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8年,司马衍已经十七岁,王导却始终没有让他亲政的意思。对此,坐镇武昌的庾亮深为不满,给太尉郗鉴写信道:“君主已入盛年,早就应当亲政。而王导不仅不还政,还以太傅自居,豢养无赖之士,我们都身负先帝重托,如此大奸不除,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想要一起发兵废黜王导,郗鉴坚决不同意。南蛮校尉陶称是陶侃的儿子,把庾亮的谋议告知了王导,有人劝王导加以防备,王导道:“我和庾亮休戚与共,像这种庸俗的传言,不应出自智者之口。即使如你所说,我就头带方巾,归隐还乡,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又给陶称写信道:“庾公是帝舅,你应当好好侍奉。”不管是不是出自真心,王导的风度没得说,不愧是老江湖。征西参军孙盛私下里对庾亮道:“王公经常有辞绝政事、优游物外的愿望,怎会干俗人之事呢!这一定是奸邪之徒想离间内廷与百官的关系。”庾亮这才作罢。庾亮虽然驻守于武昌,却遥控朝廷大权,权势显赫,又拥有强大的军队,趋炎附势的人大多归附于门下。王导心中不平,每当遇到西风扬起尘埃,便举起扇子遮蔽,然后缓缓道:“庾亮的尘土沾污人啊!”公元339年三月,庾亮想要收复失地,上表奏请以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襄阳;以其弟临川太守庾怿为监梁州、雍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守魏兴;以西阳太守庾翼为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守江陵;又请求分出豫州,授予征虏将军毛宝。庾亮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建立军功来扩大声望,盖过王导。司马衍不便拒绝,以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精兵万人戍邾城,以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沔中。陶称一向对庾亮不服,率两百人沿江而下,拜见庾亮,强烈反对北伐。庾亮素来厌恶陶称轻浮狡猾,数落他前后罪行,将其斩首。陶称是陶侃的儿子,庾亮就这么说一不二的杀了,可见他性格之急躁偏激,和王导简直是两路人,难怪尿不到一个壶里。随后,因魏兴地处边远,地势险恶,庾亮命庾怿移屯半洲,以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攻打汉中,又派参军李松攻打成汉的巴郡、江阳。四月,李松执获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押送至建康。李寿以李奕为镇东将军,代替李闳镇守巴郡,严阵以待。小有斩获,庾亮信心大增,上书道:“蜀地的汉国很弱,而北方的胡虏仍然很强大,臣欲率十万大军移镇石头城,分派各军驻守江、沔,作为北伐赵国的准备。”呵呵,成汉满足不了庾亮的胃口,他还想和石虎较量一番。司马衍把上书交给朝廷评论,王导立即请求允准,郗鉴则认为:“物资财用不足,不能大举行动。”王导为什么会赞同庾亮的计划呢?这正是他鸡贼的地方。王导明知道庾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怂恿他出兵,无非是想看他出丑。大哥,你不喜欢庾亮,但也不能罔故将士性命这么玩儿他啊,其他大臣急了,一致激烈反对,太常蔡谟甚至上了一道洋洋洒洒上千言的书,历陈不可对后赵用兵,石虎是什么人?岂能随便招惹!司马衍还算有点理智,没有由着庾亮的性子,也没有被王导带偏,否决了庾亮的建议,下诏不让他转移镇守之地。由此可见王导的性格,外表温和,内心忌刻,睚眦必报。幸亏有一个郗鉴在他们之间协调,长期斗下去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儿。是年七月十八,王导因病去世,司马衍下诏丧礼比照博陆侯霍光和安平献王司马孚的旧例,参用天子礼节,可谓极尽哀荣。史书评价,王导清简寡欲,善于顺因事势获取成功,虽然平日里看起来什么都没干,回过头一看,一切尽在掌握,财政还有富余。王导一共辅佐了司马睿、司马绍和司马衍三代君王,长期担任相职,位高权重,自己却仓无储粮,衣不加帛,操守也无可挑剔。总而言之,王导是个复杂的人,你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他。不过,相比庾亮那种没什么能耐却喜欢乱作为的人,王导更可以作为社稷之臣。毕竟,他是个聪明人,也有自己的底线。王导在世时,曾和庾亮不约而同的向司马衍举荐丹杨尹何充,请求作为自己的副职,并且道:“我死以后,希望能提拔何充到内廷供职,那么国家就无可忧虑了。”何充因此被授予吏部尚书。王导去世后,司马衍征召庾亮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以代替王导辅政,庾亮固辞不受,坚持镇守在外,何充就此上位。七月十九,司马衍以何充为护军将军,录尚书事;庾亮的弟弟会稽内史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何充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得到庾亮和王导的一致认可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既是庾亮的妹夫,又是王导的姨外甥,他的母亲是王导妻子曹淑的姐姐,王导是看着他长大的。无论王导和庾亮谁先死,对方都不会反对由何充代替自己的位置,也不用担心他于己不利。而且,何充不仅地位超然,家世显赫,人品也非常靠得住,风韵深沉高雅,以文章德行著称,公认的正人君子。何充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何桢曾任曹魏光禄大夫,父亲何睿曾任安丰太守。出仕后,何充先任王敦的属官,后转任主簿。王敦之兄王含时为庐江太守,贪污腐败,行为不检,王敦曾于座中向众人夸奖道:“家兄在郡为官,肯定清廉,庐江人倍加称赞。”何充正色道:“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与大将军所言不同。”王敦默然不语。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他却泰然自若。何充因此得罪了王敦,被降职为东海王文学。王敦败亡后,何充时来运转,开始得到重用,平步青云。如果说何充是正人君子,那和他共执朝政的庾冰就是劳动模范。庾冰担当重任后,治理政务不分昼夜,对朝臣彬彬有礼,不遗余力的提拔后进,因此朝野人士都同声称赞,认为他是贤相。王导辅佐朝政时,对待下属非常宽松,庾冰则依靠威刑,丹杨尹殷融劝他宽容一点,庾冰道:“以前丞相那样的贤良,宽松为政尚且不能胜任,何况像我这样的人呢!”言下之意是矫枉必须过正。范汪借助天象进言道:“不久前,天象错乱失度,足下应当有所匡正。”庾冰道:“玄奥的天象岂是我所能测知的,正应当夙兴夜寐,以尽人事。”始终坚持自己的执政理念。针对流民众多没有户口的情况,庾冰开始核实户口,清理出没有姓名的人一万多名,用以充实军队。庾冰还喜好检察揭发,近于繁细,后来矫枉过正,又宽松纵容,宽松或是严密,都出自他一己之意,法令渐成空文。从维护朝廷纲纪、增强国力的角度来说,庾冰的做法并没有错。可惜的是,如今的东晋不是他可以改变的。王导死后一个月,郗鉴也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向朝廷上表,建议由蔡谟接替他的职务。司马衍尊重了他的遗愿,在郗鉴死后,立即以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州、兖州、青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假节。蔡谟出身名门,世代清流,曾祖父蔡睦曾任曹魏上书,祖父蔡德曾任西晋乐平太守,父亲蔡克曾任从事中郎,与郗鉴并列兖州八伯。从这时起,东晋直至南朝,出现了几个官宦世家或者门阀,比如琅琊王氏和后来的陈郡谢氏,蔡氏、何氏、江氏历代清流。一个多月的时间,王导和郗鉴相继去世,虽然何充、庾冰和蔡谟等人相继填补了他们的空缺,但仍然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进步的好机会。如何才能快速的进步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立下军功、收复失地。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左卫将军陈光,他主动请求讨伐后赵,司马衍同意了,下诏让其进攻寿阳。刚刚接替郗鉴的蔡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上疏道:“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相望,一城受敌,各城必然来救。再者,从京师前往寿阳需要五十多天,前锋尚未抵达,敌人已经知道了,骑兵可以快速驰援。如果不能快速取胜,胡虏骑兵突然到达,失败在所难免。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锐,用国家精锐攻打敌人的下等城邑,即使取胜也得利甚微,失败则损失惨重,不是深谋远虑之策。”最终,司马衍下诏停止了陈光的北伐请求。然而,蔡谟可以阻止陈光,却无法阻止庾亮,东晋也由此深陷北伐的泥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