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设计做到这份上,真了不起

 昵称30265258 2022-01-27

差不多五年前,以莫大机缘参加了一个新加坡国大医院(NUH)的现代医院管理超短期培训班。期间,免不了看两处景点(就这么大点地方),见了两个“棒粉”,也见到了弟弟一家。许多印象已经模糊了,当时也没有写什么,若不是有几张照片,几乎想不起。

图片

国大医院

图片

狮城网友

图片

亲兄弟

近日因为和同事聊起医院设计的事儿,痛感许多医院设计草草,不征求专业意见,建成一两年后就弊病丛生,不禁想起新加坡的医院设计来,那是新加坡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来,培训上课期间老师就讲了他们医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简单说,医院的布局、流程、环境、细节,均处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尤为难忘的是,设计的时间要多于建设的时间。我们的医院设计基本上都是专业设计院的事儿,时间短而且急,设计完了公示一下,就算是完成了。新加坡国大医院在医院设计前有一个漫长的征求公众意见的阶段,会以各种方式把各类人群召集起来讨论,比如,病人、媒体、消防、官员、市民等等,会详细听取他们对医院设计的任何细节的具体想法,最后会采纳这些想法中有价值的“金点子”。所以,其医院设计一开始就真正体现了公众的意志,绝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和官员的。

说实话,听讲时也就是听听,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尤其是听到“以病人为中心”时,我心里笑了,我们几十年前就“以病人为中心”了,不过就是一个陈词滥调的口号呗。再听的陈词滥调。

“Our Patiants,Our Focus”,是国大医院三条质量原则的第一条(另两条是Our People,Our Pride;Our Processes,Our Challenge),这个“口号”在医院是随处可见的,已经成为一种主体文化。

从一家医院的墙上标语,可以看出它的文化来。很多医院的文化是墙头草,换个领导就换批口号;换个活动就换批标语。这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示吧。

NUH的标语会不会也是如此呢?最初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直到后来,我们参观了整个国大医院和一个建成不久的分院黄廷芳医院,才知道,人家不是口号,是真的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

也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以病人中心”是这个意思。

同样的文字,当你仅仅把它贴在墙上,它就是一个口号;当你真正的去实现它,它就是威力无穷的战术武器。

上图说明。

图片

这是病房天花板的一角,“导游”问我们,这个箭头起什么作用呢?

这个真猜不到。我在国内任何医院都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大家猜了很多可能,没有猜对。

答案是指向麦加的方向,为帮助穆斯林病人祈祷用的。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考量。新加坡有不少穆斯林,街上也可以看到戴头巾和面罩的妇女,她们和袒胸露背的女人互不干扰。医院并没有为穆斯林专门服务的义务,但尊重病人价值观是现代医学伦理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循证医学三要素之一。如果医院连这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则其他诊疗决策上对病人的尊重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小小的箭头对我而言是震撼的。

图片

这是病房卫生间浴室墙壁上可折叠的坐椅。卫生间是医院跌倒最容易发生的地方,轻者皮肉伤,重者骨折殒命,向来是防跌倒的重点区域。国际患者安全目标(IPSG)把防跌倒作为重点之一,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替人着想的细心设计(医院和养老院)。有老人的家庭浴室,也大可以借鉴。

图片

地板近墙面隆起的脊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个设计是为了避免活动推床不小心撞到墙上,令病人感到不舒服,真是太暖心了。这种在医院事情太常发生了,没人觉得是个事儿,推车时注意点就行了嘛。但是,人性不是注意点就可以克服的,必须有这种隆起的脊来阻止和预防人性的弱点才行。

在大医院,门诊病人为了取药而上下四方奔波是常见的景象。黄廷芳医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门诊每一层都设有“卫星药房”(可惜此处缺图片)。假如一个病人先后看了妇产科、心脏科、内分泌科,每个科的医生都给她开了药,那么,门诊总药房会配好药,通过气道传输系统分送到卫星药房,病人不需要上上下下多跑一点路。

图片

急诊创伤急救室里就有2台X线设备,可以直接拍片。病人不需要转战于放射科和急救室,节省多少宝贵的抢救时间!

隔壁还有急诊CT,对门就是直接通往手术室的专用电梯。其他流程也都处处熨贴,没有图片记不清了。

国内大医院现在都高度重视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的“绿色通道”建设,但是,往往由于当初设计的不合理,手术室、输血科、药房、检验、放射影像、超声等辅助科室都远在急诊半径之外,所谓“绿色通道”主要靠医务人员的两条腿,跑得快就是“绿色”了。

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是从建筑设计时开始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弥补措施再好,也是杯水车薪。

然而,真正的震撼是下面这张图片:

图片

这是一个六人间的大病房,你可以看到,顶上居然有一个电扇(我们很多医院早就没有电扇了)。

在听课时我们已经了解,新加坡的病房分为三级:A级是单人房,全自费,为有钱人和国家领导之类的病人服务;2-4人间是B1级,有空调;6人间是B2级,无空调;8人间是C级,无空调。当时我还以为B2、C级病房条件很差,竟然只有电扇。

这是我的浅薄理解。实际上,确实有些病人是不愿意吹空调的。病人之间为了开不开空调而争执的现象,我们不是见得太多了吗?

这些病房仅仅是没有空调,其他软硬件和服务完全一样。

电扇并不是重点。重点之一是窗户上的玻璃,它设计成一格格的活动叶,可以调节缝隙大小,扇形分布于病房的三面墙壁,非常利于通风。因此,对于不喜欢空调的病人,或者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真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医院为了防范跳楼事件,对全院窗户也做了种种控制,窗户下部约10-15cm限死不能活动,上部左右移动也只能露一个缝隙。通过窗户跳楼固然不能(打破又当别论),但因此通风不畅,使人有空间封闭堵塞的感觉。

国大医院的这种设计一样可以防范跳楼,同时,与窗外世界完全相通,没有受困受限的感觉。

真正惊艳的重点是,床位齿状错开,每床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窗户,病人转头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同时,由于床位之间齿状设计,即使相邻的两床间也互相看不到(我们在床上试了一下,确实看不到邻床情况)。据介绍,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设计。看到这样的设计,我的内心是极其不平静的,因为我看到了极致的“以病人为中心”。

国内医院为了保护病人隐私,会给每床加装一个活动围帘,使狭小的空间更加逼仄,实属无奈之举。每床都能看窗外风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图片

我们再看看ICU的设计平面图。中间是医护人员活动的功能区,是看不到风景的;甚至也没有医生办公室,全院的医生都是跟着病人走的(哪个科有病床病人就收哪个科,医生跟着到哪个科),办公在移动电脑上。而外围的一圈绿紫红黄是一间间独立的ICU病床,每床都拥有窗户,病人若从昏迷中醒来,睁眼就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天光和花园一样的风景。我们的ICU病房一般是一个大通间,病床围成一圈,有的以活动围帘隔开,住院期间是不可能看到窗外风景的。

整个医院的每一张病床(包括ICU)都拥有一扇单独的窗户,以我孤陋的见闻,这应该就是医院设计的极致了。

图片图片

而窗外看到的是这些:花园、植物、小径、流水、桌椅、烧烤台......你没有看错,有烧烤台哦,你若病情好转,可以在这里烧烤撸串。看一看,想一想,病情是不是好的快一些?

然而,彻底震撼我的却是下面的照片:

图片

接送病人的大巴?

不是的。

这是为了训练出院病人适应社会的模型之一。

我一时没有懂,医院治病不就可以了吗,难道还要负责病人适应社会?

老师解释:病人经过治疗虽然达到了出院标准,但住院期间完全脱离社会,一旦回归,会有严重的适应问题,带来的伤害不亚于疾病本身。所以,要训练病人跨过台阶,上仿真大巴,找座位,刷卡,每一个动作熟练了,才能放心让他出院。

我们在课本上无数次看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国大医院第一次让我理解了社会二字的深刻内涵,原来它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和境界。

图片

地铁适应模型

图片

沙地、台阶、斜坡模型。

只要有这个心,当然还可以建很多这样的社会适应模型(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术语)。

医术有时而尽,而“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是无限的。

所有的口号都可以转变成做法。当口号和做法一致时,它已经不是口号,而是战略;当口号和做法不一致时,喊口号的实际上都是“两面人”而已。

把口号转化成做法了,这就是新加坡医院留给我的印象。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