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 —— 黄仁宇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政权的皇帝和他的母亲萧太后,趁秋高马肥的时候,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侵宋,深入到离开封以北不远的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市)。 当辽军南下,告急文书不断传到开封时,北宋君臣议论不一。大臣们有的主张迁都至金陵,有的主张避敌到成都。宰相寇准则坚决主张抵抗,并且要求宋真宗亲自出征督战。在寇准和广大军民积极要求抗战的压力下,勉强亲自出征;车骑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在主和派的怂恿下,他又想往南逃了。寇准对宋真宗说:“现在敌人已经迫近国都,全国人心惶惶。陛下只可前进,不可后退。如果陛下的车子后退几步,就会使前线受到影响。那时,敌人乘势进攻,就是想保持江南半壁江山,也办不到了。”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旁,也说:“寇准说得对。愿陛下赶快到澶州,臣等愿以死报国,敌人并不难破。”宋真宗只好下令前进。
这时,孤军深入的辽军,到处受到宋军和民兵的英勇反击,他们的后方和军事供应受到严重威胁。集结在澶州附近的宋军逐渐增加到几十万,士气非常旺盛。辽军先锋萧达兰窥察澶州地势,被宋军用伏弩射死,辽军的疯狂气焰,受到了很大打击。辽贵族估计到胜利已无希望,转而向北宋议和。 宋真宗本来没有抗敌决心,见到辽有意议和,自然求之不得。抗战派代表寇准主张拒绝和议,乘胜进军,宋真宗却拒绝采纳抗战派的意见。主和派极力打击寇准等,诬蔑他们主张抵抗是别有企图。 在主和派的策划下,北宋政府终于在1005年1月(景德元年十二月)和辽国达成和议,订立“澶渊之盟”。和议规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从此以后,宋朝政府年年向辽输纳银、绢,使得人民又平添了一笔巨大的负担,但对于宋朝皇帝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一笔支出。
《澶渊之盟》签订的积极意义在于澶渊之盟后,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对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等于直接认可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占领,导致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彻底无望,一旦辽国撕毁《澶渊之盟》大举南下,或其他和辽国性质相似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举南下进攻宋朝首都开封,宋朝将无力抵挡。百年之后,金军大举南下,一举攻陷宋朝首都开封就是《澶渊之盟》隐患爆发的直接证明。 “澶渊之盟”是宋建国以来,对以武力相威胁的敌国以妥协的方式签订的第一个和约。由它首创的以交纳岁币来换取和平的模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花钱买平安”,这种方式在宋以后的历史上又多次被沿袭使用,而宋的国力日渐衰敝,疆域日渐缩小。 到了南宋,“这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钱钟书语)。因此,从政治、经济诸方面来讲,“澶渊之盟”对于宋代甚至是后世历史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