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闽江边感受约翰·汤姆森[006]

 走走寻寻 2022-01-28

图片

有倒影的金山寺   汤姆森摄   1871年

    1839年,对应的是中国的大清道光十九年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路易·达盖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法国政府申报了他的摄影发明,得到了官方认可。于是世界摄影史有了公认的说法: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摄影之父:路易·达盖尔。1839年离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大约年的时间,1842年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可以说,世界摄影史与中国近代史同步。

1851年,人类发明了湿版火棉胶法摄影术,因它的感光度提高,曝光速度加快而进入实用状态。众多欧美的摄影家介入中国摄影,在京津一带记录英法联军战争的随军摄影家有费利斯·比特、詹姆士·罗伯逊等人。他们为战争,为大清宫庭,为坊间百姓留下大量照片,却自觉不自觉地带上列强入侵者的视觉。而在中国南方,将摄影镜头对准了中国山水、普通百姓的欧美摄影者中,最早也最具好名声的应是约翰·汤姆森。

图片

有渡船的金山寺  唐希摄  2003年

这位爱丁堡大学的化学专业毕业生迷上了摄影术,大约是在1862年,他25岁那年,开始了他的亚洲之行。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他在十年的时间里牛拉肩扛地带相机涉足了马六甲海峡、印度支那和中国。1866到1869年间,他曾返回英国,举办了他关于泰国和柬埔寨的影展和讲座,出版了《古老的柬埔寨》一书。他对东方探险和旅行中的摄影活动给爱丁堡及欧洲带来的震撼,使他名声大振,并因此当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这在当时当地是极高的荣誉。

图片

《福州与闽江》书影  

1869年,他再次来到东方,在香港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他的摄影活动成了香港《每日新闻》记者追逐的目标。这一年11月,32岁的他与皮特里船长的女儿伊莎贝尔走过香港的红地毯。之后便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中国之旅。他先是从香港抵达广州,从广州经澳门、汕头、潮州到厦门,再从厦门东渡海峡到台湾。游览了宝岛迷人风光之后,他再次横穿台湾海峡,从闽江口进入福州马尾港,再经福州城从闽江水路抵达南平,又返回福州,从海路乘私人航运公司的豪华汽轮前往上海。然后是宁波、九江、汉口,再到山东、天津、北京。1872年,他返回英国伦敦,之后出版了《福州和闽江》以及《中国中国人影像》画册等书,对中国社会的好奇,对东方人类的关注,图文并茂的书在当年应是相当的时尚。后来,他撰写了《摄影贯穿中国》,英文书名,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我看到的是一本1899年原版,有着米黄色精装封面的32开图文书。2001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书名为《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逊游记》。译者:杨博仁、陈宪平。201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游历东方巨著《十载游记》译者是颜湘如。而用柯罗版印刷的《福州和闽江》一书,应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闽江、社会与文化的专著过去了,闽江流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而此类专著长时间未见第二册,它曾经是闽江文化史上的唯一。至2012年6月我才出版《闽江行旅》,施晓宇同年9月出版《闽江——母亲的河》,后续的有林山编著的《话说闽江》崔建南主编的大型画册《闽江》杨勇《一个人的闽江》等。我们都在约翰·汤姆森闽江精神感染下走向闽江,它激励当代本土作家、摄影家、社会学者努力为福建的母亲河“树碑立传”时至今日最原始版《福州与闽江》摄影专著存世册,被世界摄影组织定名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种摄影图书之一。

图片

 《摄影贯穿中国》1889年英文版 福建师大图书馆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福州是个啥模样?我们常见到的“1880年前福州南门附近景观”照片上的白塔、乌塔和一片海浪似的封火墙构成的南门兜,约翰·汤姆森见到的福州就这样。他到福州的第一站是马尾,称它为“宝塔锚地”,“因那有着一个古塔的小岛而得名,宝塔是这一景观的标志”。那便是罗星塔了。他说如果没有这座纯中国式的宝塔,那么闽江的风光会让人联想到克莱德河,那是河口的造船工业和美丽景观。他的这一说法很可能在半个世纪的流传中让中国人误说成了“莱茵河”。由于它们都有一个“莱”字,北欧莱茵河比克莱德河名声大,流域广的缘故,所以以讹传讹了。马尾风光和马尾船政学堂成了他进入福州的摄影第一站。在马尾,汤姆森重点参访了马尾船政局,称它为中国的兵工厂。在船政学堂里,法国的教师均认可了在这里学习的中国学生的聪明智慧,在工厂的车间里他看到了几个月前还是农民的中国工人正熟练地操纵着各种机械。

约翰·汤姆森必定是在马尾架起了他的摄影机,是否有作品留存于世?这是他作为游行摄影家的一种使命呀,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我没找到明确的证据。2006年12月,在马尾的船政文化研讨会上,法国友人魏延年向马尾造船厂赠送了25幅船政老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他从船政法籍监督日意格的后人和友人手上购买的,据称大部分是日意格自己所拍。在25幅照片中,有两三幅照片从构图、摄影用光上讲尤其专业,明显地区别于日意格的工作照。一幅是从马限山上以天后宫屋面为前景的船政全景图,拍摄了马尾船厂的厂区、码头和船政衙门等。另一幅是用大仰角摄拍码头上正在舾装的大型三檐船,檐杆上站立着几十名工人,如同燕子一群,正在作船体桅杆后期安装。经船政研究者林樱尧考证,这木壳三桅船便是“扬武号”,开工于1871年7月,下水于1872年4月。1871年秋冬,正是约翰·汤姆森在福州的时间,也正好又是“扬武号”安装桅帆的时间。因此推断,这极有可能是约翰·汤姆森的作品。

仓山的外国人聚居地是约翰·汤姆森必须到访的地方。外国人的建房与中国人墓地之间矛盾靠着金钱来调节,让外国的居住者与安息地下的人建立“租赁关系”是他眼前的事实,但他对此不太感兴趣,拍了几张照片他没说。他拍摄了中国人的墓地,拍了万寿桥,并对它作了很细的观察,写了桥的历史和桥上的石栏杆和狮子,而且对建桥时,将石梁承在木排上,在涨潮时抬起又在退潮时放下的方法也作了描述。他最感兴趣的是福州的“丐帮”,拜访过乞丐王和小头目,了解丐帮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官府的关系。对福州的停放棺材的“停厝”也有所涉及,因为它成了乞丐们居住的地方。他了解小偷和“马快”——福州人称“侦探”之间的关系,说“马快”是像马一样迅速而得名。他还在马胡德神父的陪同下,冒着毛毛细雨走访了位于福州东门的麻风村,并为麻风病人拍照,了解麻风收容院是怎样通过官吏向有钱的病人家属勒索钱财的事。

他还乘坐小轿椅,去鼓山、方广和北岭,为僧侣和寺院拍照,听灵峤圣人在鼓山伏龙的传说,还在北岭的茶农住处为头妆银蛇簪的采茶女们拍照,并了解福州茶叶鼎盛时期茶农的生产与销售状况。

图片

俯拍方广岩寺庙  汤姆森摄  1871年

很显然,汤姆森是受到茶叶商人的邀请,乘船在闽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大樟溪上行走了两天,来到位于今天永泰县的葛岭方广岩,就住在极度寒冷的巨大洞穴式的“悬空寺”里。因当年永泰县称永福县,所以他将寺庙称为永福寺,常被误译为“元福寺”“元府寺”。在这里他拍摄的照片我到五幅:仰拍和俯拍大全景各一幅,两个和尚做法事一幅,老、壮、少三个和尚吃饭一幅,壮年和尚敲钟一幅。当然还可能有其他视觉图像。

图片

与汤姆森颇似同角度的方广岩寺庙    唐希摄   2010年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2009年7月我专程寻访当今的方广岩寺,在敲钟照片背景上“第一泉声传法力”的对联还在,它的下联是“无双山色悟弹机”。上款为“咸丰岁次辛酉年冬吉旦”那是咸丰十一年,对应公元1861年,挂联到汤姆森拍照的1871年刚好10年。下款“弟子道成敬立”。平板木联白底黑字(边款为红字),用刻刀勾字边,还算粗中有细。只是它现在没挂在原来位置上,移到了观音楼的正门两侧。再次前往拍照时对联才调换回原来的样子。敲钟人照片前景上17字长联还原样保留挂在原处。而寺庙十几扇雕花插屏门一扇都未保留。我细看那铜钟,原来用木锤敲打的方式已改进成悬挂式的撞击,有了进步。第一眼看钟大小,铭文未发现异常,正面还读到“清净证圆”字样,细细比照不对,原铭文字迹清晰一行只四个字,如今一行五个字且字迹模糊,当年铜钟有光泽,如今却锈迹斑斑,材质也变了

那张大俯拍的照片角度十分独特。我是在当家和尚的指点下从寺庙右侧的小石径登山,过天台亭后从无路的小树丛中攀爬到了崖边才找到当年摄影师立足点。百多年前那笨重的老相机是如何被扛上山顶悬崖?不禁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和艺术眼光。遗憾的是这张大俯拍照片在网络上被误标为闽江上游的山洞寺庙。

图片

方广岩寺里敲钟的和尚   汤姆森摄  1871年

福州南门是他摄影活动的重点。乌石山顶的凌霄台肯定是他的作品,他在收入这幅大作品时注明是“敞开式的祭坛”,并在文章中作了细细描述:“乌山顶有一座敞开的祭坛,只立着一块粗糙的石头。到这里来要先登上岩石凿出的十八级石阶,再走过最后的三级台阶。……在这个花岗岩制成的石台上,摆放着简单的方形容器,容器内盛满了香灰,……。”他认为这里是总督代表皇帝来祭祀的地方,进行着最古老的中国式祭祀。这个祭台如今已消失,成为福建气象台的一部分。

可以说,他的镜头主要是对准了福州特色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低层人的社会生活。

图片

与汤姆森相似角度但无法同款的钟与敲钟方式,师傅说敲钟有时辰 刚敲过不可重复敲…  唐希摄  2010年

从福州启程沿闽江干流北上南平,约翰·汤姆森乘船大约走了大约一星期。他是与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同行的。卢公明又名杜列图,于1850来福州。他在福州大量编撰中文小册子,创办“榕城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前身)和女子寄宿学校——文山女中(今福州八中前身),于1865年撰写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以社会学的眼光纪录了福州人清末的社会生活。这位年长他13岁、在福州生活大约二十年、会讲福州方言的卢公明此时在当年福州最具实力的“琼记洋行”担任翻译,从事茶叶贸易方面的商务活动。卢公明对福州社会的了解和对茶叶方面的知识,无形中影响了约翰·汤姆森的拍摄活动。

闽江游的第一天,即1871年12月2日周末的中午,他们借用了英国商人的游船,从福州驶向水口。星期天,他们先是停泊在一个叫“竹岩”的地方,我猜那是竹岐方言的误译,因为从福州方言到英文,再从英文译成中文普通话的缘故。这里有可供漫步的河滩、有长满青苔的河堤,他们穿过了橄榄树和橘子树林与一个看园人相遇。他住在一座稻草搭建的小屋,屋内有竹桌、一把茶壶、两把椅子和一只可爱的小猪。然后在他的引导下穿过甘蔗林,进入建有砖房的村庄。

图片

鸬鹚鸟与竹筏  汤姆森摄  1871年

第二天,他们来到水口镇。由于水口以上的江滩十分险恶,所以船只都在水口过夜,加上古田溪在这里汇入闽江,千年打造出一个繁华的江岸古镇。在闽江东岸依山而筑的水口鳞次栉比的木构造型新颖独特,居民们用一根根竹管和竹槽连接起了供水系统,将一英里之外的泉水引过居住区供人饮用。

图片

鸬鹚和竹筏都有  但没有渔夫和簑衣 多了车轮和棉被  唐希摄  1980s

在水口,他们向一个叫陈寿(音)的人租用了一艘“快艇”载去南平府。木构的船只长四十英尺、宽十英尺、高四英尺轻巧而结实。船上有一竹篷像是拱形四轮马车,晚上他与他的朋友、仆人阿洪、厨师以及14个(原文如此)船工就住在篷中,船主夫妇则住在船的尾部,一个用帘子捂起来的小空间。他观察了陈寿夫妇的行船生活,看到船过激流险滩时,船长太太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用长竿把握船头,还要烧饭、清扫、取悦丈夫,给丈夫下迷人的指令等等,认定这船实际上是夫人当船长。这天夜晚,他们泊船在一个“军事驻地”附近,兵营里只有三间棚屋、六七个带火绳枪的士兵。

图片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书影  2012年版

第三天是个大雾的早晨。因停泊在村,他便与卢公明上岸参观蛇王庙,庙的祭坛上并没有佛像,只有一块蛇王匾供人膜拜。他纪录说,这里的蛇养了七个月便成为人们的崇拜之物,不知他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至今,的蛇王庙和一年一度的游蛇活动,还是被社会学者作为闽人有蛇崇拜习俗的活证据。

第四天,他们的船只经过一个险滩,看到一只小船撞上暗礁沉没的情景。当他们上岸时一群小脚女人正在河边洗衣服,一见“老外”过来,她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敏捷四散开来,攀上岩石壁,在只有魔鬼般山羊才能立足的地方寻找落脚点。

抵达南平时又是一个星期天。在这座可以呼吸山野新鲜空气的城市郊区,他拍摄了闽江上游的照片。一次在山头取景时不小心从岩石上滑落,幸亏他抓住了身边十几英尺长的茅草,草叶边沿的利凿锯子般撕裂他的手掌,却救了他的命。因为二百英尺的下方是闽江深水潭。

在这里,他看到了闽北人藏在衣服中的“便携式暖炉”,即火笼。看到了一个官员遗孀在河堤上烧纸钱纸房子和锡箔纸包的祭品,以及收购纸灰的全过程。他拍摄了鸬鹚鸟捕鱼的镜头。在闽江的航行中,他看到了船工是怎样穿越急流,每一次航行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感叹:“我开始对中华民族所蕴涵的男子汉风度和勤劳勇敢的品质有了更真实的了解。”我想这应是他闽江行最大的收获了。

图片

福建博物院展厅入口    唐希摄  2009年

应该感谢约翰·汤姆森在摄影术发明使用的早期阶段,带着要十几个人挑肩扛的笨重的器材来到中国,为中国社会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那时候中国人对摄影术的神秘和偏见,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抵制都给这位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带来不少的困难。而汤姆森却以人类学、社会学的眼光,以摄影艺术家的敏锐,在福州、在闽江拍摄着,以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对不同人种文化的偏好记录着,让我们在时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看到那个时代早已消失的影像,尤其是那时代底层人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他对落后中国的同情。作为西方文化培育的约翰·汤姆森不可能具备东方人的视觉,我们更不可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要求。他以摄影游历为目的,商业性地出售摄影作品并为自己的著作配图片,他一生出版的10部著作,其中6部是描绘中国的。书中没有太多的敌意和曲解,较少偏见,这已经足够了。可以说,约翰·汤姆森是清末贯穿闽江干流摄影第一人,最早给闽江流域文化注入摄影的元素。让福州和闽江的历史不仅有文字可记载,还有图像可阅读,从中破解和认识十九世纪福建的社会风貌、民风民俗,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引用、传播并欣赏着他的艺术创作成果。

晚年的约翰·汤姆森定居伦敦,被皇家地理学会聘为摄影顾问,并被任命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摄影师。1921年当他安息之时,是否在幻觉中回到中国,漂泊在闽江的波涛上,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他曾经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地从当年“那毫无生气的现状中觉醒”,时过一个多世纪,他善良的愿望在这里终成现实。2009年4月15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约翰·汤姆森大型摄影回顾展《晚清碎影》,同年6月在福建博物院巡,其中再现福州和闽江老照片。2009年海风出版社等机构在福州举办了《汤姆森140年后的福州和闽江》大型摄影纪实活动。

图片

汤姆森摄影回顾展上本文作者与140年前北岭采茶女“合影” 2009.6

(作者:唐希  原载《话说福州老照片》海风出版社 2011年版,《闽江行旅》海风出版社 2012年版  同主题两文发布时汇编校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