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从台北快递寄来厚重的《茶艺》杂志,刊登笔者两篇文章,见证了漳浦在功夫茶方面的历史地位。 这是2022年1月出版的《茶艺》杂志第79期,A4大开本全彩印刷,系“杯必若深珍藏”特辑。此大特集,以功夫茶传播地区为纬,以历史之探为经,汇集十多篇文稿、廿多位收藏作品。主要内容分为文章及器物赏析两大单元,让读者可以进入清代欣赏品茶之韵事,窥及各种各年代的古若深杯,其胎薄体轻、纹饰细腻,制作工艺极为精细的古瓷青花,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杂志集团编辑长梁俊智“筹办取材三年”的成果,他认为这是“关于华人茶功夫最重要、也是最难攻克的一环---杯必若深珍藏 ”,将有关若深杯的研究文章、图片,前所未有地集中于一刊,图文并茂,殊为难能可贵,十分值得称赞。 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他作诗写道:“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功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把功夫茶习俗形容得出神入化。 图为梁俊智编辑长(右二)、陈竑晖董事长(左一)、林溪河会长(右一)、严利人(左二)在功夫茶传习所合影 2021年11月,台湾资深媒体人、茶人梁俊智编辑长,为研究若深杯,在广东鸿鑫隆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竑晖(漳浦赤湖人)带領下,寻寻觅觅找到漳浦。并与漳浦县茶业协会会长林溪河一起,来到功夫茶传习所,采访了笔者。梁俊智编辑长听了介绍,看了有关资料与图片,十分兴奋,如获至宝。对漳浦地区清朝贡生蓝国威之墓中出土,雍正时期功夫茶具陪葬品,陈鸣远紫砂壶、若深珍藏款白釉兰蕊瓷杯,以及遗有武夷茶的椭圆形锡茶叶罐等历史,询之甚详。此后,又让笔者请县博物馆提供图片,足见其严谨认真。 特辑中收录笔者两篇功夫茶研究文章及有关图片,计九个版面。阐明:功夫茶在漳州、泉州、台湾及潮汕一带最为盛行,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讲究活水活火和冲泡的功夫,品饮的功夫。从现有材料分析,可以认定闽南功夫茶是功夫茶的源头,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发祥地。功夫茶泡法应该始于明末清初。功夫茶的出现,早期离不开三要素:武夷乌龙茶、紫砂壶、小茶杯。必以武夷之茶,必以大彬(鸣远、孟臣)之罐,必以若深之杯。紫砂壶和若深杯均以小为尚,联袂形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