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小时候,孩子们都是期待过年的,因为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最重要的是有漫长的假期,不用因为写作业挨父母的批评,还能收到压岁钱。 在全家人的团圆声中,在亲戚间的来往中,鼓了口袋,甜了嘴巴,还有欢声和笑语。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很多人开始厌烦过年。因为生活的多元化,更多的年轻人宁愿坐在房里刷手机,也不愿意去亲戚家拜年。 甚至,年轻人甚至对于压岁钱也没有那么大的欲望,一则是物质充裕了,二则去亲戚家被各种询问时,感觉到极度的不舒适。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孩子的作文,内容这样写: “马上就要过年了,请做个招人待见的叔叔阿姨,别见了小朋友就问考了多少分,在班里第几名?我们问你工资是多少了吗?几套房子?换媳妇了吗?生二胎了吗?你会不会喜欢?” 童言无忌,可是却代表着一代人的思想和看法。谁也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人追着问,尤其是一些敏感的话题。 由 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串亲戚,多半也都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朋友小琴28岁了,仍是单身女一枚,平时在大城市里上班倒还好,可是一旦回到老家,小琴瞬间就觉得自己被亲朋好友吞没了。 每每逢年过节,熟悉的、不熟悉的亲戚聚在一起,各种催婚,搞得小琴觉得自己没能结婚就是一种罪过。 尤其是这两年,但凡过年回家,都要受到一波心灵的问责。所以,她宁愿自己在异乡孤独地度过大年夜,也不想回到亲人中间。 想想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拷问,小琴就要疯了。难道女人的归宿就一定是婚姻吗?她觉得并不是如此,身边很多女孩子的想法和她其实差不多。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年轻人们对于过年越来越反感了。 倒不是讨厌“过年”这件事,主要是一回到家,任务就被父母分派下来了。 今天去二姨家,明天去大姑家......一见面大家仿佛就没有别的话题,先从工作聊起,再谈到工资、买房、女朋友、结婚、二胎...... 这似乎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缺一条都不行,并且年年如此。 而伴随着这一套程序的,还有另一轮攀比,就是同龄人之间薪水的比拼,谁家的孩子更优秀,谁家的房子多,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好...... 几次三番下来,有谁能够受得了这内心的折磨? 如今的年轻人,过年时越来越不愿意去亲戚家了。 并且,既不愿去亲戚家,也不喜欢亲戚到自己家。最好各自一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谁也别掺和谁家的事情。 按父母那辈人的话来讲,就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可是有谁愿意像被审问一般,从头到脚,事无巨细地把隐私抖落出来给他人看?即便对方是从小抱过你的亲戚,时不时给你零花钱的长辈。 无论是优秀的年轻人,还是普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评头论足,让自己如同被剥光了一样展示给大家看。 尤其是有一些亲戚,常常话里带话,让人听了心里感觉反胃。 比如,你读了那么多年书,上了那么多年学,才拿那点的工资,还不如隔壁家的二丫,初中毕业去打工,去年嫁了一个有钱人...... 在有些亲戚的眼里,只有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才算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培养。 朋友小琴说,她的舅妈就是这样一个人,说话夹枪带棒,反正她怎么样都让舅妈感觉不如意,但凡她回家,最不愿去的就是舅舅家。 然而父母却不明白她的心情,一定逼着她去,甚至有一次,吵了起来。 小琴说真的很不明白,明明走这些亲戚就是浪费感情和时间,为什么一定要找着给自己添堵呢?父母却担心她不懂人情世故,以后该如何生存。 事实上,年轻人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可能在父母亲戚面前沉默寡言,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客户顾及得到,老板维护得好,但到了亲戚面前,又是另一番模样。 为什么年轻人是这样的状态?说白了他们就是不想参与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事情,觉得亲戚既提供不了情绪价值,也提供不了资源价值。 与其勉为其难,虚与委蛇,倒不如刷一会儿手机,还能放松一下心情。 年轻人活得越来越现实,他们已经摒弃了长辈们喜欢托人情、讲关系的传统交际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 如果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亲情也未必能有用处。 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注重自我。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远比父母一代人更为通透,更明白生存的规则。 与人交往,即便是身上流着共同血液的亲戚,未必就会真心待你,在你需要的时候真正帮你。 与其如此,倒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毕竟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不想见到的那些亲戚们,被人当面讽刺、背后挖苦,还不如活得洒脱一些,互不来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如果不得不去亲戚家,也是去那些能够对自己真心以待的亲戚家里。 END. 作者:叶桃之,与你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感悟,关于爱,关于情,关于人性。 |
|