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雨轩书话:读郭沫若著的《李白与杜甫》一书(3)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2-01-28
2022年1月27日(农历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星期四。泉州晴,13-21℃。

  下午2:37-6时正我外出,期间于下午2:53-5:39分在西西弗书店续读《李白与杜甫》一书(P198-P239页)。今天下午我已读完了此书下篇《杜甫篇》中的第4章:《杜甫的地主生活》、第5章《杜甫的宗教信仰》,第6章《杜甫嗜酒终身》我还没有读完。

袁志峰在《也谈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一文中说:

  

关于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他(指杜甫——笔者注)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要更妥当吗?”与郭沫若观点相反,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指出:在他(指杜甫——笔者注)的头脑中,佛教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企图用“人道主义”来涵盖杜诗中显露出的佛家气味。郭、萧两人的不同见解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但都难辞偏执之咎。郭氏有意夸大杜诗中的“佛”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诗佛”代替“诗圣”,已早为学术界所非。萧氏的“人道主义”是否就可以荡净杜诗中的“佛光”呢?从他的《杜甫研究》看,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无意细绎他们的观点,只是想指出,作为一个生长在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外来文化,尤其是释家教义盛行大唐帝国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受之感染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或作夸大。从他的“筑场怜穴蚁”(《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及“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等诗句看,很难抹去杜诗中“佛”的成份。

 

武汉大学教授张思齐认为:

 

唐帝国对世界上的各种宗教采取开放包容的基本国策,因而民众享有宗教信仰的高度自由。杜甫对于各种宗教均抱有普遍的好感,而他尤其喜好道教。杜甫有道教的信仰,有修道的实践,还熟悉道教的仪轨和法术。投龙奇简法术主要用于国家祭祀。在唐代道教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世界其他宗教的养分为道教所吸收。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诗人,杜甫的对于外来宗教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杜甫的内心世界具有三重结构。一是儒家治国理想的基盘,它为杜甫的道教思想所具体化。二是佛教空灵静美的彼岸世界,它在杜甫的思想中起补充作用。三是基督教看似异端的璀璨光芒,它敦促杜甫珍爱生命,并赋予杜甫以使命感:诗人须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恒久的诗篇以标志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存在。(张思齐:《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我们中国的文人,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文人,没有受到佛、道两教思想影响的人非常之少,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李白、杜甫当然也是一样。另外,佛道文化与儒家文化一样,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都很难避开它。我认为:一个人信仰还是不信仰宗教,主要还是要看他是否读宗教的经书、是不是经常去寺庙烧香、作揖、磕头、许愿、抽签,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不是遵守着某种宗教的教义教规。比如我们创作传统诗词,如果作者完全不懂佛教思想,那他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空灵的意境。一个完全不懂得佛、道两教思想的作者,想要写好寺庙对联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懂得一些佛、道两教的思想,它的文化内涵,并不意味着作者就是真的信仰某种宗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