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出一篇好论文?三个简明的标准......

 诺南 2022-01-28
图片

从前一段时间开始,我们在公众号引入了【哲学工具箱】的栏目,并先后翻译了一些关于如何写论文的材料(参与翻译的主要有陈巍先生和方飞扬先生)。写一篇合格的论文容易,但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很难。我这里想谈谈,怎样在合格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在我看来,一篇好论文,绝对不是枯燥的理论讲章,仅仅构成了传播知识的载体(这恐怕是教材了)。毋宁说,它应该是启人深思的、让人感兴趣的。进一步说,看了你的论文之后读者只是学到了某些知识或技能,这是不够的;好的论文会激发和拓展读者的思路,让他对自己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形成(某些)新的看法,所谓产生“视域融合”。在写作时,我们不仅是自己阐述一个道理,也要考虑读者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这就涉及到我经常打的一个比方,经典和一般文本的区别是经典具有反复的可阐释性,即具有强大的阐释空间。经典是被阐释者。通常来讲,一篇论文的目标是为了把一个道理说清楚,它是阐释着的。但是,阐释者和被阐释者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阐释者变成了被阐释者的案例在哲学史上屡见不鲜。一篇论文本身是阐释者,但如果要成为好论文乃至“经典”的论文,他应该具有“被阐释者”的某些属性。

对于好论文而言,我想有三个简单的标准,仅供参考。这个标准建立的原理是,如果我是一个刊物的编辑或者一个项目申请书的评审,那么,我会选择留下哪些论文/申报书?

一、看选题。选题的形式标准就是,假如这篇论文发表了,那么,我是不是有可能搜索到它?看到它之后,会不会有下载的冲动?下载了之后,会不会把它读完?从客观的层次上看,它是不是在尝试解决一个重大的人类问题或特殊的地方性疑难?它是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引领性、具有未来性的论题?

二、看结构。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最看重结构,我对每一篇论文都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要转而又转。传统的文章结构是“起承转合”,精髓在于“转”。而在我看来,好的文章转一次还不够,转三次又太绕,所以转两次比较合适。第一“转”,从学界常见的观点出发转入自己的观点;第二“转”,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又超越这一观点,试图达到一个更高、更普遍的观点(视角)。我觉得,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它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观点的超越上,也体现在对自己的超越之上。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创新”纳入到文章写作过程之中:文章就是“创”新,而不仅仅是创新的结果。

三、看题目。一篇好的论文,题目通常不是一个命题,而是一个问题(或者隐含着一个问题)。诠释学里经常说的,把命题(Aussage)转换为对问题的回答(Antwort),完全适用于论文的写作。从一个合适的问题出发,才能把所有的材料激活,让行文流畅。那么,问题来源于哪里?当然,你可以照着别人的问题讲,但最好是能创出新的问题来,而这个问题,往往来源于灵机一动。在长期对相关材料的阅读和掌握之下,你突然想到了一个能够贯穿之、提升之的问题,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动笔了。

祝大家都能写出好论文,欢迎继续关注【哲学工具箱】栏目。

哲学工具箱

所有关于哲学写作或研究的资料






关于我们

大道不离万有”公众号的预期读者是哲学系的师生,以及对哲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而其研究重点是现当代德国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