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农村大学生的独白:我们为什么大多都混得不好?背后原因戳痛无数人!

 sun918 2022-01-27
我的童年很简单,没有玩具、没有零花钱,也没有各式的玩具。

很多儿时的玩伴,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务工或者下地做农活。


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瘠,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小时候,身边很多父母执着于精通人情世故,反倒对读书没那么上心。

很多人选择了逃离,去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

即便是像我这样,幸运地跨过了大学的门槛,踏入社会的过程依旧是磕磕绊绊,布满荆棘。

究竟是哪些东西,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呢?

很多成绩优异的农村大学生,为什么踏入社会后,会越混越差呢

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但却无法逃避。



受限于原生家庭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一场高考,让大农村的孩子有机会走进繁华的大都市。

与城里的同学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读书,恍惚间,感觉我们也没什么不同。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记得大一军训后的周末,整个寝室的人一起去逛街。

走进耐克专卖店,我觉得每一双鞋子都非常酷炫,出于习惯,随手看了一双鞋子的标价,899元。

顿时没了逛街的热情。

这些鞋子与我无关,热闹的街道也与我无关,我仿佛是置身于浮华世界之外。

另一个室友购买了一双1099元的鞋子,他有一个开公司的爸爸。

那年,他的生活费是1500元,我的生活费是300元。

真好啊,那一刻我也想有这样的爸爸。

我以为自己已经是最窘迫的了,另一个小伙伴更加失落,

他是第一次坐地铁,慌张地呆在入口,不知道怎么通过闸机。


有的人晴天也有车,有的人雨天却没伞。

你我的人生,都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开始的,起点却并不相同。

有些坎,没有家庭的帮助,我们真的很难跨过去。

就拿购房这件事,是大多数普通人命运最明显的分水岭。

或许你觉得不买房也没关系,租房是一样的。

但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谁都不想30几岁,还跟老婆、孩子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

很多城里的同学,在双方父母的帮衬下付了首付,后面靠着两小口的工资,还能应付还款压力,生活越过越好。

再看农村出来的孩子,门当户对的观念让他们很难在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伴侣,买房更是奢望。

不断上涨的房租和房价,一点点浇灭着他们希望,将他们逼向城市的边缘。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将他们推向了残酷的现实。




没有选择,害怕冒险
一次次向现实妥协

一个家庭给孩子最大的恩惠,是让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拥有自由选择的底气。

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而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生活从来都不是选择题。

甚至有时候,父母为了维系家庭,都要远走他乡,没办法在身边教育你。

我们只能跟着老人生活,劈柴做饭,抓鱼模虾。学习更是只能靠自己。

爷爷奶奶最长说的话,就是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才会有出息。他们只知道,读书才是走出大山最近的路;只有读书,才能跳出世代贫困的循环。

长大以后究竟会怎么样?一切都是未知。


大学班上有一个学霸,成绩每次都让人羡慕。本以为他会考研,却斩钉截铁的说要直接工作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以他的家庭情况,根本没办法支持他读研。

他当时的话,我现在还记忆深刻:“你也许羡慕我的成绩,好像一切看起来都毫不费力;但我却羡慕你们敢于选择自己人生的勇气。”

我们看到太多城里的孩子,毕业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买车买房,娶妻生子,生活逐渐稳定。

却忘了农村的孩子,在踏上求学火车的那一刻起,就背负着家庭的无限期待,成年后的每一次选择,都如履薄冰。

也许曾经有很多次求学、创业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但他们没有试错成本,每走一步都是冒险,走错一步都是万丈深渊。

在亲人的温饱和幸福面前,他们只能担起反哺家庭的重担,牺牲掉那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

面临生活上的多线作战,一个出身贫寒、没有家庭作后援的人,他的精力和成长必然会被严重分散和限制。

他们不断地在个人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最终无力撑起人生更大的改变。

这很无奈,但也是事实。



无法接受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缺乏优质的人脉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贫困只是一时的,努力学习,把学业完成,赚钱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很多成绩很好的农村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去餐厅点餐、刷盘子,去发传单、当家教。

我也曾看到某个同学,因为贫困生补助名单里没有他,在桌子下暗暗拳。

即使有太多的不确定,他们依旧态度乐观,没有放弃战胜困难的勇气。

他们觉得吃穿差一点没关系。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毕业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就好了;他们相信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可社会却给他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当年在学校里管用的“学生思维”,出了校门就失去了“魔力”。

工作中屡屡受挫,很多在学校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却在父母的帮助下,拥有了一个好工作。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校园里被短暂掩盖,在踏入社会后被彻底揭开。

读书生涯累积起来的自信,也在毕业后变得薄如纸片。


很多家庭会有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西方国家的父母,只负责将孩子抚养成人,之后便不管不顾。

实际上,这些往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连学费都负担不起,更别提职业规划。

而精英阶层的父母,却会早早的为孩子精心规划人生的道路,就如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中记录的那14个孩子。

在中国也一样,很多人虽然学的不是喜欢的专业,但背后都有父母规划。

毕业后,可以顺利地进入一些稳定的单位。

在学校表现平平的他们,毕业之后的工资和交际圈,轻松碾压大多数人。

而大部分农村出来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不在身边,更别提职业规划了。除了极个别幸运的人,大部分人都成了“炮灰”。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写在最后

很多个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你躺在出租屋思考:

这条路,怎么这么难走?

可是人生从来都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一路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有的人路上全是荆棘。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还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贫穷和富有,从来不代表贵贱。

贵贱的标准,是认真地活着,还是颓废地死去。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

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热爱它。

生活的真相或许是——

当我们付出了99%的努力,却换来1%的回报,但就在我们快要放弃之时,命运的拐点悄然而至。

继续上路吧,难道向上攀登的路,不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沸腾吗?

也许下一站,你将抵达罗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