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机新思考

 憩苑 2022-01-28
摘自2022-1-27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病机新论》评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继承、发展、创新的突破口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病机理论的阐发丰富精彩,理法严谨,具有纲领性、原则性价值;相应的针灸方药详略得当,要言不烦,给后人留下无限发挥空间。由于《黄帝内经》中病机理论纲领性较强,后人学习时,很难完全还原古人的思维模式,因而在理解和运用《黄帝内经》病机理论时,堂奥难窥,仁智并存。
《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中医病机理论多有发挥,使其内涵不断扩大。病机理论于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意义及价值日益凸显,使中医学术的发展传承有序,创新昭然。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现代病理学、生理学之于中医影响日深,病机的本体呈弱化趋势,甚至更趋向于病理学,中医病机理论的自身特色优势及核心内涵几被忽略。加之现代医学多从微观角度,采用分析还原法,研究疾病的病理机制,忽视对病机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使得中医病机理论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出现无序状态。因此,有必要对病机相关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对病机概念进行现代诠释,结合现代临床对中医的要求,系统整理病机理论内容,重新阐释中医病机理论。
《中医病机新论》的几位作者,积数年之功,对病机进行现代诠释,以期“探索赜隐求其本,开示悟入质其疑”,本着“理解、解释、应用”原则,结合临床总结,提炼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原理及规律,以期由博返约,凸显中医病机理论的地位、作用与应用价值,恢复中医病机本来面目,使之更符合临床实际需要,从而提高病机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书基于诸多病机理论研究基础进行升华,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运用“因名则实,昭彰义理”的语言学以及“辨析词义,贯通医理”的考据学方法分析病机的构词、考证病机含义;遵循诠释学“客体自律性、整体性、理解的现实性及意义的和谐性”原则对病机内涵进行诠解,提炼出病机蕴含“辨证机、调气机、开枢机、启神机、焕生机”的全新内涵,使抽象的病机概念变得明确、清晰,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层面,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医学是健康医学而非单纯疾病医学的学科特征,有利于现代中医临床对病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书中还结合临床,提出辨识病机的五步骤、五要素。辨识病机要“辨证机、调气机、开枢机、启神机、焕生机”,体现了中医作为健康医学对“人体—生命”的关注。强化中医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对抗与干预,更重视对人体生生之机的把握;中医不仅为了挽救生命、延长生命,更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人文关怀,凸显了中医的优势与地位。与以往中医病机著作不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体例上,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医病机的概念、理论及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主要内容是独立研究思考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中医经典是继承的重点,是自主创新的摇篮。读经典,做临床,学术并重,知行合一,让经典更好为中医学科发展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本书在诠释病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历代古医籍中相关病机理论内容,对基本纲要、病机特点及辨识方法、理论源流等病机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较深入系统的阐发。观点新颖,视角独特,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联系,使二者一脉相承,深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的病机理论,充分体现出系统性、继承性、创新性。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临床是根本。认真继承并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勤求古训、融会新知,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层面阐发前贤之未备,在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以推进中医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本书不仅为中医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发展脉络,更为掌握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了简要明了的基础知识,还为中医资深人士重新认识中医病机理论开拓了一个新视角,适合广大临床医生、中医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学习、参考和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