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表

 循天园 2022-01-30

古人讲究修身养性,为此总结出很多今天仍足以借鉴学习的经验,认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不以乱始;不依仗富贵;不以宠自恃;不违众意;不傲慢无礼;不恃能而自豪自大;不一再发怒;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事不想;不合乎道义的事不做。这些道理对做人做事仍有帮助。

【经文】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欲之本同,而迁染之途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流宕,慎其所与,节其所偏。故《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拥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译释】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嗜好、欲望从本性上来讲,是相同的,只因为环境经历、教育习染各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志趣才显得千差万别。总的来说,刻苦修炼,锐意进取的人,就志向远大,奋发有为;追求物质享受、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的人,就意志软弱,性情浮躁。所以圣人在教导人、改造人的性情的时候,非常注意克服、抑制人的放浪任性的行为,对给予他些什么东西很慎重,对他的偏激喜好努力加以节制。所以《左传》中有句话说:“审察人的好恶,陶冶人的性情,王者之道全在于此了。”

改造人性的办法,关键是一定要看清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总的原则是性格聪明爽朗的,要警惕把什么事情看得太清楚了;孤陋寡闻的,要警惕把无知当高明;勇猛刚强的,要警惕遇事急躁粗暴;善良温和的,要警惕对人对事优柔寡断;恬静从容的,要警惕错过时机;心胸广阔的,要警惕对任何事情都不留心观察,马虎健忘。

【经文】

《人物志》曰:“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桀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杠干,失在专固;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局;休动磊坷,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密,精在元微,失在迟懦;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谋略,失在依违。”

此拘亢之材,非中庸之德也。

【译释】

《人物志》说:“严厉正直、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才能适合于做纠正失误、整顿治理的工作,可是又很容易犯偏激过火、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隐私之类的错误;性情温柔随和的、安静宽恕的人,优点是宽容大度,缺点是材人对事下不了决心;英雄骠悍、精力健旺的人,优点在于肝胆照人,性情刚烈,缺点在于不太顾忌别人的情面或事情的后果;精明能干、慎密畏怯的人,很善于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地完成所负的使命,但缺点是疑虑重重,患得患失;坚强猷劲、干劲冲天的人,他的长处在于能起骨干作用,缺点是顽固自信,刚愎自用;善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他的才能是在解惑说理、化解矛盾方面,不足之处是容易流于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推崇造神福百姓,救苦救难,缺点是容易良莠不分,以滥充好;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具有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分拘泥于小节、死板教条的局限;注重行动、才能卓越的人,志在攀登高峰,超越同行,不足之处是好高骛远,根基不稳;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缺点在于遇事迟缓怯懦;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具有忠诚老实的品质,缺点是没有城府,容易泄露;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做事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缺点是老奸巨滑,模棱两可。

上面列举的这十二种人,都是有用之才,但也都有不足和缺陷,都不是标准适度、德才兼备的人才。

【经文】

《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湊,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深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也;事少者,执约以治广,处静以待躁也。

夫天道极即反,盈则损。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毅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译释】

《文子》一书对合乎中庸品德的人才提出过这样一个标准:“总括人才的美德,具备'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六个特征。所谓心小,意思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预防的措施,灾祸刚刚显露出征兆的时候,就能提高警惕,有所戒备,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所谓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以实现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富裕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风云面前,坚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总则;所谓智圆,意思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像圆形球体一样,处处融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但是能够包容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像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所谓行方,意思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情操,飞黄腾达了,又不被冲昏头脑;所谓能多,意思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所谓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举一发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天道远行的规则永远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所以做人要想保持大聪明、大智慧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永远处于虚灵愚蒙的心理状态;要想保持多闻广见、博学明辩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觉得永远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要想保持武勇刚毅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永远处在所敬畏的状态;要想保持富贵显赫,广有天下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享有的物质永远有所节制局限在最小限度内;要想兼济天下,恩泽苍生,就必须保持谦让恭顺的美德。这五条原则,就是从前贤明的君王所以能守卫天下的秘决。

【经文】

《传》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

《玉钤经》曰:“夫以明示者浅,有过不自知者弊,迷而不反者流,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佞远忠者亡,信谗弃贤者惛,私人以官者浮,女谒公行者乱,群下外恩者沦,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自厚薄人者弃,薄施厚望者不报,赏而忘贱者不久用,人不得其正者殆,为人择官者失,决于不仁者险,阴谋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此自理之大体也。

【译释】

《左传》中有这样的话:“不首先制造混乱,不因富贵荣耀侮辱人,不依仗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不违背已经达成共识的协议,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不持才自傲,逞能欺人,不报复恼恨自己的人,不道德的不去谋取,不仁义的不去触及。”这九句话,就是古人赖以立身的原则。

《玉钤经》说:“一个人把自己的本事动不动显示出来,只能证明这个人很浅薄;有了过错自己还不知道,只证明他智商低;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的,注定要被淘汰;出言不逊、招人怨恨的,大祸就要临头;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大家肯定要抛弃他;闻过饰非,挖空心思掩盖过失的,定要灭亡;表面愤怒但没有威慑力量的,将会受到侵犯;好纠集团伙、欺辱别人的,必定遭殃;杀害自己信任重用的人,他的处境就危险了;对自己敬重的人污辱慢待,将会带来凶险;与别人相处而貌合神离、阳奉阴违的,最后将被孤立;亲信奸诈的人,疏远忠实朋友,这种人必然灭亡;听信谗言、抛弃贤良的,这只能使自己处于昏庸无知、不明是非的状态;暗地里封官许愿的,他的寿命不会长久;让女子去拜见官员、说公事的,必然要出现淫乱;当官的部下暗中施惠于人的,就快倒霉了;用欺凌部下的办法邀功请赏的,到头来自己要下台;有名无实、假报功绩的,经济实力将会被逐渐耗损;肥了自己,克扣下属的,最终要被唾弃;给别人带来微薄的好处就希望人家重重报答的,到头来还是落空;奖赏有成绩的人时忘掉了最下层的也应受奖,以后人家就不会为你出力;使用的人不正派,是很危险的;为了安排一个人而设立官位头街,将会失败;让不仁不义的人出谋策划,是非常危险的;密谋的事情泄露,肯定要失败;向人民征收得多,用之于民的少,这将导致民生凋敝。”凡此种种,都是自我修养提高时必须警觉的大道理!

【经文】

故《傅子》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家;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所济弥远。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

【译释】

所以,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傅玄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立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而后才能身正,身正而后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才国家正,国家正而后才天下正。反过来说,天下不正要从国家建设做起,国家不正要整顿朝纲,朝廷不正要整顿文武百官,左右不正,当皇帝的就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自身不正要从修心做起。修养的对象越切近,所带来的影响、效果越久远。大禹、成汤能责备自己,所以才国家兴旺,显得生气勃勃。这就是正心的意义。”(唐.赵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