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林粟即使互换战场,也能“镇住场子”?主席用人博大精妙

 哭笑 2022-01-27

作者:相忘于江湖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仅仅用了三年多就解放了整个大陆地区。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形成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的“五大主力”,其军事主官分别是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粟裕)、林彪和聂荣臻。而有“战神”和“天才”之称的,莫过于林彪和粟裕。

如果让林彪、粟裕互换战场,林总留在华东和山东战场,粟裕主持东北战局,他们能否“镇得住”那些不熟悉的骄兵悍将?是否还能取得如此战果?解放战争的进程还会这么迅速吗?

文章图片1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首先来看一下林彪和粟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林彪和粟裕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第一,林、粟二人都是1907年出生,年龄相同(如果算到月份,粟裕大4个月);第二,两人的军事生涯都始于南昌起义,一个连长一个班长,起点高度相似;第三,两人都是“天赋异禀”的战争之神,解放战争时期都颇受主席信赖。

但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比如:第一,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就顺风顺水一路飙升,而粟裕直到皖南事变后才在1师独当一面;第二,全面抗战时期,林彪打了半年就因伤回到后方,而粟裕一直战斗在华中抗日前线;第三,解放时期,林彪是东北一把手,而粟裕始终在陈毅名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军19个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五大战略区:

聂帅的晋察冀和刘帅的晋冀鲁豫相对稳定,西北的陕甘宁、晋绥合二为一,部队由彭总带领而贺老总主管军区和“压粮运草”;华东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整合成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分任正、副司令员;东北战场林纵麾下,则云集了冀察热辽和山东八路军、华中新四军。

所以,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无论是华东还是东北,都面临着部队整合的问题。

文章图片2

粟裕

我军在发展历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大小不同的“山头”:

红军时期的各次起义的游击队和红一、二、四方面军,抗战时期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新四军、山东纵队、琼崖纵队、两广纵队;而一到解放战争开始,就出现了磨合问题。

解放战争第一年,聂荣臻、陈毅、林彪都受到过“不会打仗”的质疑。

华北晋察冀刚一开战就丢了首府张家口,以至于将帅失和,郭天民炮轰聂荣臻被冷藏;山东战场的陈毅,也由于多次失利差点被徐向前取代,与粟裕合并兵才有起色;远离战场七年的林彪在东北开局也不顺利,四平失守后一溃千里,以至于老部下纷纷议论:“林总喝了三年洋墨水,连仗也不会打了。”

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军各大战略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作为高级将领和三军统帅,能不能“镇得住”下属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名正言顺,有合法的任命和上级支持;二是德高望重,有足够的资历和显赫的履历;三是能打胜仗,毕竟威信还是通过打胜仗积累起来的。

主席用人有几个特点:一是知人善任,二是用人之长,三是注意团队配合。

文章图片3

林彪、罗荣桓在东北

如果林彪、粟裕互换战场,他们能否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首先看上级尤其是主席的态度。毫无疑问,主席对林彪和粟裕都是完全支持的,1946年6月对东北实行“一元化”,给林彪配备了20位委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对担任过警卫班长的湖南老乡粟裕,主席接受了三个纵队不过江的建议,还直接把粟裕推到一线指挥。

其次看林彪和粟裕的个人履历。在这一点上,林彪的历史资历比粟裕稍有优势,红军时期红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而山东和东北部队都是以115师为主;而粟裕虽然指挥华中新四军七战七捷,但是山东八路军较为复杂,而粟裕内向性格也不利于快速进入角色。

最后,还是要看指挥打仗的能力。林彪本来就是被主席派往山东的,半道因为东北群龙无首才急电转赴东北。既然强如林总也是在解放战争第二年才与部队磨合成型,所以同为“战神”的粟裕,虽然个性不够强大,但是有主席的支持和罗荣桓等人辅佐,打开局面并不困难。

由此可知,无论是林彪还是粟裕,互换战场都不存在“镇不住”场子的问题。像孟良崮战役前,许世友怒摔粟裕电话的情况,即便没有陈毅司令员出面,远在延安的主席也会妥善处理的。

文章图片4

晚年的粟裕和许世友

那么,林粟互换战场,是否还能取得如此逆天的战果?

答案是肯定的:不但能,而且一定能。因为我军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年半横扫800万蒋军,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林彪、粟裕这样的“天才”,而是主席打造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如果单纯比较军队和高级将领的数量,南京方面远比延安要多,而且他们还是大规模作战的正面战场,还有过远征军作战的辉煌历程。但是,为何薛岳、杜聿明、白崇禧、廖耀湘、王耀武这些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一到解放战场就萎靡不振,完全失去了名将风采?

文章图片5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们不能打,而是上上下下从心底不愿打!

而直接动摇敌军心的是我军“打土豪分田地”政策,无论是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帽子和服装在变,唯一的宗旨“真正为穷人打天下”始终没有变。很多敌军或许认为这是唱高调,但真的不是。

数据会说话:解放战争击败敌正规军570万,其中投诚63万人,起义和改编114万人,被俘总人数达70%也就是415万,这其中又有近70%即280万转化为“解放战士”,加入解放军大熔炉。

所以,东北战场13万人短短三年以后变百万,罗荣桓作用比林彪更大。同样的道理,当一些人嘲笑陈毅“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的小推车推出来的”时,蒋校长和他的幕僚们却一个也笑不出来。

文章图片6

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才是我军摧枯拉朽的真正原因。

而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又有政委(政工干部)制度,我军就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在解放军的体系中,像林总和粟裕这样的“战神”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

这倒不是,如果没有林彪、刘伯承、彭德怀、徐向前这些名帅,以及粟裕、陈赓、韩先楚这样的“天才战将”,我们的解放战争毫无疑问会困难的多。换言之,如果林彪和粟裕互换战场,虽然也能取得逆天的战果,但是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或许会推迟一段时间。

可见林彪到东北,让粟裕实际主持华东,正是主席用人的“神来之笔”。

文章图片7

解放战争后期,刘伯承二野打着林彪四野部队番号,交叉运动互换目的地。这一有违常规的战法让“小诸葛”白崇禧大惑不解,在他看来,如果四野进军大西南、二野追击桂军效率会更快。

殊不知,主席的大手笔绝不在于衡宝战役一时一地,而是东南、中南、西南全局。后来大西南战役,“川中名将”刘伯承二野在林彪四野7个师和一野18兵团配合下,60万歼敌90万,仅仅牺牲5000余人。这也是我军“不战而屈人之兵”策略在解放战场上最好的注解。

林彪、粟裕和刘伯承等名将的存在,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