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八集第1讲

 情缘半岛 2022-01-28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七十五句: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鬻子》。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发政”指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施令”指施行教令、施行政令。“道”,是宇宙人生的本体,生长万事万物并无处不在。天法道而天无私覆,地法道而地无私载,人法道而人无偏私。领导者旨在为天下人谋福利,就称为道义。道义之君,必然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像邹穆公一样为天下人所爱戴。
       邹穆公做国君的时,自己勤俭节约但对百姓却非常地宽厚。做到了“爱民如子,视民如伤”。邹穆公当政时有一个命令,要用秕谷喂养野鸭、大雁,而不能用粟米(粟米就是脱了壳的小米)。等到粮仓里的秕谷全都用完了,他就派人到民间用粟米去换秕谷,并规定结果两石的粟米换一石的秕谷。官吏们觉得这样做实在太浪费了,就向他请示:“两石的粟米换了一石的秕谷,还不如直接用粟米去喂养飞禽”
       邹穆公回答说:“粟米是上等人的食物,不能用来养鸟。周朝有一个谚语『囊漏贮中』,意思是盛粮食的口袋漏了,但是粮食还是漏在更大的容器里。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我们把国库里的粟米转移到百姓的家中,难道这就不是国家的粟米了吗?让鸟吃这些秕谷,为的是不伤害我们国家的粟米。粟米在我们仓库里还是在百姓那里,对我有什么区别?”意思是说,这些粟米在国库里,还是转移到百姓的手上,对他来说意义是一样的。只有明白私积的粮食和公家的粮食是一体的,才是真正的富国之道。
       正是因为邹穆公发政施令都是为天下人谋福利,而不是出于自私自利,所以邹国虽然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但是像鲁国和卫国这样的大国都不敢轻视它,像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也不能够威胁它。
       邹穆公过世的时候,邹国的百姓都非常地哀伤。即使是邹国四邻的百姓,也都朝着邹国的方向表达哀思,民间断绝琴瑟之音长达一年之久。贾谊对此评论说:“故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位国君能以仁爱之心待人,人们对他回报的也同样是仁爱;能够给天下人带来福祉的人,他自己的福气也自然会到来。可见,邹穆公发布政令,他是关心到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天下百姓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偏私、自己的喜好,所以他也受到了天下人的爱戴。这叫道义。
       当然,发政施令不仅要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礼记.学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盲目地向西方学习,一味地追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结果人有钱了,经济繁荣了,却出现了道德堕落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子杀父,父去诉讼儿子,兄弟因为财产争上法庭,夫妻同床异梦互不信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虽然很富裕了,但是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无论是贫富贵贱,都生活在惶恐不安、身心不乐之中。这是因为忽视了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
       在西方,近现代以来,人们宣称“上帝死了”,不再相信宗教;而在东方,人们疏离了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教育的缺失导致出现了《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现象。如果抛弃了“仁、义、礼、智、信”,做人、做事便没有标准了,那么,邪恶的事情、怪异的现象就会出现,如左丘明所说的“人弃常则妖兴”。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怎么可能会身心安定?
       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重视伦理、道德、因果和宗教教育。特别是要想实现世界和平,必须把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政党与政党、宗教与宗教这四种关系处理好,使彼此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界和平才能实现。这四种关系从哪一种关系入手才能够取得效果?那就是要从宗教入手。如果每一个宗教和其他宗教都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会影响到政党,影响到族群,进而影响到国家。
       各大宗教的基本教义都是仁慈博爱。譬如说佛陀,教导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物,要礼敬诸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上帝教导人凡事要谦虚、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真主安拉也教导人们,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就是源于忘我、行善的博爱法则。这些教诲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仁慈博爱。这说明各大宗教的本质精神是相通的,既然是相通的,就可以互相学习、团结一致。
       早在一九九九年,新加坡就进行了九大宗教团结的活动。如今澳洲的图文巴市也开展团结族群的工作,把图文巴建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示范市,证明了宗教是可以团结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宗教对促进社会和谐、教化人心、导人向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儒教、道教、佛教,所谓的“教”指教育的含义。儒家主要是教治国;道家主要是教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佛教主要是教育百姓。
       佛教的本质并非是宗教,而是教育。追溯佛教的来源可知,“寺”是皇帝下的一级办事机构。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区分得很清楚。在皇帝下的一级办事机构称为寺,最高长官为卿,当时的寺有九个,所以有“九卿”之说。在宰相下面的办事机构称为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古时的外交由皇帝主管,具体由鸿胪寺负责。所以,鸿胪寺就相当于目前的外交部。当外国的僧人应皇帝的邀请来到中国的时候,就住在鸿胪寺。而皇帝、群臣与这些僧人交流后,非常认同佛陀教育,并邀请这些高僧长期住在中国,宣扬佛教思想。为了给僧侣提供长期的居住场所,皇帝下令,在九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白马寺,此名的由来是为了感念万里迢迢驮佛像、经书、僧人而累死的白马,这就是把教育落实在生活之中。它提醒我们,连畜生对我们有功都要念念不忘,更何况是人?白马寺成立之后,专门推广佛陀教育。主要做两项工作:第一是把外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解释经中的意思,讲经教学。所以,这个佛教寺院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
       既然佛教是教育,为什么有很多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让人一看,就把它和偶像崇拜、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佛教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育方式,这些佛像、菩萨像摆在那里,发挥了表法的教具作用。
       譬如汉地正规的寺院,第一个建筑物一定是天王殿。在天王殿,供着一尊菩萨,叫弥勒菩萨。他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笑口常开,第二是肚皮很大。告诉我们,要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要经常微笑,第二是要度量很大,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了,就可以学佛。
       在天王殿的四周,供着四尊天王,他们也都是表法的含义。东方叫持国天王,持是主持,国是国家。持国天王告诉我们要负责尽职。即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职责。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国家就安定和谐了。持国天王手里拿着一个琵琶,传达了表法的含义。琵琶的弦,不能绷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如果绷得太紧,琴弦就会绷断;如果放得太松,又弹奏不出美妙的声音了;只有调得适中,美妙的音声才出现。这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取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以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都是教导我们无过无不及。
       南方叫增长天王,顾名思义,就是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道德、智能。告诫我们每一天都要求进步,不能有一天懈怠。这就像儒家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佛教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落伍的、是消极的,反而讲精进,精是专一、精一不杂的意思,进是进步。增长天王手持一把剑,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去断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即使很努力,也会南辕北辙,离目标愈远。因此,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佛教是教人们求智慧的,并非消极、落伍。如果我们看《景德传灯录》,就知道在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高僧大德,他们智慧德行都是首屈一指的,很多人都是皇帝的老师,即国师。
       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这两尊天王告诉我们要去多看、多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治国方面启示我们要到别的国家参观考察,加以学习好的方面,剔除不好的部分,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会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蛇,或者是一条龙,代表的是变化多端的动物。西方多闻天王告诉我们,世界的现象是变化莫测的,必须抓住不变的规律,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以不变应万变。
       北方天王手里拿一把伞。伞,顾名思义是遮蔽污染。这就是提醒我们,不好的东西要加以剔除,告诫我们要避免“拿来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到国外去考察,特别喜欢去参观红灯区,在学到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学到了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就是不懂得遮蔽污染所致。
       这些天王摆在那里,如果你明白其中的意思,你一下子就受到了提醒。提醒自己是不是负责尽职了,是不是每一天都求进步了,是不是去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剔除别人不好的地方。你在这个大殿走上一圈,不用说一句话,就已经接受了无声的教育。佛教的寺院就如同当今的教室、图书馆和博物馆结合在一起,使人所见所闻都是正知正见。如果这么好的教育被误认为是迷信,或者是沦为宗教,是非常遗憾的事。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