八腊八粥,来年结个鞋底核(hú)”,期盼着枣树来年结出更多的果实。之后才能每人一碗狼吞虎咽地享受这又香又甜的腊八粥。
过了腊月二十,大人们便逐渐忙碌起来:赶年集、做新衣,添置家具……二十三是小年,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大扫除,傍晚时分打发“灶王爷”——我们称“灶老爷”上天。一般由女主人在晚饭前把灶老爷从灶台上方的墙上“请”下来,在屋门外的香台上摆上供果和煮熟的面条。再用拃把长的穰和几段秫秸篾子插一个简易的马的模型。然后就在香台前把灶老爷年画连同黄表纸和插的马一块烧掉,并念念有词道:“你老人家到了上界要多说方便,少说是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图片


二十五以后,就要准备好鱼、肉、鞭炮,栗子、核桃、白果、柿饼、糖果点心等供品。对联一般是找村子里毛笔字写得好的文化人给写。长辈们还要给去世的老人祭祀上坟。在年前,村(大队)干部每年都要组织人员敲锣打鼓放鞭炮,带着上级政府部门制作精美的红彤彤的慰问信,到烈军属家庭走访慰问,并送来鲤鱼、猪肉、粮油等。
到了二十八九,家家户户都已经把各种年货准备齐当了。年三十就该贴春联、贴年画、炸酥菜、包水饺了。如果没有年三十,似乎更要一天当两天过了,即人们常说的“忙得跟没年三十的样”。大人们忙这忙那,小孩子也要跟着打下杂,只能偶尔去街上放几个零星的鞭炮过过瘾。这时候,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忙年的节日气氛。空气中不时飘来轧花椒、大茴的调料香味,炸酥菜、剁馅子的香味,混合着鞭炮的硝烟味在大街小巷弥漫,再加上每家每户门上崭新醒目的各式红纸黑字散发着墨香的春联,整个村庄都氤氲着浓浓的过年的烟火气息,不禁让人由然陶醉在这种节日的幸福感之中。
在我们这里,过年贴春联还有这样的习俗:如当年家中有过世老人的,第一个年头家中是不能贴春联,大年初一家里开大门也较晚,或者即使开了也是半掩着。目的是婉拒邻居来家里拜年,家人也不去别人家拜年,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第二年春节则贴蓝底白字的春联,直到第三个春节才恢复正常。

图片


除夕这天,院子里地上撒上芝麻杆,寓意新的一年里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门里地上要横放一根“拦门棍”,寓意把小人拦在门外。晚饭后开始包水饺、守岁,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包水饺边聊家常,说着一年来的家庭重大事项,来年的打算。家家户户都是忙忙碌碌,欢声笑语。等水饺包好之后,也就快到零点了,大人便又开始忙活在屋门外院子里的香台上摆放供果、馒头,斟上满满两杯白酒。单等零点来到,便开始发纸、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给仙家磕头。新的一年就在这鞭炮声中红红火火地开始了。平日里抠抠索索的农家人,在新年初一的这一天,也要放下所有的不快,挺直了腰杆,让全家人畅畅快快地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初一天刚亮,大人孩子都要早早起来,男孩子和成年人要给长辈们去磕头拜年。拜完年后才回家吃水饺。早饭后,年轻的媳妇再给长辈们去拜年。小孩子跟着大人凑热闹,身上的布兜往往都装满了糖果和鞭炮。初一这天,还有好多禁忌,如不能动刀子、剪子和针线,不打扫卫生,不用火烧烤食物吃,等等。
从初二开始,家家就开始按亲疏由近到远的顺序,带着年前准备的糖果去看亲戚。去亲戚家要先向长辈的亲戚问候“全家悉好”,然后磕头拜年。长辈也可能给晚辈开压岁钱,有的当面给,有的则偷偷掖在包袱里。晚辈一般要留下来在亲戚家吃饭喝酒,主家还要找近门的族人陪客,借此叙叙家常。从初二一直到十四,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图片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也叫灯节、小年,人们又从下午开始就把用箩筛筛好的黑面和白面掺在一起,和面捏面灯。面灯是小碗状的,按月份捏大小相同的十二个,要是赶上有闰月就捏十三个。边缘上要捏出代表月份的褶子,代表一月的面灯捏一个褶子,代表二月的面灯捏两个褶子,依次类推。除了这十多个面灯外,还要有龙灯、猪灯、羊灯、狗灯、鸡灯等代表属相的灯。这些灯捏好后,就用蒸笼蒸熟。十多个月份的面灯里,里面存有蒸馏水的多少,代表着这个月份雨水的多少。
蒸好的面灯稍凉后,将事先用缠着棉花的谷子秸杆做的灯芯插在灯碗中央,倒上适量豆油,这样就可以点燃了。把面灯点燃后,要把灯分放在不同的地方。龙灯要放在粮囤上,其他代表家畜家禽的灯放在它们的圈窝旁,堂屋、卧室、厨房以及屋门、大门两旁也都有灯。如果十五这天晚上下雪,大人和孩子们会更兴奋,因为是“雪打灯,好年景,一颗麦穗收半升”。我们将点燃后的面灯在分放之前,还要将灯端到眼前来回晃动着照照,嘴里要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
摆完面灯后,家长给我们买的鞭炮、焰火、制作的萝卜灯,我们可以拿到街上尽情地燃放了,也是孩子们相互展示、炫耀的好时机,比比谁的灯笼、焰火好看。我们小时候一般没有买大型焰火的,玩得较多的是“滴溜机儿”、“地老鼠”和“起火”。
“滴溜机儿”就是在草纸里面装点火药,卷成长约十多公分的细条状,点燃后产生火花,甩起来燃烧速度更快、火花更亮,这是一种最便宜、简单安全的焰火了,更适合胆子小点的孩子玩。“地老鼠”像小鞭炮一样大,但捻子短,点燃后也不炸,而是满地乱蹿,有时甚至飞到我们的衣服或棉鞋上,能把裤子烧出个小洞。“起火”则是绑在一截谷秸上的,捻子朝下,引燃后冲向天空,最后在空中炸响。我们往往要玩到月亮升到了中天,手里的焰火也燃放个差不多了,才从街上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休息。还有的当晚舍不得放了,留下来等第二天晚上再玩。

图片


过了灯节,第二天十六,学校就开学了。但那时候学习并不紧张,学生老师都是去学校报个到就完事了,当时有句话叫“开学三天松”。一般家庭这天还有一项活动,那就是去“叫”出嫁的闺女和外甥、外甥女回来过一天或几天。这样连“叫”加“送”,热热闹闹又是两三天过去了。从姥娘家回去后,孩子们就该收心安心上学了。
但还有句俗话叫“不过二月二都是年”。这句话蕴含着人们对于年的无限留恋和不舍。因此,在二月二之前,仍有好多亲朋好友继续你来我往,相互走动。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过了“料料豆”,这大年小年才算真正地过去。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都要真正地开始付诸实施了。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快乐和幸福。

图片


现在想来,年就是我们国人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们加深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华人华侨记忆乡愁的最完美最全面的非物质载体;是人们心中对传统节日文化最温暖、最深刻的集体印记。年,让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凝聚力更加牢固,家国情怀更加醇厚,中华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加强烈!
——E N D——

图片

作者简介:赵逢利,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滕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变成铅字”一直是他不懈的追求和梦想。虽年过半百,仍奔波于治安工作一线。工作之余,偶有短篇文字见诸《滕州日报》、《抱犊》杂志、《今日头条》、《小警之家》、《铁道警院管理系》等媒体、公众号。《浅议选择》一文曾荣获枣庄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优秀奖。2020年被推荐为“滕州市十大阅读推广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