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将至,古人是如何过年的?这些诗词告诉你

 文冠厚朴 2022-01-29

图片

文 | 向小园 ·  图 | 网络
图片

每逢新春之际,总是家家户户最忙碌热闹的时候,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在浩浩汤汤的春运中辗转归来,

与家人一起扫尘买肉备年货,闲暇之余聊聊近况、侃侃未来,是一年中难得放松的好时光,惬意而温馨。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早已流传数千年,如今我们许多过年习俗都是自古承袭的。

或许我们无法回溯时光,感受古人的“年味儿”,但不要忘了,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中,有着诗词这一瑰宝。

正是因为古人对生活足够真挚热爱,我们才能在一首首诗词中感受着他们个人的沉浮起落、家国的繁盛兴衰。

如今正逢新春,何不穿越古今,在诗词中与古人过个年呢!

图片

《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陆游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据古书《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朝才被称为“年”,也就有了过年的说法。

古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饮屠苏酒、写春联等。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时期神医华佗采用数十种中药在酒中炮制而成,

后经唐朝药王孙思邈改良,成为春节家家户户必喝的药酒,具有驱寒避瘟的功效。

图片

贴春联,原为挂桃符,桃木具有驱鬼压邪气的作用,古人会将鬼蜮的两个守门神仙神荼、郁垒刻在桃木上,达到祈福灭祸的效果。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桃木被红纸取代,并在其上写下字数相等意思相应的短诗,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贴春联。

陆游的这首诗是写除夕夜雪时分的场景,此时诗人喝了半盏的屠苏酒

紧接着拿出纸笔,开始在灯下写桃符。短短两句,便使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图片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宋·苏轼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守岁是春节的精髓,所谓“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古时守岁,常常要守一整夜,等到初一早晨方可开门,不仅要佩戴香包辟邪,还要吃小点心。

苏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孩子守岁时,打瞌睡却坚持笑语喧哗的青春喜庆,也描述了老人守岁时老而弥坚的情态。

全诗借助对守岁时的场景描述,暗含着惜时如金的勉励,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莫让自己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流。

图片

《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文征明 


友人拜年都是递上名片不求见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满了名贵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世人
认为这样更简易,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

图片

拜年,也是我们过年期间的一项必要行程,是温情的来往走动,自古便备受青睐。

《清嘉录》有载: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古时候,如果亲戚朋友太多,主人便会差人送去名片拜年,这种习俗最早见于宋朝,于明代时大肆盛行,当时称为名刺。

文征明的这首诗,诙谐尖锐,有人拜年是诚心,有人拜年却因利,至于究竟何如,想来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不过时至今日,拜年已经成为一种礼节了,虽少了名帖亲送,却也有短信祝福,更亲近些的也会登门拜访。

亲友来往间,是人情世故,却也是诚挚祈愿。

图片

除夕将至,家家团圆,节日气氛愈浓,在此借古人诗词,小话新春。

愿诸君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平安顺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的一年,不必忧虑逝去的酸甜苦辣,

请满怀期待的走好脚下每一步,迎接未来每一天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