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学谦 || 由《家》所想到的

 一床书759 2022-01-27
 
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虽然耳熟能详,但原著却未曾读过。心里常有遗憾:这些敲黑板的作品,是不是要拿来读一读?第一个选中的是《家》,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然后计划将这六部全部读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这部小说,最能感受作者“为时而著”的担当与热情。那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有震耳发聩的感觉,就如“激流”一样,汩汩而出、喷泻而来,是以达到“惊醒”的作用。
这样的“惊醒”很有些味道。前几日与朋友聊天,刚好快到大姨三周年纪念日,一时悲从心来。觉得像大姨那样的人,在农村比比皆是。我说好多人都是艰难又悲情地活着,这样的活持续了几千年。新时代之后,尤其脱贫攻坚之后才有了更大的改观。
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每每想到这,我就暗自伤神。朋友一句话却点醒了我:“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苦。”《论语》言:“无知者无畏”这大概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形成了一种更为浩大的思想体系。《道德经》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指用草扎的狗。这不是讽刺天地和圣人,而是告诉每个人都应该坚强而自由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少了抗争精神。在这样的现实中,受伤最大的是爱情,扭曲最大的是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家”的观念。
所以才需要“激流”。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觉醒。无知的幸福和有知的幸福是天壤之别的。不学习不知道光之所在。所以我也能想象在那个年代,“激流三部曲”就像激流一样走进了年轻人的心。它就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这道光是从悲愤中来的。
读书中,我总隐隐觉得《家》是“爱情三部曲”中的一个。毋庸置疑,最吸引读者的大概就是小说对爱情的抒写,小说写了高公馆长孙觉新和梅,二少爷觉民和琴,三少爷觉慧和丫环鸣凤的爱情。三个少爷接受了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觉醒者的代表。名字也很有意义,觉新只是觉得,却不曾实践,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觉民就更进一层,大胆爱、追求爱,在觉慧和一些新知识分子的帮助下,离家出走,终于换得相守。觉慧可算得上真正的觉醒者,能与丫环相爱,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本身就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就因为他们有所觉醒,所以才能时时刻刻追光而行,也就看到了眼前的禁锢,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之美。把美撕裂了让人看,就是悲剧。这样的悲愤就来自这样的悲剧。
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悲剧人物:觉新、梅、觉慧、鸣凤、瑞珏。悲愤也来自他们的遭遇。觉新作为高公馆的自然继承人,却不能迎娶青梅竹马、相爱很深的梅。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这是一悲。觉新按照父母之命,迎娶了非常贤惠、善良知性的瑞珏,两人慢慢相爱。
梅是如同黛玉一样的人:“看见花落要落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觉新结婚后,梅也很快结婚了,却很是不幸,似乎整日以泪洗面。“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大概是哭到了这番天地。那样的婚姻似乎做了一场“凄楚的梦”。结婚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再次出现在觉新眼前。梅的这种悲也让觉新自责。这是二悲,是两个人的悲哀。梅命运多舛,“让命运摆布”,与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这不能在一起多是人力所为,梅的母亲与觉新的继母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却玩笑似的以拒婚报复。梅郁郁寡欢,我猜测是得有抑郁症的。文中有一话是“忧能伤人”,这话大概是说给梅的。
梅离世的章节我看了两遍,不能再往后看,也不能入睡。这是性格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觉民说:“世界本来只有一个,你从悲观方面看,所以多愁善感,琴从乐观方面看,便觉得一切可为。”这是性格使然。按照梅看《新青年》一类书所说也是证明:“这好像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跟我的环境完全不同。我也许羡慕这一切。可是我又明白我自己做不到。所以读了这些书,犹如一个乞丐站在富家花园墙外听见里面的欢笑声,或是走过饭馆门口,闻着里面的肉香饭菜,心里不知道如何难受!”
这就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了,封建礼教约束下的冷漠是让人望而生畏的。
梅病得厉害,天天吐血,母亲却整天忙着拜客、打牌。还好,有一个瑞珏,这是一个人性放光的人,那种善良和大爱,是让我佩服的,她虽与梅都爱觉新,却彼此喜欢,两人相互体谅、相互温暖、惺惺相惜,这是上天给的福气。梅的离世最痛的是觉新和瑞珏。梅的死,是梅早早预料到的,也是一种唤醒。觉醒是需要牺牲的。革命大概多是踩着血泊前进的。
瑞珏是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人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过多的学识,大的只是内心的善与仁。仁者无敌。这也是传统观念里的精华所在。而这样的人,却终被封建思想所迫害。高老太爷死后,灵柩停在家里,而瑞珏生产的日子却近了。陈姨太怕产妇的血光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怕引来“血光之灾”,竟让觉新将瑞珏迁到城外去生产生活,最终难产而死。连自己的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得,连爱人一眼都没看上,这些人与她就像隔了一堵墙,先是隔在月房之外,再是隔在了坟墓之外。这是三悲。
最让人震撼的爱是鸣凤对觉慧的爱。这两个人的爱情具有现代意义。鸣凤的爱是一心一意只为觉慧考虑的,是彻彻底底的爱,是感天动地的爱。相对而言,在鸣凤跳湖之前,觉慧还曾经有过一丝半点的犹豫。觉慧有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可以赞美的,大概是要为万千人寻一道光,指一条路。也就在他轰轰烈烈地谋这份事业的时候,鸣凤被老太爷许配(赠送)给了另一老爷做小妾。这段心理描写荡气回肠,感人至深。鸣凤只盼觉慧能够救她。她看到觉慧匆忙做自己的事业的时候,竟不忍心告诉他她要被嫁的事情。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苦和悲、无奈和挣扎。这里的心理独白是可以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独白相媲美的。这段,我真的有些恨觉慧了。他竟然毫无察觉,他竟然在这一段时间忽略了他最爱的鸣凤。她终于抗争不了这种势力,终于看不到希望,决定要跳湖了。
这一刻,我真的盼望时间能够凝滞,盼望奇迹还会发生。她还是跳了,这是抗争,是对爱的献祭。就如她的名字,像凤凰涅槃,鸣叫出最悲催、最响亮的声音。她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就纵身跳了下去。在跳之前她的心理是这样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地拉在她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她还在想,她所想的只是她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这两个人是被封建礼教拆散的。鸣凤的跳湖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很平静地被人打捞出来,抬了出去。第二天的婚礼照常进行,由另一个叫婉儿的替代。她们真的只是一件礼物、一件工具吗?这是四悲,也是最大的悲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名为《自由与爱情》的诗歌不断地闪现在我的脑中。对爱的摧残是封建社会最大的禁锢。这样的悲愤之后,但愿我们的思想也是新的。但传统思想观念的家和封建礼教约束的家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悲是一种最深情、最沉重、最长久的呐喊。《家》是爱与自由的挽歌,也是爱与自由的序曲。愿后来者,能够由爱而及人生,追求自由,愿自由之人格、自由之风采绽放在每一寸国土之上。
    作者简介:郭学谦,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白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过往》,诗集《这莫不是一次错的相遇》,入选《长安诗风十人选》《长安风诗选中国当代诗人卷》《难忘的时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