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五,磨豆腐——中华民俗

 明理有道 2022-01-27

民谚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图片

二十五,磨豆

传说在阴历二十三灶王和各路诸神上天汇报后,玉帝专门会下界查访,亲自验证灶王所奏民间生活的情况是否属实,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传说很美好,毕竟是传说。古时候毕竟生产力低下,加工水平受限制,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算是先民勤俭节约的写照。由于“腐”与“福”谐音,二十五做豆腐,其实,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但在一些地方也说“二十五,糊窗户”。因为在腊月廿四大扫除后,房间里焕然一新,这时人们将旧的窗户纸撕掉,意为将去年的不顺心撕掉,新糊上的窗户,代表着来年的新盼头。且过去无论南方北方,都有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的习俗,窗花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当红彤彤的窗花,将吉事祥物刻画其上,也将百姓们期盼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豆腐由来

南宋朱熹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安坐获泉布。” 诗末标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就是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图片

刘安,刘邦孙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封淮南王。

刘安好道学,迷信长生不老之术,花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八人,号称“八公”。刘安与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八公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豆浆也自然是刘安所爱。

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有人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刘安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豆腐”从此诞生了。

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豆腐的历史从此开始。后来,人们尊称刘安为“豆腐始祖”、“豆腐仙”等,而当年的楚山也改称为“八公山”。 

图片

 豆腐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豆腐工艺以及烹饪技法已经丰富多彩了,除豆腐外,更是繁衍出豆腐脑、腐竹、腐乳等多种豆腐制品。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大文豪苏东坡就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豆腐发展至今,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食用方便的特点,煎、炒、蒸、烧、煮皆宜,让人百吃不厌。

民间习俗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中国是农耕社会。冬日里地里没有农活,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在田间地头忙碌的人们来说,操办大事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繁衍了春节期间这一特殊的民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