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笔记】211-220:大上海发展三件事(作者:诸大建)

 hyd129 2022-01-30
图片
211
图片

1927年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黄郛上任,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筑一条环绕租界的道路,限制租界的无休止扩张;另一是吴淞筑港并在吴淞与租界之间开辟新区,以削弱租界的重要性。两个建议凝聚了租界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政治精英和地方绅士想做的三件大事,发出了上海发展中国式城市的声音。

图片

黄郛

黄郛(1880-1936),字膺白,浙江嘉兴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京政变等,与陈其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上海光复后,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府都督,黄郛任沪军第二师师长,蒋介石任光复军团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1927年担任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

图片

黄郛与蒋介石

图片
212
图片

1866年太平天国熄灭以后,上海租界当局一直以越界筑路的方式扩大空间范围。上海光复后,李平书作为民政总长领导地方自治,开始放开手脚阻止租界的扩张。191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东华德路今长阳路至引翔港筑路,李平书就此照会工部局,说工部局如需租地筑路,需要经过民政长承认方可办理。

图片

曾竖立在豫园荷花池中的李平书铜像

图片
213
图片

南市与闸北,当时分别成为南边阻挡法租界和北边阻挡公共租界的两个前沿,扩展与反扩展的许多事件曾经在这里发生。先有四明公所两次抵抗法租界侵入事件,后有闸北绅商搞地方自治以防被公共租界侵吞的行动。但是这样的局部的和被动的抵制是不够的,上海成立特别市之后需要有更加全局性的布局。

图片

四明公所旧影

图片

图片
214
图片

跳开租界搞中国式新城市是从吴淞设想搞商埠开始的,但是先后搞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一次开埠是1898年,伴随在吴淞与上海之间建设淞沪铁路,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清廷请求吴淞自开商埠,准许中外商民共同居住,得到清廷批准。但是随着黄浦江的疏浚,吴淞第一次开埠很快以失败告终。

图片

1897年在原吴淞铁路的遗址上重建淞沪线,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09千米

图片

淞沪铁路沿途站点在随后的岁月动荡中几经变迁

图片
215
图片

1920年北洋政府决定在吴淞第二次开埠,由张謇担任商埠督办。1923年张謇提出了宏伟的开埠计划,强调吴淞开埠不宜以旧改新,而是要从平地建造,建设独立的新城市,规划建设面积达430余平方公里,包括工业、住宅、教育、劳工等分区。张謇的吴淞开埠计划,借鉴了欧美新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可以认为是后来的大上海计划的先行者。

图片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中国近代实业家和政治家。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1912年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后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20-1925年任吴淞商埠督办。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张謇的大生纱厂走向衰落。1926年在南通病逝。 

图片

张謇就职宣言

图片
216
图片

在这之前,张謇在南通实业兴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1899年至1911年,张謇以通州为基地,以棉纺业为中心兴办企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从此开始起步。清华大学的城市研究大师吴良镛院士,说张謇打造的南通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城市。

图片

改良上海计划第四图


图片
217
图片

吴淞第二次开埠很有吸引力,随着公路和街道的辟筑,贸易开始兴旺,大学在这里集聚,以吴淞镇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是计划实施最终还是遭到了挫折,1925年在吴淞宣布重新开埠不到5年,张謇向北洋政府发出辞职报告,宣告了吴淞第二次开埠的失败。

图片

解放前吴淞口时辰钟

图片

解放前的吴淞口

图片

20世纪80年代吴淞口远眺

图片
20世纪80年代的宝山县城街巷
图片

20世纪80年代末的吴淞镇

图片
218
图片

吴淞第二次开埠失败被认为有内外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当时军阀割据和混战,在乱世中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极其艰难。第二,政府没有能够掌控上海发展的命脉即水运能力,在黄浦江得到疏浚之后,吴淞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第三,吴淞属于宝山县,南市和闸北属于上海县,行政管辖的分割严重影响了新城市计划的实施。

图片

图片

吴淞开埠纪念广场

图片
219
图片

有关上海建设新商港的设想缘起于孙中山。1925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和两种可能的方案。一种是在上海南面的乍浦建设全新的深水港。另一种是将上海现有港口改良成为深水港。后者包括黄浦江改道在浦东开挖长达45公里的运河,在黄浦江下游的杨树浦建设一个巨大的船坞。

图片

孙中山先生

图片
220
图片

1927年上海成立特别市,使得以上三个方面的前人探索能够汇聚和整合起来,由此促成了对后来的上海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有重要影响的两大行动。一是修筑中山路阻断租界扩展,形成新的申字形空间结构;二是促成大上海计划出台,在江湾建设华界新市区,在吴淞建设新商港。

文章来源:“诸大建学术笔记”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