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山不远》(散文集)第四辑 高山流水

 徐树爱 2022-01-28

读书如见大丈夫

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公元1612──1678),明未清初济阳人。在济阳民间,有关张稷若的神话传说颇多。近得《蒿庵闲话》(包括《蒿庵捃逸》、《蒿庵集》齐鲁书社出版)一书,才知道他是一位诚笃学者,虽通三易风角遁甲,并不迷信。他归隐家中,不求闻达,努力自学。秉承孔孟程朱,意在重振中国儒学。

读其书如见其人,读书如见大丈夫。张稷若尊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学遗训,极反对迷信。他在书信中劝朋友邓温伯:勿做绝食祈雨的傻事,士人应耻为偶像符,呼龙咒鬼之事。他反对厚葬俗风,伤生败家,贫困的人只好把老人遗体丘于家中,进不得入土,退不登高堂。死无所安,何孝之有?他志行一致,生前清贫简朴,临终自授遗嘱,要求简葬。

他为别人写的传记,墓志铭,所描述的许多人物都仁孝友爱,勤俭廉洁。妻子朱氏虽不识字,但明达聪慧,理解不求闻达的丈夫,衣败絮,食糠菜,勤苦无怨。丈夫安贫乐道,妻子安贫乐夫,有乃夫乃有乃妇,真是天作之合!一些仕途良友,多清廉有耻,贫困不悔,好典书柔翰,宁可丢乌纱,也不聚敛苛赋。

谈到得失进退,张稷若志趣明朗,而且有志必行,现身说法,令人感佩!士不幸生无统之世,欲出而事君,莫良于能择;择而不得,莫良于能退。”“进则慎择,退亦进取,观其进退,惟不辱以为荣

张稷若先生虽为山左名儒(杨复吉语)国恨家仇,贫病之境,瞻老养小,别有人生滋味在心头。从他的文论诗赋中,看得出他是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人。亡国犹记杜宇声!对母亲的眷顾,兄弟的关怀,对妻子孩子的疼爱,大丈夫必未真无情!他认为: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这才是大丈夫!大丈夫未必冷酷霸气,壮如项羽,诈似曹操。

他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读、悟,诠注,讲学传道,求实严谨。对于风靡杂说,不轻易苟同。史传经籍也不妄自苟异。在《蒿庵闲话》中,他对《易》、《诗经》等书,释疑补缺,斟字酌句,严于考证。有关古代礼仪,服饰、习俗、历法原委,娓娓道来,中正平和、细致、从容。读时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者,悔人不倦的精神跃然纸上。

开国儒宗顾炎武在自己的《广师篇》中写道:精通《三礼》,卓然宗师,我不如张稷若。在《济阳县志》序中,张稷若自谦为,而不以自居。为人诚笃谦虚,文风质朴,可谓大巧若拙。他所作诗赋寺庙记文他人诗文跋序,语言劲健中肯精到。不媚

不谀不迷。他人但有一句可取,只说可取一句,寺庙记中,语如棒喝,精于佛理而不执迷。文笔婉雅风趣。他在慈光寺重修大殿记中写道:欲采伽陀章句又觉本具彼法,实属多余,欲用孔子之说,又觉对越人矜黻冕进辟谷者以雏豢

读《蒿庵闲话》,仿佛读史,严谨、凝重、智慧,文辞美丽,其中包含着张稷若先生的才、学、识。他博学但不施才气,不哗众取宠,爱憎分明,但能哀而不伤,文章中正平和,文质相称,十分儒雅大气。闲话不闲,精义奥论,纬天象,效物采(罗有高语)实在是有价值的学术晶体。(张翰熏语)。综先生所最长,可供今人参考,曰:耐寂寞!

1993.7.16

   怀念杨大昕老师

杨大昕老师,1936年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启民乃上海历史研究院院士,母亲鲁新保为某教研室主任。杨老师自幼天资聪颖,且受到良好的家庭陶养,年少即智力超群,才艺突出。1953年考取了山东艺专,受教于李超士、张鹤云等著名画家,打下了坚实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基础。在校时他是艺专的高才生,尤以速写和素描见长。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陵县二中任教。1961年,调至济阳一中任教,埋头工作,任劳任怨,直到1979年不幸去世。

高度的近视镜片后是他睿智和蔼的目光。他穿着随便,不拘小节,开始工作时却非常认真严肃,这便是杨老师的形象速写。在一中时,他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画室,这画室同时也是他的宿舍。简陋的桌椅,桌子上放着人头骨与石膏几何体,墙上雕花镜框中有几幅他的素描、速写、彩画习作,床上堆着马恩著作及一些业务书籍。

作为教师,他学识渊博,治学及教书都非常严谨。中西绘画兼顾,尤以西画见长(如素描、水粉、油画等),书法及文、史、哲、英语无所不通。他能够较好地翻译英文版美术专业书刊,在他去世后,尚有某刊编辑部嘱其修改译文准备发表的信函。

他经常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勉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磨练。自己也身体力行,速写本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动笔速写,积累素材。他的速写以纤丝墨线表现形象,力透事物之本质,特别是他的人物速写,掌握特征和捕捉动态的能力极强,画运动中的人体,了然数笔,便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的油画作品,色彩自然且具灵气。素描严谨而蕴藉,书法工楷,以颜体见长。其国画作品融合西方艺术语言,雅俗共赏。他在教学之余,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如工农业生产成果展览阶级教育展览等。他为县烈士陵园陈列室和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创作的油画作品,得到了专家与上级领导的好评。

他授课讲究精讲多练,精辟智慧的讲授给一届届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办好一中美术小组,他多次带领学生到山东艺校观摩。每逢寒暑假时,他都把已入高校的学生请回来,为美术小组的学生做示范,并咨询有关高校教育信息及招生动向。杨老师所送的学生,在高校均是优等生,毕业后工作成绩突出,均有画作或论文发表,并有专著出版。

杨老师亲历文革逆境,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不卑不亢的清高气节。他大智若愚,淡泊为怀,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从不趋炎附势,拉帮结伙,虐待弱小。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故而他的朋友特别多,得其教诲的人也不计其数,无论工人、农民、学生,他均真诚相待。对学生和请教画艺的人很多,他有求必应,从不敷衍。

粉碎四人帮后,杨老师更加奋进不已,教书育人,硕果累累。他的艺术与学问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1979年,山师艺术系主任张鹤云教授旅意讲学,欲携得意弟子杨老师同往,并调其到山师任教,不料却因一场车祸均化为泡影。杨老师不幸去世,年仅43岁。

杨老师去世后,其亲友、同仁、学生悲恸非常,慈星陨落,云天失色。他走了,无数花圈和眼泪伴着他。他走了,但他的高尚人格及敬业精神永远留在了人间。

2001125 

   来自民间的骑士精神

忙乱的生活里,说不定哪一瞬间就想起他的形象,从春天到秋天,心中装着一个小小的愿望总不得实现,那就是为王学雷先生写一点纪念文章。今年39日,(即农历213日)正是柳绿桃红的时节,对家人对朋友,他竟然不辞而别,永远地走了!

能想起他,也许是他个性明显,不太容易让人忘掉,想为他写一点纪念文章,也许是他值得一写。我曾为自己的专业老师杨大昕先生写过传记,虽然文章在《济阳文史资料》上发表时忘记署上我的名字,毕竟那最后的定稿是我亲手所写。现在是该为朋友写一点东西的时候了,今天正好闲暇,刚写了开头就接到一个下午开会的电话通知,真是浮生难得半日闲”啊,此句一点也不假。文章只能断断续续地完成了,我想。

也许是文艺志趣的缘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通过别的朋友介绍间接地认识了王学雷。印象中的他,体胖木讷深沉,随着几次直接的接触交谈,以及在《新济阳》报上看到他的文章,感觉到他虽不善言谈,倒是很内秀,文思敏捷,思想前卫。他说话往往一语中的,文章激情大气,除去散文中纯粹的美质,还包含着文史属性与政治洞悉智慧。他似乎与我正好相反,他是激情为文或者演说,理性处事,我则一向激情处事,理性为文。

生命存亡与友谊的代谢,本就是平常事。生命是一条河,友谊也是一条河,其中的分子在时时更新,其中的原子在瞬间衰变。一些朋友转身离去,面对渐行渐远或突然幻灭的背影,我还是感到惊愕感到惶恐新世纪之初,王学雷因为脑部疾患动过手术,大病初愈后的气质,彻悟似的平静,从此他语言更少,酒也戒了。然后是仕途些微的升迁,由农行办公室主任变为城区业务主任。自己正为朋友成功窃喜之际,没想到,他,今年仲春因心梗猝死朋友突然离世,让我惊愕之余想到了人到中年健身养生的迫切,人活着必须有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脏和健全的大脑,生命塔尖的宝珠必须以塔身的坚固为凭托。

作为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存在,好多人很难理解,在权利场能、金钱魅力、血统势力与体格力量之外,一个人的思想才是他真正的海拔高度。可以说在生活中,能够坐在形而上的山头上(董国银,1998314日书信)与我对话的并不多,而他是其中的一个。多少次的小聚会谈读书谈生活,相互推荐、转借或者赠阅一些好书,伴随着觥筹交错间的交流,也会发生一些小误会,更多的是因为观点不同而引发的争论。他崇尚的是卢梭,我喜欢的是黑格尔。而我们都崇尚顾准的学术品格,刘亮程荒村僻野间的心声独语及当代摩罗精神的浪漫舞蹈。我们都蔑视愚昧、卑鄙和猥锁的人格,而敬重异彩纷呈的人类信仰,坚持创造性的进取人生。

文字的命运要靠良知与大脑运作,而文化底蕴支撑着我们行走(王洪岳语)。王学雷是一个好读书好思考的人,心灵细腻而胸怀宽厚,这样的人痛苦多快乐也多。虽然属于白领阶层,他自嘲为业余的思想者作为民间的思想者,我们都努力成为复合型专业知识分子,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还要突破专业的局限,兼有公共知识分子的部分职能,要以终极关怀观念,拯救自己照亮他人。我们都有民族的忧患意识,有高贵的蓝色忧郁。多年来,各级报刊上每每出现我们的文字,岁月荏苒间竟然有一些收获,多年之后至少我的几个朋友挺立成棵棵乔木,而一些飞扬跋扈、面目狰狞的势力,成了秋后荒芜的野草。

写到这里,想到了去年冬天,一位兄长做东,把我们朋友几人聚到一起,那次有王学雷,席间他对我说:我们不常见面,可是我经常在网络上读你的文章,可以说是神交吧。他还顺便记下了我新换的电话号码。那次之后,再也没有联系,去年冬天的那次聚会竟然成了永别,成了过去时的回忆!

我相信精神永存,也许那个世界本就是永恒,不需要为恒久而镌刻石头铺排文章,但愿朋友能够一路走好,在脱去浪花的躯壳后,依然是水的清纯永恒的本质。

2009829

 

使命与宿命的闪光

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正在办公室里读着《禅》,当读到:生活与生死只能由自己承担时,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魏东建,他说:苏富宽先生逝世了,是车祸!

忙碌的生活许多俗务穷于应付,竟忽略了一位远方的朋友——苏富宽。这时,忽然想起了遗在书架上的他那本《村歌》,他的一波三折的创业历史,使命的良苦用心及其宿命的闪光。回想起这几年我们次匆匆的谋面,我一直认为他比我年长七八岁,这时才发现他其实比我还要小三岁!

——这是第一次相识,在20031025——26日,于济宁泗水县泉林镇举行了朱多锦的《发现与批判》一书的研讨会我在自己的散文《发现泉林》中,写道:

20031024,车出济南后,一路时阔时狭的平野,时近时远的山峰和丘陵伴我们直到曲阜,然后趁黄昏夕阳的余晖,踏上了去泗水的最后一班车。车到泗水县城已是一片暮色。等我们坐上前来接应的苏富宽先生的面包车,才知道朱先生的《发现与批判》一书研讨会会址选在泗水有名的泉林风景区。

苏先生一边开车,一边为我们讲述行宫遗址,及康熙纳妃十四岁处女而一去不复返的美艳残忍的故事。在越发浓重的晚色里行驶,我直觉到泉林正以相同的速度不卑不亢地悄然向我们走来。——从第一次聚餐,直到饯别的酒宴。我有幸与热诚旷达文秀的东道主苏富宽先生等人同席,谈到本地的风光风物名人,他们如数家珍,那份故土的挚爱真让人感动!更从陆续得到的诸君著述中发现了泗水丰厚的文化底蕴。

整个的与会感受,都凝缩在我的那篇散文《发现泉林》中,那一篇散文所展示的主要是泉林的风景,苏先生只是这风景中一个耀眼的彩色斑点,现在回首,自己竟发现他其实是一道耐人寻味的独立独特的风景线。是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发现者和批判者——多锦,而朱多锦先生也从他身上发现了富宽的意义

——第二次见面是在20041016——17日在济宁泗水宾馆举办多锦诗歌艺术与学术成就研讨会。当时主人苏富宽与四面八方的宾朋会面,匆匆一瞬间他居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使我感到惊讶和荣幸!众多媒体记者蜂拥而至,研讨会中有讨论有倾诉,理声情声泪交融,高潮迭出,十分热烈。——重游泉林正是阴天,柳间溪上,几丝细雨可画可圈可点。真是大家手笔吃住行游一系列的组织安排井然有序,我暗自佩服苏先生的才情、智慧、热情、胆识与魄力。总认为他是理所当然的老大哥。

——第三次见面是200755日上午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故园酒楼——多锦城市诗韶台诗韵主题沙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集会,由我组织联络,魏东建主持集会讨论。我早早来到刘功夫先生安排的故园酒楼,排好座次,我们就到大门口迎接主宾的到来,不多时,一辆黑色轿车飞驰而来,停泊在故园酒楼的大门前,一行人下车,才知道是苏富宽先生开车,魏东建,高慧敏随从朱多锦先生前来。——与苏先生一见面,他就说我:比以前白了胖了,肤色滋润了。作为几十年清瘦的我,当然心中很受用很悦纳这样的评价。

上午的集会主题,围绕着朱多锦先生的城市诗歌展开,讨论有理有趣有说有笑,从苏先生当时的发言,我发现他已经能用朱先生的语汇与理念来阐释朱的诗歌,猜想他肯定熟读了《发现与批判》那一本书。午饭后,由刘功夫先生带领,去寻幽探古。上千年辉煌的闻韶台成了百姓的莲池,蒹葭竟翠,嫩荷摇曳,周文王父亲季历的表兄弟逄公也早已崩溃为墓顶零散的瓦砾。

又有一次七亩园主题沙龙设置在宴城朱先生的老家,由于工作紧张的缘故,我没有成行,事后听东建说,(也在电子版照片上看到了与会的场景)苏先生也去了,是拄着单拐去的,出了一点小小的车祸。

2008112日凌晨3苏富宽先生因车祸逝世,是在惠民滨州小营村路段,由于下雪路滑刹车失灵当噩耗传来,我感到惊讶茫然,人生虚无如梦的感觉慨然心头。经魏东建的提醒与嘱托,我当晚撰写了几幅挽联悲声难挽苏君住——哀乐易消乱云飞;儒商已随云影杳——雅章犹带月光寒。我把挽联发布在论坛上,与聊天空间里。并决定这个年假在农村老家里,一定先阅读苏先生的《村歌》,再忙其他的

断稿残编余手泽鹤驾西天白杨衰草尽哀音留心此地。人死不能复生,亡者的文章是可以继续阅读,也可以继续追寻作者的心迹形影。于是,我在年假的几天时间,在农村老家专心读完了那一本《村歌》。回到城里家中,就着手写这一篇纪念文章。

通过阅读《村歌》,我终于发现了苏先生清晰的生活道路,具体的业轨迹及许多的文化贡献。从作者简介,我才知道他曾经任过会计,武装干部,当过团委书记,干过企业厂长,然后是跳海经商,搞起私营印刷厂。他以印书匠人自居,最让他自豪的是:一生醉心于藏书、读书、写书、印书,……虽未曾读百万卷书,却印刷了千万卷有余。

一簇素雅的小花,一片枯黄的草地,吸引我席地而坐。放眼望去时,才感到已经坐在了一个小山头上。(《村歌》.散文卷.又见秋风 苏富宽)经营之外是他的文学才情,他出版过长篇小说《她,在云雾深处》,散文集《青山翠雨》,诗集《河边的鸽子》,以及200710月出版的《村歌》,没想到这部书竟成了他的绝世之笔!

通过阅读《村歌》,我终于在朱多锦,吴开晋,鲁风先生写的序言中,尤其是朱先生的序言中发现了富宽的意义。苏富宽先生平生喜交朋友,虽自谓财微力弱,却经常慷慨解囊,资助一些文友出书,资助许多的文学笔会,协办文学刊物,有力地支持了本地及山东省河南省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富宽的意义在于他早已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而且到今天已开始(成为)是文化的先行者。(《村歌》序言,<富宽的意义> ——多锦

苏富宽先生堪称一代儒商楷模,他以儒者的出身投入到企业、商业之中,又能在物流与资金流中不忘文学与文化,不忘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商中成儒。儒也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者,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儒者,修身怀天下,达己及人。鲁风评价他:是一个粗壮的男人,豪爽坦直的泗水汉子,写起小说来却是那么细腻、绵密他的诗的语言铿锵有力。昂扬向上;散文的语言清新纯净,简朴明了,而他的小说语言生活气息浓烈。一字一句都是原汁原味的'泗水话’'乡亲腔’”(《读<村歌>.说富宽》鲁风)如果说我们在苏富宽的诗中得到'的享受,在苏富宽的散文中我们得到了'的启迪。那么我们还可以在苏富宽的小说中得到'的感悟(《望故乡.寄情丝.潜对话》——谢幕)他的作品就如他在《泗河散记》中所描述的泗河的西瓜:吃一口西瓜,好像吃一口蜜,喝一口汽水,清凉可口,就和那泗河水一样一定是用泗河水浇灌的吧。(《村歌》.散文卷.泗河散记 苏富宽)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一个人在寒冷的夜里行走。无边无际的黑暗把我吞没,凛冽的寒风夹着刺骨的冰雪把我包围。——终于,我扑倒在雪地里,一任风雪把我掩埋(《村歌》.散文卷.寄往蓝天的情丝 苏富宽)我要在风雨中奋起,我要在冰冷里解脱……(《村歌》.散文卷.雨中 苏富宽)

这是苏先生的使命,也是一种宿命的象征!魂游水底波澜壮一生胆识今世梦——名在人间草木香半百才情往日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难得的文朋诗友,记住他的精神,记住他的意义,并用切实的行动继续他的使命吧。

2009-2-2(正月初六至初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