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事迹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临去打仗的时候才去铸造兵器,到渴了的时候,才去挖井打水,这样也就太晚了。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养生,也是一种防御的思想。 讲师:王洪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