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六集第3讲

 情缘半岛 2022-01-28

第七十一条:【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保合大和”,“保”,保持;“合”,合于、合乎;“大和”,指宇宙自然原初、本来的和谐状态。
       古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恒常不变的,不会因尧、舜或桀、纣这样的君王而改变。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用语言讲道理,但从四季的自然变化之中,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之中,人们可以观察到那种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们从四季的变化中,观察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中,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这些规律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和”就是指宇宙原初的、本来的和谐。
       故宫有三个大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就是指宇宙原初的和谐。譬如人一出生,外有四肢,内有五脏六腑,整个机体自然地和谐运转,使人身体健康。第二个殿叫中和殿,人如何顺着“太和”的秩序来治国?如何保持太和之气、太和之道?那就是要懂得用“中”。“中”是不偏不邪;古人讲中正。如果心有偏私则不和。
       明朝的郑廉,七代同堂,上千口人共同生活,和睦相处。明太祖朱元璋想知道郑廉是用何种方法把这样一个大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和谐和睦。于是他赐给郑廉两个大水梨,并且派锦衣卫前往观察他如何处理这两只水梨。郑廉拿到梨后,不慌不忙,命人抬来两个大水缸,吩咐把水梨挤碎,将梨汁滴在两个水缸里,再召集全家族的人,每人喝一碗梨水,让全家族的人,无论与自己关系远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皇帝的恩赐,这就叫“中”。中正才能和谐。
       如果心有偏私,和我关系近就得到水梨,和我关系远就不被理睬。那么,受宠的一方会恃宠而骄,易生骄慢之心。而被忽略的一方,如果性格强势,就会生不平之心,从而累积起怨气,怨气累积会导致怨恨,矛盾冲突就产生了;如果性格懦弱,可能会抚下不平之心,但会变得自卑。因此,无论是受宠的一方,还是被忽略的一方,都没能健康地成长,一家人也不可能和睦相处。所以古人非常懂得讲究中正,只有保持“中”,才符合太和之气、太和之道。
       第三个大殿叫保和殿,也是古代皇帝封太子的地方。他希望用中正的方法,顺应太和的治国理念能够代代相传、代代保持。这说明古人治国很用心,即使是大殿的名字也要符合天道,起到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使人看见就受到提醒。古人确实做到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刻想着如何提起一个人的正念。
       现代社会却恰恰相反,商业广告随处可见,人们看重物质利益,金钱至上,和古人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人不但没有教好,还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甚至做出“笑贫不笑娼”的事情,都是其来有自,因为人们尊重金钱,为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人们尊重道德,大家会向往成为有德行的人,即使再有钱,假如没有道德,也不会被尊重。
       “保合大和”,就是要保持着这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乃利贞”:“利”指和谐有利;“贞”是正的意思,而且这个“正”是永远纯正。也就是说,只有顺着和谐自然的关系去做,才能使万物祥和。这种利益是真正的利益,是可以保存的利益,而非眼前的蝇头小利,甚至对长远是有害的利益。在《论语·子路》篇,孔子提醒:“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不远千里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面却问:“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怎样利于我的国家?”梁惠王见孟子的第一个问题是问如何得到利益。孟子很有智慧,他引导梁惠王的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大王何必谈利益,愈想得到利益就愈得不到真实的利益;如果不讲利益而讲仁义,真正的利益才能得到。古人所讲的利,不是指眼前不能长久保持、急功近利的利,而是能够平治天下的大利益。达到这种大利必须靠仁义道德。顺着宇宙自然和谐的状态,并且保持这种状态,才能得到真实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没有后遗症,这叫“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指首领、首脑,或是国君、君王。领导者要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就必须依道而行,按太和之道来治理国家,做到“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样才能给天下带来太平,这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意思。君主依照规律治国,万国,也就是天下的国家都会关注他,并向他学习。一个国家能够依道治国,就能让大家生起效仿学习之心,最终就能平治天下。
       现在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讲的都是道,如果依道而行,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李世民用《群书治要》治国,使得万国来朝,开创了“贞观之治”。外国的使者来向中国学习,要通过多重翻译才能与太宗皇帝交流。由此可知当时来中国学习的国家之多。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开元盛世”“成康盛世”等,“成康盛世”时的几十年里,监狱没有死刑犯。中国历史上出现这些盛世,说明把天下治理好,是有方法和道理的。我们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中的方法和道理治理今天的国家。如果体悟不到圣人的境界,将精华的东西,作为糟粕剔除。那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具有抽象的意义但在事实层面却以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水平去取舍。正如“夏虫不可语于冰”,用“以己度圣”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就像一个二层楼的人眺望二十层楼的人,不仅无法企及圣人的思维高度,反而将至为精华的东西作为糟粕抛弃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是前面所讲的“大和”。“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古人观察宇宙天地之道,将维系人伦关系的人伦大道总结为五个方面,即孟子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处理好这五种伦理关系社会自然和谐有序。其次,还有“仁、义、礼、智、信”构成的“五常”,。“常”,指恒常不变的规律和道理。适用于古代、现代以及未来。最后,还有所谓的“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去除重复的说法便留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五伦、五常、八德是古人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
       如果抛弃以上治理国家的常理、常法都,就会出现左丘明说的“人弃常则妖兴”的怪异现象。譬如“父子有亲”表现为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如果出现子杀父、父告子的不正常现象,就属于妖兴的范畴。所以,君主治国必须顺着太和之道,才能够给天下带来太平。
       汤恩比先生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史之后提出,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孔孟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是真诚、慈悲,都符合太和之道。因此,二十一世纪之所以是中国的世纪,并非指政治、军事、武力方面,而是指中国的文化方面。中国文化的普遍宣扬,不仅对世界不构成威胁,而且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谐。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