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子·杨朱篇》第十五部分

 龙潭今语 2022-01-29
杨朱曰:“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
杨朱说:“高大的房屋,华丽的衣服,甘美的食物,漂亮的女子,有了这四样,又何必再追求另外的东西?
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
有了这些还要另外追求的,是贪得无厌的人性。
无厌之性,阴阳之蠹(1)也。(1)蠹——音 dù(妒),蛀虫。
贪得无厌的人性,是阴阳之气的蛀虫。
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
忠并不能使君主安逸,恰恰能使他的身体遭受危险;义并不能使别人得到利益,恰恰能使他的生命遭到损害。
安上不由于忠,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于义,而义名绝焉。
使君上安逸不来源于忠,那么忠的概念就消失了;使别人得利不来源于义,那么义的概念就断绝了。
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君主与臣下都十分安逸,别人与自己都得到利益,这是古代的行为准则。
(按,以上是一层,是说自然欲望不可没有节制,如果贪得无厌将无法安君、利物,反将导致危身害生的后果,这样的说法既有道家寡欲的意思,从而与杨朱纵欲的思想发生矛盾;又有儒家的思想,从而与道家及杨朱派的根本思想发生矛盾。)
鬻子曰:'去名者无忧。’老子曰:'名者实之宾。’ 而悠悠者(2)趋名不已。
(2)悠悠者——忧愁、忧伤的人。鬻子说:'不要名声的人没有忧愁。’老子说:'名声是实际的宾客。’但那些忧愁的人总是追求名声而不曾停止。
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宾邪?
难道名声本来就不能不要,名声本来就不能作宾客吗?
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 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
现在有名声的人就尊贵荣耀,没有名声的人就卑贱屈辱。尊贵荣耀便安逸快乐,卑贱屈辱便忧愁苦恼。
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
忧愁苦恼是违反本性的,安逸快乐是顺应本性的。这些与实际又紧密相关。
 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
名声怎么能不要?名声怎么能作宾客?只是担心为了坚守名声而损害了实际啊!
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 逸乐忧苦之间哉?”
坚守名声而损害了实际,所担忧的是连危险灭亡都挽救不了,难道仅仅是在安逸快乐与优愁苦恼这二者之间吗?”
(按,1、两层之间逻辑断裂,怎么一下子转到对名的看法上来了呢?是不是应该是另外一则?2、这一层是愤激之论,意思是说名相对于实来说应该是次要的从属的,但现在却变成主要的,人们已经热衷为名而名,求取虚名,如果是这样的话,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3、同样是反求名,这一章的理由与之前的理由完全不同,甚至是矛盾的。此前的说法是,不必求名,名是枷锁,为名而活,是虚度人生。现在的说法是,名是实际的必然结果,要求实名,不要求虚名。前者是名实分离论,名是名,实是实;后者是名实一直论,实为主,名为宾。)
章旨:
    这章前后似不连贯,好像是不相干的两节。第一层是讲对自然欲望无厌的追求足以危身害生。第二层讲追求虚名将带来的恶果。
评析:
    这章的基本思想与之前的思想似存在着矛盾,上半部分讲要克制欲望,放纵欲望没有好结果。但是之前的文本强调的却是,不要去阻遏欲望,要充分享受人世的快乐。下半部分讲名实关系也与之前的讲法不同。之前讲名实是两个东西,名是名,实是实,而且这个实的意思是指实际的利益,结论是不要为了名而舍弃了实际的好处。可是在这里却不是这样讲的,而是采用了通常的名实合一的说法,名与实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这两方面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实为主,名为次;名者,实之宾;实者,宾之主。结论是要重实际,不要追求虚名。这样的思想更接近儒家,而与杨朱一派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