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吴金程: 大地的心窝

 天津散文微刊 2022-01-28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大地的心窝  

   天津  吴金程

       从小就觉得,井和窖是大地上最神秘的东西。见到它们,总会带着十二分的崇敬,久久注视,不肯离去。不过,井在老家村子里看不到,只有田里有。而窖就不一样了,在院子里就会深藏。

       老家南院有一口窖。东墙根,枣树旁,一口破了底的锅倒扣着,下面就是我家的红薯窖。

       红薯窖,纯粹在地下的土中挖成,窖口直径一米左右,深五六米。窖最底部,左右各一个大洞,洞口一米左右,越往里面越大。窖的四壁上,每隔半米有一个凹槽,左右对称,供人上下时,蹬踩用的。这就是窖的大致模样。

       听父亲说,窖是他年轻的时候,和叔叔一铁锹一铁锹挖出来的。后来一直用,直到生活富裕了,红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废弃。

       记得小时候,红薯种得很多。霜降一过,一车车往回拉。到家后,卸在院子里,奶奶和母亲负责挑选。没有破损的,个头匀溜的,都是种子选手,准备入窖。其他的,就留着食用。

       挑选完毕,红薯入窖。之前几天,就已经把窖打开,透气,保证窖内氧气充足。父亲先用筐头把我系下去,然后再一筐筐往下系红薯。我在窖底,小心翼翼地将红薯卸下来,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放入洞内。最后,父亲把我拉上来,他再下窖去收拾,直到满意,才上来封窖。

       说实话,活是没多少。但是,父亲干的是体力活,我干的是精细活,到最后都会大汗淋漓。不知窖里,留下了我们多少汗水。

       第二年开春,取出一部分红薯,育秧。你看那一块块红薯,红皮的泛着新娘子的肤色,黄皮的娇滴滴的,全无历经冬日的萧索和疲惫。父亲说,里面温度适宜,红薯才保存得这么好。一点都不假,刚开春,春寒料峭,而窖里面却温暖如春。红薯们在这样的“炕头”上生活,比人都享受,所以才能以滋润的面容示人。这样的红薯,发芽率特别高,每每看着那一片绿油油的红薯秧,父亲就会感叹:这窖啊,真是红薯的天堂!

       在农村,每天熬粥是少不了红薯的。除此之外,还爱蒸红薯、晒红薯干。窖藏红薯量大,父亲往往在红薯短缺的时候送人。二姑、舅舅们来串亲,走的时候,父亲都会装好一兜,让他们带回去。保准下次来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一句,“怎么红薯那么甜?”那时,父亲会先腼腆地笑笑,然后道出原因:“那是在窖里藏的。”确实,在窖里藏,保持水分的同时,还会增加红薯的含糖量,当然非同一般。几个北京的亲戚,过了好多年,来到我家时,还会向父亲提起,窖藏红薯特别甜的事。

       红薯窖,不仅可以放红薯,夏天还可以放西瓜。将西瓜放在筐里,用绳子系着,放下去。过一两天,取上来吃,你猜怎样?就像放在冷藏柜里一样,凉凉的,特别解渴。不仅放西瓜,我家的窖里面,还放过菠菜、西红柿等蔬菜,保鲜效果也特别好。

       红薯窖,埋在大地深处,如果不是明眼人,是很难发现的。它朴朴实实的身体里,一年四季涌动着对农民辛勤劳动成果的珍爱。

       作家李丹崖曾经写井,说它是大地的眼睛。

       那我想,红薯窖就应该是大地的心窝吧。它怦怦跳动的内心,有暖,有凉,有甜,有鲜,还有爱。


吴金程,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市和平区耀华小学语文教师。热爱写作,尤其散文、诗歌。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曹丁匀

  制作:紫   月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107410006@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