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的拐角处

 诗意淡泊 2022-01-30


与一位朋友聊起高中校园里的很多趣事,突然感觉着时光的恍惚迷离,或许她一直还在那个校园里生活的缘故,谈起一草一木,都那么亲切温暖。而我,因为隔了久远的岁月,一切恍若在梦中。谈着谈着,居然谈到了那个神秘的院子。高中某一年,教室在四楼,下课了同学们蜂拥站在前廊上,扶着栏杆眺望到的所谓远方就是许多纵横交错互相连接着的四合院。其中有一个庭院,仿佛僻静的港湾里一艘老旧的船,已经完成了它漂泊远航的使命,静静地停泊在岁月深处,定格为一道沧桑的风景。一年四季很少看到院子里活动的人影,偶尔会有个老人佝偻着腰身,从正房里颤颤巍巍的走出来,半分钟挪一步老态龙钟地,十点半的课间操时间,往往是出来倒便盆的样子。那个院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让时光沉下去又沉的暮年。记得在王鼎钧的回忆录《昨天的云》里有一篇文字,仿佛是为这种场景而写的:

我常想,“暮气沉沉”一语,准是为外祖母家这样的庭院创用的。青砖灰瓦盖成的高屋高楼四面围住灰色方砖铺好的天井,整天难得晒到阳光,白昼也给人黄昏的感觉。房屋的设计毫未考虑到采光,偶然得到一些明亮又被紫檀木做的家具吮吸了。建造这样的家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那时,外祖母家的房子已经很老旧了,砖墙有风化的现象,转角处线条已不甚垂直。造墙用的青砖本来颠扑不破,现在用两掌夹住一节高粱秆,像钻木取火那样往墙上钻,可以弄出一个个小圆洞来。好像这些用泥土烧成的青砖即将分解还原,好像一夜狂风就可以把这片房屋扬起,撒落在护城河里,在田塍上的牛蹄印里,在外祖母的眉毛和头发里。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一切马上不同了,好像这家宅凝固成坚厚的城堡。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而神经中枢就是二姐的卧房。

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回想起来,年轻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

推而广之,对一个社团,对一座军营,对整个世界。”

那个院子,很需要一个云雀般的二姐,来带点年轻生命的活力。同学们经常猜测着关于那个院子里可能有的故事,或许子女出国定居生活不得不留下风烛残年的空巢老人,或许是本来就鳏寡孤独者居住的老宅。各种猜测,充满神秘蛊惑感,很想有个知情者能够揭晓答案。毕业之后友人各自分飞,很多迷惑也沉到光阴河里无心打捞了,可若干年后又提起那个院子里的未解之谜,还是有些困惑。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物种的延续,更是维持一种生命活力与家庭生机的源泉。每个家庭,有了新生代才有了活力。

记忆的拐角里,总藏着一些七零八落的事。某一刻,突然涌起来一些场景,莫名感慨。一则永远不会给出答案的谜题,依然留在内心,继续迷惑着。或许永远无解,但每一次的回忆里,总会跳出来。人生,就是这样吧。很多的事,其实原本不需要答案,世间一切的存在,都有其偶然性或必然性。存在即合理。而我们的人生中,也必将会有一些困惑是不需要去求证的。糊涂,是一种境界,只记取当下的感觉。努力让自己舒心,学会转移与消化情绪,不如把那些人生中解不开的结,打个漂亮的蝴蝶结。记忆也会变得轻松,如此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