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合】2022届上海16区高三一模分类汇编:文言传记(非二十四史)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1-30

【编者按】文人写的文言文人物传记,是高考语文全国卷选材方向。上海卷的选材和设题,尤其是简答题,可资借鉴。

2022届上海16区高三一模分类汇编文言传记

文言文阅读三原则

 1、逻辑原则  即天子闻 ,王以何处   当vs即使

  2、语法原则

  3、事件结果倒逼法   为什么会纠结某一个点出不来,阅读过程中按顺序的阅读方式,一旦某一环出现读不懂,就会一直纠结下去(阅读: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典册与尤袤对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学士。上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译文: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中进士,屡次升迁官至秘书郎,授任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书籍记录和尤袤共同掌管。按照以往惯例,行三制又宣学士。皇上想试试倪思是否能行,结果倪思一个晚上一并起草了四道除授公师的制书,)加粗就读不懂,会一直纠结。

  人物传记 就是围绕人来写,通过做一件一件件事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因此先抓几件事、抓事件结果、抓来龙去脉(事件发生的原因)  由果溯因

主谓宾跳读法。

   读不懂文章,本质是这个句子没有办法让你从逻辑上将上下文联系起来,用任何的逻辑的连词都没法联系,这时候跳读就可行了,跳去那些有可能我们安放不了位置的句子,让剩下的句子之间产生因果逻辑。

2022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

传主

出处

实词解释

实词选义

3

4

5

6

7

普陀

钱九思

《明史》

活、历

恂恂、侵

翻译

断句

概括执政方面建树

人物塑造


长宁

钱若水

《涑水记闻》

当、趣

狱、屏

翻译

断句

分析人物语言的方式和语气

人物形象(分析任务的可称之处)


杨浦

袁先生

·薛季宣

苛、莫

就、刺

断句

翻译

推究原因

人物形象(根据人物事迹,分析作者“君子儒”的标准)


虹口

李秉

《明史》

发、厘

恤、疏

断句

翻译

探究原因(对人物行为做判断)

分析人物性格


徐汇

李陵

《汉书》

相直、抑

殉、罔

断句

翻译

从剪裁角度分析写作意图(与《报任安书》)相比

评析观点(白居易《李陵论》)


宝山

李贺

《新唐书》《旧唐书》李商隐

率、讽

省、差

断句(选)

翻译

概括事迹(新旧唐书比较)

史传与文学传记的叙事比较(情境)


松江

黄公

·张岳松

病、狱

虞、笃

断句

翻译

分析人物语言的语气

评价作者对人物的评定


崇明

鲁裕

袁枚

再拜、具

谢、视事

翻译

断句

概括人物行为

分析人物语言说服力


青浦

李密

陈情表


吊、薄

敬意、谦词

翻译

概括陈情表的“情”

分析表的特点(填空)


静安

采苓子传

·宋濂

被、华皓

齿、纫

断句

翻译

简述观点

谈谈“隐或不隐”的人生选择


奉贤

谢密

《南史》

一、就

让、陈

断句

翻译

人物塑造



浦东

胡松

《明史》

干、简

秩、条

翻译

断句

分析人物语言说服力



闵行

苏烈

《新唐书》

《旧唐书》

北、薄

矫、当

翻译

断句

分析概括军事素养

分析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达


黄浦

陆贽

《新唐书》

谢、庶、恤、短

/

断句

翻译

进谏的方式(vs课文,选)

概括原因(比较新旧唐书两个文本)


嘉定

袁绍

《后汉书》

几、亮

方、局度

翻译

断句

分析人物语言的逻辑

分析根源


金山

孟珙

《宋史》

麾、徇

趣、权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对比课文、选)

断句(选)

翻译

分析策略

分析人物语言的方式、语气

解答题:

A:人物形象: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概括+四字短语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还有:

通过生活中的琐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项脊轩志》);

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评价人物形象:有三种考查形式,(1)(最传统的)给出对传主的评价(出题人的评价,古人的评价,谥号,归入列传中的“贰臣传”等),要求从文中概括与之相关的内容;(2)要求对“对传主的评价”进行评价;(3)要求对传主的言行进行评价

相应的答题方式:(1)先理解“评价”的词语的含义,再从文本中寻找能够佐证这一评价的语句,概括回答即可;2)全面理解传主的言行,对“评价”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3)先概括传主的言行,再依据上下文内容、传统文化价值观、甚至现实中的价值观,对传主的言行做出辩证的评价。

人物语言:指的是人物劝说、进谏、号召、反驳等言语,“分析、评价人物语言”,即分析、评价此类言语的效果。需要思考的角度有:①说话人的身份;②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③说话的情境;④说话的技巧,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次思路,引用、举例、比喻、类比等手法。

B:分析原因:回到文中去看到相应段落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给分,3分4分两个得分点,2分往往只有一个得分点。

C:段落作用:

结构+内容。一定要注意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所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个点。

D:评析:

+析:和散文中的评析类似,有两块内容。

【崇明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事件:取代县令之职)。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结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老年人拜了两拜询问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鲁公拱手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就径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竟拍马飞驰而去。

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 tǎng故又如是【挪用金币的原因是第2段为母】。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双重假设,给田公台阶下】。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变色下阶,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到省以后,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这是我们平时没有教诫,以致有这样狂妄背理的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叹息着说:“奇男子!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

(节选自明·袁枚《书鲁亮侪》)【且有改动】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再拜问讯( 拜两拜 )    (2)汤浴我( 准备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两司起立曰( C )

A.推辞        B.告诫       C.道歉       D.感谢

2)恨不连夜排衙视事 B )

A.审问案情     B.到职办公    C.查访情况    D.官吏上任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鲁亮侪)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拍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

评分说明:补足省略、“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共6点,1点1分,错一点扣1分,扣完为止。

17.第③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8.文章开篇说:“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奇”的表现。(3分)

一是微服赴任,查访实情;一是破例让印,不贪权位;一是直面严官,明辨区直。

评分说明:1点1分。

19.第③段中鲁亮侪的申辩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4分)

首先以退为进,直陈自己求官心迹,并非不愿完成使命,缓解田公情绪;接着,摆明中牟县耳闻目睹之事实,以正田公视听;紧接着以假设形式委婉道出他回来报告情况是出于对田督的忠诚,并引发田公反思自我行为;同时,点明李令有孝心和贤明,正是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当今皇上所要表彰的,以皇帝权威增加自我说服力。整个申辩逻辑严密,以退为进,委婉谦和,外柔内刚具有说服力。

评分说明:语言逻辑严密2分;语气态度、表达技巧、借助权威,共3点,1点1分,给满2分为止。

【黄浦】(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陆贽列传

①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陆贽任翰林学士时,年纪还很轻,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跟随皇帝在奉天避乱的时候,白天晚上进朝面见,皇帝亲信倚重,官位相当的人都不敢奢求这样的待遇。陆贽曾经对皇帝说:“如今叛贼遍布天下,陛下您应该深切地责备自己,反省悔过,来感化人心。陛下果真不惜改正过失,用辞章向天下认错,让我无所顾忌地执笔直抒,也许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在奉天所下的制书,即使是武人悍卒读了也没有不感动流泪的。等到陆贽匡辅政事时,不敢顾及自身,碰到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②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路上有向皇帝进献瓜果的人,皇帝赞许他的心意,想要授予他试官(未经正式任命的官职)的职位。陆贽说:“爵位是天下共有的器物,不可以轻易地授予。”皇帝说:“试官只是一个虚名,而且这件事我已经了宰相商量过了,你就不必疑虑了。”陆贽上奏说:“没有功劳却能获取爵位,那么爵位就被人看轻,没有犯罪却滥用刑罚那么法律就为人所轻慢。现今所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有人规劝他(这样做)有点过头了,他回答说:“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哪里还会顾虑其他呢?”

③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皇帝自己任用了裴延龄。陆贽说:“裴延龄邪僻乖张暴躁行为不正,不可任用。”皇帝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不久裴延龄因为奸滑谄媚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天下人都憎恨他,但没有人敢说。陆贽上书苦苦进谏,皇帝不高兴,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裴延龄揣摩皇帝对陆贽的恩情已由浓转薄,用各种方法诋毁诽谤,指摘陆贽的过失,于是皇帝发怒,想要诛杀陆贽,依靠阳城等人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论说辩护,才被贬作忠州别驾。韦皋多次上表请求让陆贽替代他担任岭南节度使,皇帝依然忌恨陆贽,不肯给他这个职位。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泚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言天下( 向……认错 )  (2)叛者革心( 希冀  )

3)皇它乎(  顾虑 )    4)谗百绪(说坏话  )

15.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

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答案示例:现今担忧的是爵位轻贱,想办法使它贵重仍然担心不够贵重,如果又自己随意弃置,那拿什么来勉励人们呢?

评分说明:“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6个点,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其中“若又自弃”“将何劝焉”可按照宾语前置翻译。

17.阅读选文中陆贽与唐德宗的对话,判断陆贽的进谏方式与下列文本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D )。(3分)

A.李斯《谏逐客书》          B.贾谊《过秦论》    

C.李密《陈情表》            D.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8.《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本文节选自《新唐书》,请结合节选内容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5分)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5分)答案示例:新、旧唐书都认为陆贽被逐与朋党同事如裴延龄有关。旧唐书注重了陆贽的行为方式即“激切”的因素;唐书则注意到了国家形势的影响:危难时无可替代,受到重用;太平时则被遗弃,遭到报复;新唐书还认为君子、小人本就无法同时进用,这是从普遍的规律来解释陆贽被逐的原因。

【杨浦】(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袁先生传

(宋)薛季宣

①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战胜)。其众谋奉先生为主,先生逃于金、房山谷间。或劝之就(参加)试求官,先生曰:“官不可苟(随便)求也。”移居蜀富顺。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乡民们商量奉袁先生为主公,袁先生逃到了金、房山谷间。有人劝说袁先生参加科举求得官职。袁先生说:“朝廷的官职不可以随意求得”。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

②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通“暮”,在晚上)而归,因(于是就)不复事邻里,莫详(详细了解)其趋步(行走,引申为行迹)。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名片)谒之,薛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隔了一天)再往,又不得前,屡造(拜访)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过了)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现在富顺县居住,)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现在更加确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像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

③靖康后,天下兵荒甫(刚刚)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拜访)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告诉)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寨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到)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烧)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鼓动)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只)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④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实践)斯语。已归,而闻先生讣,求其书不可复得。呜呼!若先生者,可谓君子儒矣!

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回去之后,就听说了袁先生去世的消息,再想求得他的书信却也不可能了。啊!像袁先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君子儒了!

(有删改)

注释:①免贡:没有考中。②走,谦辞,指作者。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官不可苟求也(     )    (2)子莫而归(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或劝之就试求官(     )

A.完成         B.参加       C.登上   D.接受

2)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 (     )

A.用尖物穿入   B.用话揭人短处  C.刀具      D.名片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

 者 当 自 求 之 他 人 之 言 善 非 吾 有

18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19.第③段中,袁溉的破敌之计为何能成功?请结合文本推究其原因。(4分)

20.“君子儒”一词源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请结合袁溉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心中“君子儒”的标准。(5分)

15.(1)随便、随意、胡乱地(2)(同“暮”)晚上、傍晚、夜晚(2分)

16.(1)B  (2)D(2分)

17. 学 者 当 自 求 之/ 他 人 之 言 善 /非 吾 有(2分)

18.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见(3个词都要看)。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东西(的书、的事物),言辞是用来阐明(表明、表达)道的,为什么(哪里,其他不给了)要那么多呢!(5分)

19.先生最先的退敌之策与乡社义兵相左,最后证明先生有先见之明,致使义兵愿意听从先生之计。(或者:先生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20.先生不随意地求官。君子儒要追求仕途要有原则(或:淡泊名利)。

先生从二程,又从薛翁。君子儒求学问没有门户之见。(或者:薛先生再三为难他,不愿与之谈论,最终授教。君子儒要三再虚心求教。)

先生带领乡邻抗击金人及群盗。君子儒要经世致用(有用于世、不读死书、为国家大业献出自己的智慧、不仅博学还有计谋、学以致用)

先生自言“做学问力求己见”,将此作为学规告诫弟子。君子儒要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

【徐汇区】(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9题。(20分)

李陵传    班固

①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译文】李陵字少卿。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职务。他擅长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属下谦虚礼让,名声很好。

②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将(率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诏陵以九月发(出发)。

【译文】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军队承担运送物资的任务。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独立率领一支军队,分散单于兵力,避免单于兵力集中对付贰师军队”武帝说:“我派出的部队太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率兵出发。

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大约)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弓)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黄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脱身)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译文】李陵李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军队遭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率领部下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至山上、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亡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黄昏后,李陵叹息到:“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如果)能再得到几十支箭,就足句逃脱了。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着他们,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回去见陛下了!”最终投降了。

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认为应降罪)陵。迁盛(极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转斗(战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打击)亦足暴(扬名)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回报,报效)汉也。”上以迁诬,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译文】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回朝廷,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认为应罪罚李陵。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解说:“李陵常不顾自身安危解除国家危难。率领的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深入匈奴腹地,阻止数万敌军,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然兵败,但他对匈奴的打击也足以使他名扬天下了。李陵没有以死尽节,应当是想找合适的机会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有蒙蔽之意,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在元平元年病死。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与单于相直       

2)抑数万之师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

A. 为……牺牲   B.谋求       C.追求    D.奉献

2)上以迁诬罔(  )

A. 劝阻    B.陷害     C.蒙蔽   D.欺诈 

16. 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

17. 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18. 《李陵传》第④段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对原文进行了取舍,请从剪材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4分)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诋毁)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9. 白居易不认同司马迁和班固对李陵投降的态度。阅读《李陵论》节选,对白居易的观点进行评析。(5分)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

14.2分)(1)遭逢、遇上    (2)阻挠,阻止

15.2分)(1A   2C

16.3分)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分3分为止。

17.4分)恰巧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就逃亡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

评分说明:“会”“为……所”“亡”“具”“且”,每个单句一个扣分点。

18.4分)答案示例:本文详叙了李陵以少战多事迹,引用史家的话强调两点:李陵为国死战称得上名将,被逼而降是想伺机报效国家,情有可原;司马迁的信详写李陵作战勇猛,意在强调自己为李陵辩护是出于公正,借此抒发自己的公正和忠君不被肯定反遭刑罚的愤懑。

评分要点:选材分析各2分,用意各2分。

19.5分)答案示例:白居易持传统君臣伦理观来评价李陵,李陵奋勇抗敌但战败而降不算勇敢,为保全性命而降敌是对朝廷不忠,给家族带来灾祸就是不孝,这些评价抹杀了李陵为国而战的忠诚和功业,而两位史学家能客观叙述李陵的战绩,体恤李陵的境遇,作出公允的评价,更尊重事实和人性。

评分要点:对不同观点的阐释各1分,评价各1分,整体表达1分;可反对、可赞同白居易观点,视理由阐释斟酌赋分。

【虹口区】(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

李秉,字执中,是曹县人。小时候成为孤儿,努力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

景泰二年(朝廷)命令他协助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军饷,(李秉)揭发刘琏侵占贪污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兼参与协助军务。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寇贼的侵犯,耕牛农具全被抢走。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送给屯田的士卒,每人给钱购买谷种。刘琏全都把它给予出守的京军,一点也不给屯田的士卒,另外还停发他们的月饷,可是征收屯粮十分急迫。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政策,宽厚地体恤屯田的士卒。不久又上书陈说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军中把有妻室的人算作有家,每月给饷一石;没有家室的减去四成。即使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人,一概按没有家室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全部增加供给。”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③秉尽心边计,不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李秉为边疆的谋略尽心尽力,不顾仇怨。(他)弹劾总兵纪广等人的罪行,纪广攻击李秉来解脱自己的罪责。皇帝召李秉回到朝廷,因谏官们纷纷求情,就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往调查,最终留下李秉。当时边民大多流离迁移,李秉广泛招徕,恢复生产的人奏请每月给予粮食。军人家人因被寇贼残杀掠夺没有依靠的人,官府替他们赡养,或者出资让他们回乡。改正各种政事的弊端,分条陈述的奏章有百十份,大多被允许施行。

④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秉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引咎,略不自辩。

(景泰)三年冬天,吏部尚书王翱退休,朝廷推选代替的人,皇帝特地提拔李秉担任。李秉坚决地澄清进入官场的道路。监生需要依次任职的有八千多人,李秉请示分别考核。罢黜平庸低劣的几百人,于是怨恨诽谤声四起。正碰上外地官员进京拜见皇帝接受考核,李秉斥退的人很多,又大多是大臣同乡故旧,大家的怨恨汇集在一起。而大理卿王概也想使李秉离职以代替他的职位,就和彭华谋划,唆使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弹劾李秉十二条罪状,并说他暗中勾结资深御史依附自己来独揽大权。皇帝很生气,以李秉徇私改变法律,辜负了所担任的使命,取消李秉太子少保,并让他退休。在李秉被弹劾的时候,气势汹汹,将要逮捕李秉。李秉对人说:“替我向彭先生谢罪,定我的罪是皇上的命令。只是不要让我入狱,一旦入狱,则我必定不会出来,恐怕伤了国家的体面。”于是上疏承担过错,一点也不为自己辩解。

 (节选自《明史·李秉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1)发琏侵牟状(                  2)厘诸弊政(          

16.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

  1)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A.考虑    B.抚恤    C.怜悯  D.顾虑

  2)因具疏引咎(   

       A.分条陈述  B.梳理C.疏离  D.撰写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

   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19.作为皇帝,当彭华诋毁李秉“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他是否会取信?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来印证你的判断。(3)

20.李秉的仕途沉浮与他哪些性格特点相关?请联系全文进行分析。(4)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发”是揭发的意思,句意为揭发刘琏侵占贪污的状况。

2)“厘”是改正的意思,句意为改正各种政事的弊端。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恤”是顾虑的意思,句意为李秉尽心尽力做好边防事务,毫不顾虑怨言。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句意为于是备文分条陈述承担过错。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结合上文“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可知“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是另一种情况,宜在后面断开,“非义”是对前文的判断,在前后断开,“当一体增给”,是建议做法,在前面断开。

所以正确断句为: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

句意为:即使有父母兄弟而无妻子,一律按没有家庭处理,不合道义,应当同样增加补给。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罪”,名词用作动词,定罪;“秉罪惟上所命”,判断句,定我的罪是皇上的命令;“第”,只是;“毋”,不要;“国体”,国家的体面。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

“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皇帝很生气,以李秉徇私改变法律,辜负了所担任的使命,取消李秉太子少保,并让他退休。可知皇帝听信了彭华的诋毁,认为李秉徇私改变法律,有负使命,将他革职,让他退休。

2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可知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并因此得到提拔。

“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奏百余章建议,大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也因此得到皇帝信任,皇帝特地提拔李秉担任吏部尚书一职。

“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可知,李秉弹劾总兵官纪广等罪时差点被纪广攻击成功,幸好查明事实,李秉得以仍然留守边防;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致使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这与他刚正不阿性格有关。

【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黄公传

(清)张岳松

①公姓黄氏,讳奕瑞,新城人。戊戌成进士,授河南郾城令。

黄公,讳名黄奕瑞,是新城人。戊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郾城令。

②郾故孔道役繁(通往某处必经之关口;大道道路;),吏掾为奸,公增驿马,捐奉厚役直,民以不病。陂塘(畜水曰陂,塘也,蓄水的池子。)有便民者,贡士某利而争之,公召至,指状诘之曰: “若欺愚民耳!若列成均,若业苟利民,抑或乃为民祸邪?”某大惭悟。劣绅被讼袖赌具诬县役觊自免公立擿其狡,重惩役,其明允类此。

郾城为了使原来的道路通达,以致劳役繁重,官吏狼狈为奸,黄公增加了驿马,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作为繁重劳役的费用,百姓因此不再劳乏困顿。有一个给百姓提供便利的池塘,某贡士为了获利而占用了它,黄公把他叫来,指着百姓的诉状诘问他说:“你这是欺骗无知的百姓罢了!你身居最高学府,你做的事是为百姓谋利,还是竟然给百姓带来祸患呢?” 某贡士非常惭愧,彻底醒悟。土豪劣绅被起诉,袖子里藏着赌具诬告县衙的差役,企图免去自己的罪过,黄公立即揭穿了他的狡诈行为,加重惩罚他去做劳役,黄公大抵都是这样的明察。

③时河屡决,大吏檄征料物,邻邑派民亩钱八十,公弗从。州牧恚曰:“公长者,若他邑何?”不得已,减其倍。顾每以耿介忤上官意,乃委监疏引河,且檄发部民充役,公不听,单骑趋河干,出直募役。将竣事,黄流赴引,势汹怒啮,堤摇摇欲震,官民争避走堤上如织。公亟谒巡河朱公,大言曰:“今河堤将合,不因此时堵御堙塞抵挡防御,堵塞),反各奔避,听其溃决,亏前劳,误大计,莫此为甚!”巡河大惊,如公言,堤得无虞。

当时黄河屡次决堤,上级大官发布檄文征收材料,相邻的城邑摊派给百姓每亩田出钱八十,黄公没有听从。州牧愤怒的说:“您是德高望重的人(还不服从),又能把其他的城邑怎么样呢?”没办法,只好按减半来摊派。只是常因(黄公)正直不阿违逆上官意愿,于是(上级)委派他去督查疏通导引河道,又以檄文征召邑民百姓担任差役,黄公没有听令,单人独马跑到河岸,拿出钱财招募差役。将要竣工的时候,黄河水又泛滥了,气势汹汹,奔腾怒吼,河堤摇摇晃晃,不停震动,官吏和百姓争相逃跑,河堤上行人如织。黄公赶紧去拜见负责巡河的朱公,大声地说:“现在黄河堤坝将要合拢,(人们)不趁着这时候阻挡抵御,堵塞漏洞,反而各自奔走逃避,任凭大水冲决(堤坝),白费了之前的劳作,耽误了大事,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了!”巡河官员非常吃惊,按照黄公说的去做,河堤没有出现忧患。

④公为民频蹙无虚日,又念父不肯就养(侍奉;奉养),违侍久,谋弃官去。公归里,友朋宗党,周济如不及。家益窭(贫穷),布衣粗粝,泊如也。伟姿仪,动止有度,无疾言遽色,真意肫挚(真挚诚恳),与物一体。故人无贤愚,咸所推重,有忿争,得一言而释,里中鲜讼狱。

黄公一心为百姓操劳,没有一天空闲,又考虑到父亲不肯到自己身边接受奉养,(自己)已经好久没有侍奉父亲,打算辞官离开。黄公回到家乡,朋友和宗族的人,他唯恐接济不到。自己家里更加贫穷,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糙的饭食,恬淡无欲。黄公身材魁伟,仪表堂堂,行为举止有风度,没有粗暴急躁的言语神色,为人真挚诚恳,和别人相处融洽。因此,无论是有才德的人还是愚笨的人,全都给以很高的评价,乡里如果发生忿怒相争的事,能有黄公说一句话就解决了,乡里很少有诉讼的案件。

⑤公赋归,讲学先敦行,以身为教。及门成就多笃行之士。公以道光元年卒,年七十有六。  

黄公辞官回家后,为人讲学,笃学敦行,言传身教,来家门求学者,许多都成为品行忠厚的读书人。黄公于道光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⑥论曰: 公出为循吏范,处为儒者宗,里闬之间,饮人以和,息争崇让。郭林宗称叔度如千顷陂,公其嗣音矣。方其以学行取科第为贤邑宰,使竟其用,叔度之俦也。

评论说:黄公出仕为官成为官吏的典范,处世堪称儒者的榜样,乡邻之间,与人为善,止息争讼崇尚谦让。郭林宗称赞黄叔度有如千顷之陂,黄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当他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品行,考取科第功名,成为贤能的县官,最终能人尽其用,这是黄叔度之辈的人啊。

【注释】①成均:泛称官设最高学府。②叔度:黄叔度,东汉隐士,当世学者奉之为圣贤。郭林宗谓其“汪汪若千倾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民以不病(   )            (2)里中鲜讼狱(   )

16.为下列句子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堤得无虞(  )

A.料想    B.忧患      C.防范   D.欺诈    

2)及门成就多笃行之士( )

A.深重      B.忠厚     C.切实   D.专一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劣绅被讼袖赌具诬县役觊自免公立擿其狡

18.请把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顾每以耿介忤上官意,乃委监疏引河,且檄发部民充役,公不听,单骑趋河干,出直募役。

19.第②段与第③段中黄公说话的语气有所不同,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20.最后一段“论曰”对黄公的评定是否中肯?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你的观点。(4分) 

1. 1)劳乏困顿         (2)案子,案件

2.  (1)B               (2)B

3. 3分)劣绅被讼/袖赌具诬县役/觊自免/公立擿其狡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识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4. 只是(上级)常因(黄公)正直不阿违逆上官意愿,于是委派他去督查疏通导引河道,又以檄文征召邑民百姓担任差役,黄公没有听令,单人独马跑到河岸,拿出钱财招募差役。评分说明:“顾每以耿介”“忤上官意”“乃委监疏引河”“且檄发部民充役”“出直募役”1点1分,扣完5分为止。

5. ②段中黄公是对审问对象进行审查,因此用诘问斥责的语气,指出身为成均贡士,与民争利会成为百姓祸患这一严重后果,意在警示告诫;第⑤段是形势危急时对上官的劝诫,指出形势的严峻,一个“反”字,指出逃避会有提溃祸患,一个“莫”语气高亢而坚定,义正词严。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6. 答案示例一:较中肯。评价与事迹呼应。作为官员,他断案明决,爱护百姓,所以称其“循吏”;归里居家,周济朋友,言行温和,情意真挚,有儒者风范;注重身教笃行,使民风醇厚,是教化于民的彰显。言简意赅,全面将其德行、才干、贡献作了全方面评价,并以黄公度类比,隐含作者对其褒扬之情,有历史事件作支撑,符合事实。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答案示例二:不中肯。评价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有所夸大。从前文叙述来看,黄公突出特点是判案明决、爱护百姓,耿介为官,是一名好官。而其归里后待人接物,周济友朋,是乐善好施的品质,均未达典范与表率的高度;叙事部分未达到黄公度那样圣贤的高度,不够中肯。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浦东新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胡松传

①胡松,字汝茂,滁人。幼嗜学,尝辑古名臣章奏,慨然有用世志。登嘉靖八年进士,知东平州。设方略捕盗,民赖以安。

胡松,字汝茂,滁人。幼年特别好学。他曾经收辑古代名臣的奏章,慷慨有经世之志。考中嘉靖八年进士,任东平州知州。采用策略捕捉盗贼,人民得以安居。

②敌大兵压境,而巡抚史道、总兵官王陛等备御无素。松上边务事,谓:“大同自兵变以来,壮士多逃漠北为寇用,今宜招使归。有携畜产器械来者听其自有。拊而用之,皆劲旅也。孰与弃之以资强敌哉!大同最敌冲,为镇巡者较诸边独难。今宜不拘资格,精择其人。丰给禄廪,使得收召猛士。又久其期,非十年不得代。彼必不为苟且旦夕计,又必稍宽文纲,非大干宪典,言官毋得轻劾,以坏其成功。又寇贪而好利,我诚不爱金帛。东赂黄、毛三卫以牵其左,西收亦不剌遗种,予善地,以缀其右,使首尾掣曳,自相狼顾,则我可起承其敝,坐收全胜矣!”他所条析,咸切边计。帝嘉其忠恳,进秩左参政。

嘉靖三十年秋天,他上奏边关要务,说:“大同自从兵变以来,壮士大多逃往漠北而被敌寇所用,现在应当招他们让他们回来。有携带牲畜及生产器械归来的人,这些东西归他们所有。这样我们花费十万银两,可得到二万壮士。安抚而使用他们,都是劲旅。怎能遗弃他们而资助强大敌人呢?大同是抗敌的最重要的要道,镇守这个地方的人比其他边关更难。现今应当不拘资格,精心选择人选担任。多给他禄粮,使得他能招收猛士。又让他长期任职,不到十年不能替换。他一定不会有苟且的短期打算,又应该稍微放宽法规,不是很严重地违反法典,言官不得轻易弹劾,以免破坏他成功。再加上敌寇贪婪好利,我们应该不惜金帛。东边贿赂黄、毛三卫用以制其左方;西边收亦不剌遗部,给他好的牧地,用以牵制其右方,让他们首尾钳制,互相戒备,则我方可以趁着其困乏,坐收全胜了。”他的逐条分析,都切中边关之要害。皇帝嘉奖他的忠恳,进升他的官阶为左参政。

③松疏上,当事者已恶其侵官。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寇大入,抵太原。给事中冯良知遂劾松建言冒赏,无寸功。纪功科道官张尧年、王珩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松虚议无补,遂斥为民。屡荐,辄报罢。

胡松的奏章呈上后,当事的人已厌恶他侵权。等到(胡松)被提升后,(当权者)就更加忌妒他。不把兵权给他,让他在边关听候调用,想趁此来陷害他。敌寇大肆入侵,到达太原。给事中冯良知于是弹劾胡松以空言冒赏,毫无寸功。记功科道官张尧年、王珩弹劾总兵官张达等,并论说胡松的提议是空谈,于事无补,于是胡松被贬斥为民。回家乡居住十余年。屡次被推荐,总未得到批准。

④三十五年,起陕西参政,复条严保甲、均赋税、置常平、简伉健数事。三迁江西左布政使,所部多盗,松奏设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将讨捕,以次削平。以会讨广东巨寇张琏及援闽破倭功,两赐银币。

嘉靖三十五年,胡松被起用为陕西参政,又逐条奏上严保甲、均平赋税、置常平仓、选拔健卒数件事。三次迁官后为江西左布政使,所管辖的地区多盗贼,胡松奏请设立南昌、南丰、万安三营,遣派将士声讨捕捉盗贼,依次削平了盗贼。因为会师讨伐广东巨寇张琏及援助福建破倭贼之功,受到皇上两次赐赠银币。

⑤居三年,召理部事。代郭朴为吏部尚书。奏言:“抚按举劾,每举数十人,虚誉浮词,往往失实。赏罚不当,人何所激劝?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帝嘉纳之。

过了三年,诏封为理部事。代郭朴为吏部尚书。他向皇帝奏言:“巡抚、巡按列举罪行、过失加以弹劾,常常检举数十人,夸大其词,往往失实。这样赏罚不当,拿什么来激励劝勉人呢?而且巡抚年终例行有册子献上,排列所属的官吏贤与不贤,现在搁置不行,请求告诫整治其中欺玩的人。”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话。

⑥松洁己好修,富经术,郁然有声望。晚主铨柄,以振拔淹滞为己任。甫七月,病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肃。

  胡松洁身自好,富有治理之术,颇有声望。晚年掌管选拔官吏之权,以选拔久沦下位的官员为己任。刚刚任职七个月,病故。赠官太子少保,谥号恭肃。 

(节选自《明史·胡松传》)

[注]①亦不剌:古部落名。②三关:泛指边关。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非大干宪典(        )    (2)简伉健数事(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2)进秩左参政(    )  

A.俸禄          B.官阶          

C.次序          D.整理

2)复条严保甲(    )  

A.次序          B.条理          

C.逐条          D.条陈

17.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迁擢,益忌之。不畀以兵柄,令于三关听用,欲因以陷之。

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巡 抚 岁 终 例 有 册 第 属 吏 贤 否 今 皆 寝 阁 乞 申 饬 其 欺 玩 者。

19.第②段写胡松向皇帝进言,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20.“恭肃”有忠诚守正、刚毅决断之意。请结合全文,举出两例分析胡松谥为“恭肃”的原因。(4分)

15.(2分)(1)触犯、冒犯(违反)  (2)挑选、选拔

16.(2分)(1)B (2)D

17.(5分)等到(胡松)被提升后,(当权者)就更加忌妒他。不把兵权给他,让他在边关听候调用,想趁此来陷害他。

18.(3分)且巡抚岁终例有册/第属吏贤否/今皆寝阁/乞申饬其欺玩者。

(况且巡抚年终例行有册子献上,排列所属的官吏贤与不贤,现在搁置不行,请求告诫整治其中欺玩的人。)

19.(4分)

①说理有针对性,胡松针对大同兵变,守官无能的情况,向皇帝进言。

②说理很周密,胡松从宽待逃亡壮士;选拔并厚待守官;利用敌贪特点,多方面提出治边举措。

③语言有感染力,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强化情感,以此打动皇帝。

(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

20.(4分)他任职期间,设计捕捉盗贼,使人民安居;给皇上上奏边关要务,切中要害;被当事者弹劾陷害,被起用后依旧上奏如故;削平盗贼,援闽破倭,屡建功受赏;上奏弹劾巡抚;晚年以选拔滞于仕途的官员为己任。这充分表现出他忠君爱民、勤于国事、正直、有决断的性格特点。

【嘉定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袁)绍遂领冀州牧,承制(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以韩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引沮授为别驾。魏郡审配、钜鹿田丰,并以(因为)正直不得志于韩馥。绍乃以丰为别驾,配为治中,甚见器任(信任和器重)。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zhòu(占领,占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时机)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遇到)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

译文:袁绍于是领冀州牧,以天子名义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但不让他统率军队。袁绍选拔沮授为别驾。魏郡人审配、钜鹿人田丰,均因正直不被韩馥重用。袁绍就以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对他们很是信任和器重。左将军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害怕,就亲自率兵征讨刘备。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造就是时候。”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呵!“袁绍听到以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

②曹操畏绍过河,乃急击备,遂破之。备奔绍,绍于是进军攻许。田丰以(认为)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谏绍曰:“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常规),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长期坚守)之。将军据(凭借,依靠)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dié(更换,轮流)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战胜)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强谏(极力劝阻)忤wǔ绍,绍以为沮(败坏)众,遂械系之。

译文: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攻打刘备,终于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田丰认为既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兵,就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许县就不再空虚丁。而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藉山岭黄河的坚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趁敌人空虚轮番出战,用来骚扰黄河南面。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

③绍外宽雅有局度(气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相信)吾忠,而吾数(shuò多次)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shè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译文:袁绍外表宽厚文雅,很有器量,忧愁喜悦不表现在脸上,但他本性骄傲,刚愎自大,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所以造成失败。等到袁绍军队返回,有人对田丰说:“您下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果然被他耻笑。”于是杀了田丰。

(选自《后汉书·袁绍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兵以几动(        )     (2)不亮吾忠(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变化无方(    )

A.方向       B.方法      C.策略       D.常规

2)宽雅有局度(    )

A.才能      B.气度      C.规格       D.限度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

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今 东 击 刘 备 兵 连 未 可 卒 解 今 举 军 而 袭 其 后 可 一 往 而 定。

19.有人认为袁绍战败在于不听田丰的谏言,所以田丰战后一定会被重用,但是田丰却认为袁绍战胜,自己可以保命,如果战败,自己必定被害。请梳理田丰这样分析的逻辑。(3分)

20.从选文看,袁绍与田丰关系不断恶化,从“甚见器任”,到“疏焉”,再到“系之”,最后“杀之”,请从中分析袁绍败于曹操的根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15.(2分)(1)时机  (2)相信(“明白”“理解”也可得分)

16.(2分)(1)D  (2)B

17.(5分)田丰违背袁绍的心意,竭力向他进谏,但是袁绍认为他使得军心沮丧,于是就用刑具将他囚禁起来。(“强”“忤”“沮”“械”“系”译错各扣1分)                                                                          

18.(3分)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9.(3分)袁绍表面上对人宽容,内心里对人猜忌(1分);袁绍不相信田丰对他的忠诚(1分);如果战胜了,袁绍得意,会释放田丰,表现自己的宽容(1分),如果战败了,袁绍猜忌怨恨之心发作,更觉无颜面对田丰,就会杀害田丰。(1分)

评分说明:共4点,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20.(5分)袁绍一开始器重田丰,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于谋士的看重,展现自己的气量胸襟(1分),内心并不真正重视田丰的才华和意见,也并不相信田丰的忠诚(1分),袁绍在该对曹操用兵时贻误了战机,在该与曹操相持时又鲁莽地发动战争以致大败,期间都不听田丰的明智意见(1分),可见,袁绍失败的根源既在于其不善把握时机,误判形势(1分),也在于他不善用人,内心猜忌,刚愎自用。(1分)

评分说明:共5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新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皇甫湜(shì):人名。唐代散文家,师从韩愈)始闻未信,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素构:早已构思好),自目:命名)曰《高轩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奚奴:童仆),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过:探望)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作诗,像他人一般牵强附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每天到母亲处探望也顾不得问候一声。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看见许多写原纸条,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

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焉。

(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词炼句的常规,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

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音讳不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这写了《讳辨》,但他终于没去应考。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背诵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李贺小传(节选)    (唐)李商隐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qiú):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角的小龙),持一板,书若太古篆(太古篆:远古的篆字)霹雳石文霹雳石文:雷击后石上留下的纹痕)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欻(xū):忽然)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差乐:还算快乐),不苦也。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苟信然:如果当真是这样),则天之高(邈(miǎo):远),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眷(juàn)眷:注意)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排摈(bìn):排挤)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2)无不讽诵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亦过不甚

A.问候      B.醒悟   C.察看 D.节约,减少

2)天上差乐,不苦也

A.欠缺      B.病愈   C.不同 D.比较地,稍微

16.下列对《新唐书·李贺传》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B.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C.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D.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17.把《旧唐书·李贺传》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

18.《新唐书·李贺传》比《旧唐书·李贺传》增加了不少事迹,请概述三条。(3分)

19.同学小杰通过手机问:“史传与文学传记的叙事有何不同?”请你以《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节选)对李贺之死的叙写为例,写短信回复小杰。(4分)

14.  2分

    参考答案  (1)都  全  (2)朗诵 背诵

15.  2分

1) C   (2) D

16.  2分  D

17.  6分

参考答案  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辩》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

18.  3分

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母亲怜惜;与王参元等一起交游。

19.  4分  

答案示例  小杰同学,你好!史传的叙述是实录,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如《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

(五)  12分

20.  1分  C

21.  2分  A

22.  5分

答案示例  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

23.  4分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

答案示例二  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普陀】(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就职治事),恂恂若不能。俄(不久)有吏袖空牒(公文)窃印者,九思摘(tì,揭发)其奸/论(判罪)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对)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务加恩,而御(治理)豪猾(强横狡猾不守法纪的人)特严。

译文:徐九思,是贵溪人。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处理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的小吏,徐九思指出他的邪恶伪诈的行为,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从事治理县务的工作,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施加恩惠,但是统治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

②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zhòu,砌)以石,行旅便之。岁(荒年),谷涌贵(物价猛涨)。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卖粮食)而偿直(同“值”,钱)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让)(饥民)称力(量力)分负(背)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到……去)旁富人谷(到附近富人家取粮食),而官(官府)为(替)(他们)偿(偿还)之,全(保全)(,救活;使……存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免除赋税)?第(只,只是)在吾曹(我们这些人)酌缓急而已。 

译文:县里有条东西相通的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九思节省公家开支,用石头砌上,从此百姓行走方便。那年年景不好,是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补偿粮钱给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归还钱给官府,把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稻谷多,就让民众衡量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他曾经说:即使天子布施了大的恩惠,怎么能够人人都免除赋税呢?只是对于我们为官的人来说就要衡量事情的轻重缓急(去处理)罢了。

③积九载,迁(升任)工部主事,(担任)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使)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检阅军队)东南,道(取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拿、持)牒往谒(拜见),文华漫骂(乱骂)而去。会(适逢)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构织罪名)之,坐(因为)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山。

译文: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担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造成田地的灾祸。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流出来而进入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当时的工部尚书赵文华到东南督帅军旅,取道张秋河边。九思不出来迎接,派一个官吏拿着一份文书前往拜见,文华乱骂了一通就离开了。恰逢徐九思又被升官为高州知府。赵文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了。句容百姓为他在茅山修建了祠堂。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涌贵:物价猛涨。④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⑤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⑥齎:拿、持。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全甚众(   )           (2)郎中(   )     

16. 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恂恂若不能(   )

A.温和恭敬     B.善良大方     C.小心谨慎     D.孜孜不倦

2)岁   )

A.侵犯     B.荒年     C.逼近     D.止息

17. 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

18. 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 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请联系全文分项概述。(3分)

20. 分析第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分)

15.(1)使……存活;(2)担任

16.(1)C  (2)B

17.赵文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了。

18.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19.区分强弱善恶,恩威并加,理讼锄奸,匡正风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针,赈灾帮困,救济贫民;从百姓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修路筑桥,兴利便民。

20.两者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先以简短有力的语句表现徐九思对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担忧,一个“彼”字反映出其远豪强而近贫民的为官立场;再以加强语气的反问句,突出即使有天子的惠民政策,也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地方官根据事态的轻重缓急来适时地加以变通,“第”的强调尽显其当仁不让、勇于担责,充分表现徐九思关爱百姓,殚精竭虑为百姓施惠谋利的特点,也可见其直陈事实、耿介正直的秉性。

【长宁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钱若水正冤狱

①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 

②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到若水的办公处骂他说:“你接受了富民的钱财,想出脱他的死罪吗?”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感到奇怪。

③若水一旦诣州,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吃惊地说:"在哪里?”钱若水于是秘密派人将女奴送到知州官府。知州便垂下窗帘,领女奴的父母来问道:”你们今天如看到你们的女儿还认得吗?”回答说:"怎么会不认得呢?”知州于是就从窗帘后推出女奴给他们看。女奴的父母哭着说:"这是我的女儿啊!”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那人不能够进入,智能绕着墙哭泣,花费所有家财来招待僧侣为钱若水祈福。

④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称之。

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推辞,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况且朝廷如果认为这是我的功劳,那么又该把您放在什么位置呢?(不争功劳)”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节选自《涑水记闻》)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数人死(      )          (2)知州屡之(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留其  )

A.监牢   B.罪案   C.狱吏    D.刑罚

2)人言曰(  )

A.隐藏   B.放逐   C.使退避    D.抑制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19.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20.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4分)

15.(1)判罪  (2)通“促”。催促。(2分 各1分)

16.(1)B  (2)C  (2分 各1分)

17. 答案示例:(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他们承受不住酷刑,自然就屈招了。(5分)

18.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3分)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9. 答案示例: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柔中带刚。回答知州时,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态度坚决。(4分)

20. 答案示例:钱若水的可“称”之处有:断案公正、有担当;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廉洁自律,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有容人之心,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4分)

评分说明:每点1分。

【奉贤】(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谢密字弘微,晋西中郎万之曾孙、尚书左仆射景仁从子也。祖韶,车骑司马。父思,武昌太守。

谢密字弘微,晋朝西中郎谢万的曾孙、尚书左仆射谢景仁的侄子。祖父谢绍,是车前司马。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

②义熙初,袭爵建昌县侯。弘微家<副>平素;一向】贫俭,而所继丰泰【犹言丰盛,丰裕】,唯受数千卷书,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犹禄位,俸禄】,关预【参与;过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义熙初年,他世袭爵位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家一向贫穷节俭,而过继的家中富足,谢弘微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官吏数人,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谢弘微性格严正,举止必定合乎礼度,事奉继亲家人,恭谨超过一般。对伯母和婶子、归宗的两个姑母,早晚伺候,尽他的诚敬之心。家内家外有时传话通讯,则把衣冠整好。在婢仆面前,不随便说笑。因此尊卑大小,就像敬神一样敬他。

③弘微少孤,事【侍奉,服侍】兄如父。友睦之至,举世莫及。口不言人短,见兄曜好臧否人物,每闻之,常乱以他语。历位中庶子,加侍中。志在素宦,畏忌权宠,固不拜,乃听解中庶子。每献替及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上以弘微能膳羞,每求食,弘微与亲旧经营。及进之后,亲人问上所御,弘微不答,别以余语酬之,时人比之汉世孔光1

谢弘微少年成为孤儿,事奉兄长如同父亲,兄弟之间十分友好和睦,当代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不说别人的短处,而兄长谢曜喜欢褒贬评论人物,每次听到兄长这种言论,他经常用别的话来打乱他。历任中庶子,位居侍中。他志在做一个平常的官员,害怕和忌讳握权得宠,坚持辞让不接受,于是便听凭他辞去中庶子的职务。每次进谏和言事,必定要烧掉手写的草稿,人们都不知道。皇上因为谢弘微善于做美食,常常去他那里求饭吃,谢弘微和亲友一起制做。等进献上去以后,亲友问他皇上吃得怎样,谢弘微不回答,另外用其他的话来应酬他们,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代的孔光。

④弘微与琅邪王惠、王球并以简淡称,人谓沈约曰:“王惠何如?”约曰:“令明简。”次问王球,约曰:“蒨玉淡。”又次问弘微,约曰:“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古之所谓名臣,弘微当之。”其见美如此。

谢弘微与琅邪人王惠、王球都以简淡著称,有人对沈约说:“王惠如何?”沈约说:“令明简。”其次又问王球,沈约说:“茜玉淡。”又接着问谢弘微,沈约说:“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古代的所谓名臣,弘微可以当之。”他就是如此地受到赞美。

     (节选自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谢弘微传》,有删改)

1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不关预(        )          

2)每求食(        )

16.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固不拜(    )

A.责备          B.避让          

C.推辞          D.允许

2)每献替及事(    )

A.陈旧          B.陈列          

C.公布          D.述说

17.请用“/”画出下列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3分)

 严 正 举 止 必 循 礼 度 事 继 亲 之 党 恭 谨 过 常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友睦之至,举世莫及。口不言人短,见兄曜好臧否人物,每闻之,常乱以他语。

19.分析第④段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3分)

20.纵观全文,概括时人将谢弘微比作汉世名臣的原因。(4分)

15.(1)全,都      (2)到,往 (2分)

16.(1)C    (2)D (2分)

17.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3分)

18.兄弟之间十分友好和睦,当代没有人能比得上。谢弘微不说别人的短处,而兄长谢曜喜欢褒贬评论人物,每次听到兄长这种言论,他经常用别的话来打乱他。(6分)

19.侧面描写。通过沈约对王惠、王球二人的高度评价,赞其“简” “淡”,引出他对谢弘微“简而不失,淡而不流”的更高评价,衬托出谢弘微品行端正,有名臣之风。(3分)

20.(1)生性淡泊:只继承书卷和吏民;拒绝权势与荣宠。(2)恪守礼制:事继亲极孝,仆婢面前不失礼仪。(3)为人磊落:不在背后随意的评价别人,并且阻止自己的兄长评价别人。(4)尽忠职守:上书陈奏必烧毁底稿,不让任何人知道;关于皇上的事,即使家里人来问也不回答。(4分)

【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9 题。(20分)

①苏烈,字定方,冀州武邑人,骁悍有气决,年十五,从父战,数先登陷阵,破剧贼, 数十里,自是贼不舍境,乡党赖之。贞观初,与程名振讨高丽,破之。

苏烈,字定方,是冀州武邑人,骁勇彪悍很有胆气,十五岁时,追随父亲作战,多次率先攻入敌阵,打败大贼,追击败军数十里,从此贼军不侵犯境内,乡里依赖他。贞观初年,和程名振讨伐高丽,打败高丽。

②从葱山道大总管程知节征贺鲁,至鹰娑川,贺鲁率二万骑来拒。定方始休士,见尘起,率精骑五百,逾岭驰贼营,贼众大溃,杀千余人,所弃铠仗、牛马藉藉山野不可计。副总管王文度疾其功,制收军不深入。于是马癯卒劳,无斗志。定方说知节曰:“天子诏讨贼,今反自守,何功之立哉?且公为大将,而阃外之事不得专,顾副将乃得专之,理 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不从。至怛笃城,有胡人降,文度猥曰:“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定方曰:“此乃自作贼耳,宁曰伐叛!”及分财,定方一不取。高宗知之,比知节等还,悉下吏,死,贷为民。

跟从葱山道大总管程知节征讨贺鲁,到达鹰娑川,贺鲁率领两万骑兵前来迎战。苏定方刚让士兵休息,看到尘土扬起,便率领五百精锐骑兵,越过山岭飞驰直捣敌营,贼众被打得四处逃散,杀上千人,所抛弃的铠甲兵器、牛马堆积山野不可胜计。副总管王文度妒忌他立下战功,假传诏命收回军队不许深入敌军。因此马瘦兵疲,没有斗志。苏定方劝诫程知节说:“天子下诏讨贼,现在反而自守,能立什么功呢?况且您是大将,让您统兵在外的事务不能自己决断,看着副将的眼色才能处理,于理必不如此!为何不囚禁王文度等待天子之命?”程知节没有听从。到达怛笃城,有胡人投降,王文度胡诌道:“我军返回后他们就会投降敌人,又要做贼,不如杀了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苏定方说:“这就是自己做贼了,怎能叫讨伐叛贼!”等到分取财物时,苏定方一无所取。高宗得知此事,等程知节等人返回,都交法官审讯,应当判定死刑,赎买免死为百姓。

③擢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复征贺鲁。贺鲁率兵十万拒战,轻定方兵少,舒左右翼

包之。定方令步卒据高,攒槊外向,亲引劲骑阵北原。贼三突步阵,不能入,定方因其乱击之,鏖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贼大奔。贺鲁率数百骑西走。令副将萧嗣业率杂虏兵追北,定方领新附兵绝其后。会大雪,吏请少休,定方曰:“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 若纵使远遁,则莫能擒。”遂勒兵进至双河,与弥射、步真合,距贺鲁所百里,下令阵而行,金牙山。贺鲁走石国,弥射子元爽以兵与嗣业会,缚贺鲁以还。由是修亭障,列蹊隧,定强畛,问疾收胔②,唐之州县极西海矣。出为神丘道大总管,率师讨百济,百济平。

提拔苏定方担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再度征讨贺鲁。贺鲁率十姓兵马十万迎战,他轻视苏定方的兵马少,张开左右翼包围了苏定方。苏定方命令步兵占据高处,用密集的长矛对着外面,亲自率领精劲骑兵在背面原野上列阵。贼军三次冲击步兵阵地,不能攻入,苏定方乘他们混乱时进攻,激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贼众奔逃。苏定方命令副将萧嗣业率领各族士卒追击,他和任雅相带领新近归附的士卒截住他的退路。适逢天降大雪,部将请稍事休息,苏定方说:“虏人依仗降雪,才停下住宿,认为我军不能前进,如果放纵而让他们远逃,那就不能擒获了。”于是率领军队到双河,同弥射、步真会师,距离贺鲁驻地百里处,下令结阵而行,逼近金牙山。当时贺鲁将要打猎,苏定方纵兵追击,打败他属下几万人。贺鲁逃往石国,弥射的儿子元爽带着人马同萧嗣业会合,将贺鲁捆回来了。从此筑堡垒,开隧道,定边界,慰问病人,收埋死者,唐朝的州县机构扩展到了西海。他离京任神丘道大总管,率领军队讨伐百济,百济平定。

④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帝悼之,责谓侍臣曰:【甲】“定方于国有功,当褒赠,若 不言,何邪?”乃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庄。

于高宗乾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高宗悼念他,责备身边的朝臣说:苏定方为国家立有功劳,应该表彰,你们都不说话,什么原因呢?”这才追认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为“庄”。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乙】“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

(选自《旧唐书》)

[注] ①畛:界限。②胔:指尸体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追北数十里(        )         

2)下令阵而行,薄金牙山(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矫制收军不深入(    )

A.纠正    B.假托    C.勇武  D.举起

2)当死,贷为民(    )

A.面对    B.应该     C.判罪  D.适合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且公为大将,而阃外之事不得专,顾副将乃得专之,理不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

17.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

B.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

C.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

D.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

18.根据第③段内容分析概括苏定方在军事方面的素养。(3分)

19.试比较【甲】【乙】两处画线句,分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4分)

14.(2分)(1)败军、败兵、败逃者、逃跑的人(2)靠近、迫近、逼近

15.(2分)(1)B  (2)C

16.(6分)参考答案:况且您身为(是)主将(大总管),军营内的事情(朝廷之外的、军事上的事、打仗的事)不能做主(专权、专断、专管、专治),反而副将竟然(却)能够专权,按道理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囚禁王文度等待皇帝的命令。

【评分标准】且、为;阃内之事、专;顾、乃;理;胡不;语意通顺;第1句、第5句按句采分;中间3句按赋分点采分,均采用倒扣分形式。

17.(3分)B

18.(3分)善于排兵布阵,抓住战场形势,能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吃苦耐劳。

【评分标准】按以下三个方面赋分:

1)战术战略方面:善于排兵布阵、抓住战场形势、乘胜追击+具体内容分析(2 分);

2)个人能力方面: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具体内容分析(1 分)

3)战后策略方面:战备防御、善后安抚、安定民心+具体内容分析(1 分)

19.(4分)参考答案:【甲】处用人称代词“若”,以及“何耶”的反问语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对群臣的责备之意。【乙】处用关系较近的称呼“卿”,和一般陈述句式,语气较舒缓,责备群臣之意较轻。但用“不觉嗟悼”,语气强烈地表达自己对苏定方的惋惜哀悼之情。

【评分标准】结合具体语气和对应情感(责备或哀悼)各给2分;仅写到责备、哀悼之情,未有语气分析,两种情感全对给1分;仅写语气(如反问、陈述等术语),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情感,不赋分。

【金山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5—21题。(20分)

①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裹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檄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者,曰:“吾父也。”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

孟珙,字璞玉,是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年,金人进犯襄阳,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受檄命去救援枣阳,在阵前父子离散,孟珙望见敌人骑兵中有一个穿素袍骑白马的人,说:“是我父亲。”急忙指挥骑兵冲入敌阵,使孟宗政脱险。(孟珙)因功被补为进勇副尉。嘉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兵、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环列在城下,孟珙登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而归。金人逃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祇应。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任命(他)为光化尉。(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他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孟珙推辞,安葬完父亲后催促他任职,(他)又推辞。

②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

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时在黄州驻扎,(他)辞别皇上,皇上说:“你是名将的儿子,忠心、勤勉、体恤国家,功绩昭著。”孟珙回答:“这是宗社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功劳,我有什么能力?”皇上问恢复(故土)的事,(孟珙)回答:“希望陛下放宽民力,积聚人才,来等待时机。”皇上问和议的事,(孟珙)回答:“我是军人,应该谈论战,不应该谈论和!”(皇上)给他丰厚的赏赐。(孟珙)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黄州知州。

③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制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司,珙曰:“是弃城也。”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

端平三年,孟珙到黄州,增厚城墙,疏导护城河,搜集军事物资。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用千计算,(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皇上)下制任命(孟珙)为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互相上书向朝廷告状。孟珙说:“国事像这样了,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或尚且)担心不能战胜(敌人),你们双方却正在为私事争斗,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范吗?”(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陈隆之与彭大雅看到书信后非常惭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珙下令应该出兵戍守的主兵官,不许丢弃一寸土地。代理开州的梁栋因缺粮,请求回制置司,孟珙说:“这是弃城。”梁栋到夔州,(孟珙)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来示众,于是众将奉行命令就十分谨慎了。

④珙以身镇江陵,珙奏:“裹、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孟珙亲自镇守江陵,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焦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我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这个月的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那天傍晚,大风吹毁了房屋树木。(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追悼他,赠(给他)丧费银绢各一千两匹,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号“忠襄”。

(节选自《宋史·孟珙传》,有删改)

【注】①荡析:动荡离散。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     )    (2)使高达斩其首以徇(     )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

1)讫葬就职     )A.意味      B.趋向     C.催促    D.赶快(2)权开州梁栋乏粮     )A.衡量      B.代理     C.姑且    D.变通

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父宗政时赵方将/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

B.①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②焚百家之言,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C.①蜀士聚公安/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师说》)

D.①请帝题其榜赐/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8. 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B.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C.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D.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19. 把第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

20. 简要分析第孟珙对陈彭二人“不协”、梁栋弃城的不同处理策略。(3分)

21. 段孟珙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回答皇上的三次提问。请任选其中的两个“对曰”的内容加以分析。(4分) 

15.(2分)(1)指挥,率领  (2)示众

16.(2分)(1)C  (2)B    17.(2分)C    18.(2分)D

19.(5分)国事像这样了,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或尚且)担心不能战胜(敌人),你们双方却正在为私事争斗,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范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犹”“克”“方”“风”,固定结构“岂……乎?”各1分。

20.(3分)孟珙对陈彭二人的“不协”,采取的是内部化解(或攻心为上)的策略,立即写信斥责他们,让他们知羞醒悟,舍私报国,共同抗敌。而对擅离职守做出弃城行为的梁栋,则采取杀一儆百的策略,果断派高达斩首示众,以稳军心。

评分说明:写出一个策略,意思接近,有内容分析给2分。

21.(4分)面对皇帝的褒奖,孟珙用反问语气“何力之有”,强烈表达自己不贪功,把功劳归于宗社的威灵、皇帝的盛德和军士的付出,体现他的谦虚恭谨。针对皇上问恢复国土一事,孟珙用希望的语气“愿”,建议皇上放宽民力,集聚人才,等待时机,体现他的态度诚恳、见识远大。针对皇上问合议一事,孟珙语气斩钉截铁,用感叹号,直言该战,体现他的耿介忠直。

评分说明:三选二,围绕“对曰”的内容,从说话方式和语气角度分析1分,人物形象概括1分。

【青浦区】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陈情表    李密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茕茕孑立,形影相    )

A.挂着      B.祭奠     C.慰问       D.悲伤

2)但以刘日西山(    )

A.逼迫      B.迫近      C.进入      D.依附

16.下列句中没有表达敬意或自谦的词语的一项是(    )。(3分)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8.全文紧扣标题“陈情”依次陈了哪些“情”?(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落的核心意思)(4分)

1)                    

2)                    

3)                    

4)                    

19.李密的本意是拒绝在新朝为官,但抗命不从是有生命危险的。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表”后不仅不责怪反而予以嘉奖。这得益于这篇表文的                       的特点。(4分)

15.(2分)(1)C  (2)B

16.D(3分)

17.(5分)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望官位显达,并不顾惜名誉节操。

评分说明:(踩点:且、少、介词结构后置、宦达、矜)

18.(共4分)

1)我命不好,家族人丁不旺只有我一个子嗣;祖母久病缠身没有他人可以照顾,我是唯一一个。(或:我和祖母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2)上官、朝廷催我上任,而祖母病重需要我照顾,我进退两难狼狈不堪。(或:做官还是照顾祖母让我两头为难,苦不堪言。)

3)圣朝以孝治天下,而我照顾祖母就是在尽孝,所以希望允许我暂不上任,先给祖母养老送终。(或:我很想做官,也很想尽孝,既然圣朝主张以孝治天下,那我就选择弃官而尽孝。)

4)我给陛下尽节的时间长,给祖母尽孝的时间短,请求允许我先尽孝再尽忠;我对陛下忠贞不二,愿意以命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或:我给陛下尽忠来日方长,等我给祖母养老送终后一定竭诚尽忠。)

评分说明:各1分。主要看是否抓住了段落的主要意思,表达是否清晰。

19.委婉、得体、谦恭(忠诚)、情真意切(以情动人)、逻辑性强(以理服人)等。合理的均可。

【静安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采苓子传

(明)宋濂

采苓子者,名濂,字仲德,姓郑氏。浦阳白麟溪人。颇潜心于《易》,人不能知,谓其善别药,荐为医官。采苓子曰:“吾闻诸礼,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吾能安于医邪?”竟弃去,放情丘壑间,被古冠服。一苍头持九节筇随其后。采苓子或坐石支颐,历玩烟岫;或箫歌于云水苍茫之中,其声激烈,如出金石;或入走蓝山泽畔,采苓而采之,心旷心冲,外物之胶葛者,悉不足以参其内。年愈五十,髭须皆黑,无华皓者。或曰:“采苓子其隐者欤?古之幽人狷士,凡欲寄其高情远韵者,莫不餐菊而纫兰。”采苓子曰:“以苓为事,殆类是欤?”或曰:“采苓子非隐者欤?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采苓子笑曰:“谓予为隐耶,吾从而隐之;谓予为非隐邪,吾从而非隐之。隐固非也,非隐亦非也。大块既授我以形,显之、微之、潜之、昭之,一将听之。苟参之以人焉,则神分不全矣。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况听为隐与非隐者邪?”金华宋濂闻而异之,因与采苓子游,同步白麟溪滨,见其目光炯炯,射松桂上如月,疑其有道。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采苓子,名濂,字仲德,姓郑。是浦阳白麟溪人。很专心于《易》(的理解与研究)。(但)人们对此不了解。只说他善于辨识药材,就推荐他做医疗方面的官。对此,采苓子说:“我从礼中知道,医虽然属于好的技能专才,但不能与士同列,我能安心于医官这个职业吗?”就放弃这个职位而离开,让自己在山水中放适性情,(还)戴着像古人一样的帽子、穿着像古人一样的衣服。一个老仆人拿着九节竹杖跟随着他。采苓子有时候坐在巨石上用手托住脸颊,反复观赏烟云缭绕的山峰;有时候在云水苍茫中吹着洞箫,放声歌吟,那声音非常响亮激越,如同金石敲击出来的那样。有时候走进九蓝山或江河两岸,采苓,专心不断地采苓,(此时)他心情畅快充实,身外的错综复杂的人事,都不能够参杂进心中。年龄过了五十,胡子头发都是黑色,没有花白。有人说:“采苓子大概是隐士吧?古时的隐士或狷介之人,凡是想有崇高情怀和深远人格寓意的,没有不过着吃菊花,佩戴兰草这样高洁的生活的。”采苓子说:“我把采苓当作事情,大概类似于这样的人吧?”有人说:“采苓子不是隐者吧?苓是大苦的药材,有调和药性的功能,他(采集)并拿出来让社会医用,(服务社会)就是他以采苓为志向的原因吧?”采苓子笑着说:“说我是隐者,吾认同这个看法也就是隐者吧;说我不是隐者,我也认同这个看法也就不是隐者吧。隐,本没有什么不好;不隐,也没有什么不好。大自然既然给我们各种形态,有的让它高显,有的让它细微,有的让它潜藏,有的让它昭著,全都听任自然的安排。如果把错综复杂的人事参杂进来,那么灵魂就会分离而使人格不周全了。人的灵魂一旦分离开就会使人本真缺少,本真一旦缺少就会使道违背,道已经违背了,那么我来寻找真我尚且不能够得到,更何况判断是隐还是非隐呢?”金华宋濂我听到这个故事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就与采苓子相交游,一起在白麟溪边行走,我看到他目光炯炯,就像映照松树桂树上的月光那样明亮,心中猜想:他一定有他(特别)的做人之道。

[注]①苍头:老仆人。②烟岫:烟云缭绕的山峰。③蓝山:九蓝山。④冲:充实。⑤胶葛:错杂的样子。⑥大块:大自然。⑦漓:薄。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古冠服(    )  (2)无华皓者(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医虽良技,不得与士齿    )

A.年龄,这里指年岁不同。    B.年龄,这里是动词,排列。

C.年龄,这里指不足挂齿。     D.年龄,这里指年老体弱。

2)莫不餐菊而兰(    )

A.佩戴      B.吃下去      C.缝补    D.晚餐

17.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分)

 分 则 真 漓 真 漓 则 道 戾 道 既 戾 则 吾 将 觅 我 且 不 可 得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苓乃大苦,有和药之功焉。其将出而医世,采苓所以志之欤?

19.采苓子(郑濂)在回答两个“或曰”后,是怎样表达他的观点的。请简述之。(4分)

20.古人有“隐”与“不隐”的人生选择,联系我们学过的教材内容,谈谈你的认识。(5分)

(四)15-20题(20分)

15.(1)披、穿戴  (2)花白的

16.(1)B  (2)A

17.神分则真漓/真漓则道戾/道既戾/则吾将觅我且不可得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

18.翻译:苓是有大苦性质的(药材),有调和药性的功能,他把采集的苓拿出来,来医治世人之病痛,用苓奉献社会的志向就在这里吧?(4分)

评分说明:乃  医  志 问句(一处1分)

19.或曰一,认为采苓子是隐者,或曰二,认为采苓子不是隐者,各有理由和推测。采苓子的回答很巧妙,说我隐,我就是隐者;说我不是隐者,我就不是隐者。为什么作出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呢?采苓子有自己的思想逻辑,他是这样表达观点的:是从”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自然赋我以身形,有的显明,有的细微,有的隐藏,有的昭彰,这都由自然而定,我要听从自然的;是从“我”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如果社会上的丑陋的行为和思想参杂进“我”的思想中,则我的灵魂就离散而缺失了,“我”的真性也失去了,这样就谈不上隐还是不隐了。

评分说明:角度2分  分析2分

20.隐与不隐,情况复杂。比如,陶渊明躬耕田园,常被认为是“辞官归隐”,其实,他仍然关注社会,不同于深隐林泉,学道求仙之士。他“隐”的是求官出仕,不隐的是自然之真,对人生与社会有美好的追求。(如果举王维为例也对;只答陶渊明“辞官归隐”也对。)

评分说明:举例2分  分析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